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08 10:3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3 17:36
01-03 09:00
01-02 17:30
楼主: 憧憬大丫

我怎样说服的了啊???--------- 儿科频发输液反应原因?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9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把发生输液反应的患儿使用的大输液及使用后输液瓶内剩余的液体一起送培养,再查查发生输液反应的患儿使用的大输液及药物是否有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起输液反应,空气传播的原因几乎为零。个人赞同3楼与11楼老师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楼上老师所讲,建议蹲点查看儿科的输液的整个过程,从开始配药时的手卫生、加药时的无菌操作、药液配制好到输注到患儿体内的间隔时间、输液时的消毒等 至于空气,做好通风,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一般情况下空气在医院感染中只占1%的危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四叶草 于 2014-2-4 21:25 编辑

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处理.doc (29.5 KB, 下载次数: 62) 上传一篇文章供参考
方便大家,直接贴出来:
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处理
    一、输液反应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主要有四种情况。
    1.1大输液的质量。原料污染或生产过程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极易出现质量问题。近几年加强GMP的实施力度,输液一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在搬运、贮存、使用中,若发生碰撞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漏气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大输液,特别是含糖的输液,在上述情况下极易变质。
    1.2 热原迭加。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比较多。各药的致热物质迭加在一起,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
    1.3 微粒迭加引起的输液反应。联合用药比较多,致使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机率加大。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迭加的重要原因。如粉针剂溶解不全、输液pH改变、配制过程操作不当等;添加药物时多次穿刺橡胶塞造成橡胶屑掉入瓶内;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作消毒处理,锯开即掰,则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
    1.4 稀释剂选择不当。如血塞通、生脉、银杏叶等中草药针剂发生输液反应较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份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份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以及其它致敏物质等,提高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2、输液操作因素。常见有三种情况。
    2.1 目前都采用封闭式输液,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入多少空气。若由于进气针过滤装置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
    2.2 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无菌操作观念不强;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都能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或针头未顺利刺入,反复同一针头试刺都可能使输液被细菌污染,从而诱发输液反应。另外留置针输液,肝素液污染细菌也可诱发输液反应。
    2.3 输液的速度不当诱发输液反应: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h),即每公斤入体在每小时内对内毒素能承受的量为5EU。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量因短时冲击累积有可能超过个体耐受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可能引发输液反应。
    3、输液器材的质量。
    一次性输液(血)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
    4 个体差异。
    4.1 病情因素。输液反应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感染性病人。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入体内增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内毒素。肺结核、支气管肺炎、上感(包括重感冒合并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肝炎、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症的病入,病情较急,其体内致病微生物增殖快,血中内源性内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正常人能耐受的液体热原量,到了这类病入身上,由于液体与病入血中内源性热原的迭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
    4.2体质因素。l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入,是入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这类病入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也相当高。所以,输液反应与个入体质有关。
    5 气候因素。
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的月份是3~7月、11月。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81.11%)比另外6个月(18.89%)大得多。这是因为3、4、5月份由冷变暖,正是梅雨时节、春夏之交,空气潮湿;6、7月份是炎夏酷暑,气温高,微生物繁殖快;11月由暖转冷,昼夜温差大。这些月份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冷暖交替。人体难以适应,人的耐受能力也下降。而另外6个月的天气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二、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
    1、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和昏迷等。通常在注药后数秒钟发生,亦有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后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发生。抢救措施:立即肌注肾上腺索0.5~1 mg,并每隔15~30 min反复用药。病情危重者可加入25%葡萄糖液2Oml中缓慢静推,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300~400mg,24h内总量可达l000mg,待症状缓解再逐渐减量或停药。对气管持续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喷雾吸入0.5%舒喘灵溶液并配合吸氧。因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者应作紧急气管切开。血压过低可试用阿拉明或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滴。
    2 血清样反应。通常于用药7~l0d(速发型l~48h)内发生。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短暂性蛋白尿、血流加速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和喉头水肿,如不及时抢救亦可致命。治疗措施:立即停止原治疗,重症者静滴氢化可的松300~400mg,立即肌注氯苯那敏(扑尔敏)lO~20mg或非那根25~50mg/次,待病情缓解后改口服,用量分别为l2.5~25mg/次和0.5~1.0mg/次,1~3次/天。
    3、发热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死菌、游离菌体蛋白、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而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轻者38左右严重时寒颤,高热达4O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治疗措施:轻者减慢滴注速度,注意保暖,重者停止输液,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出现输液反应早期可给患者皮下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O.3~0.5ml,或用苯海拉明50mg或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反应较重者,可用地塞米松5~lOmg加入20ml20%或2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推注,或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对有胸闷、憋气和呼吸困难的病入,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出现烦躁不安时可肌肉注射安定15mg或苯巴比妥钠0.1g。
    4、血管迷走性晕厥。即俗称的晕针。主要因为病员情绪紧张焦虑,静脉穿刺的刺激,体位不适(如坐位)等而致外周血管阻力突然而急骤降低,周围血管扩张而不伴随心脏搏血量的增加,脑血流量减少,从而产生晕厥。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头昏、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继而晕厥、意失丧识、血压下降、脉搏常缓慢。治疗措施:患者取平卧位,一般经过数分钟即可自然消失、如脉搏缓慢低于4O次/分可立即肌注阿托品0.5mg和给予吸氧。
    5、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胸闷、咳嗽、泡沫痰、两肺出现湿罗音等。治疗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取坐位或半坐位,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氧气吸入(需经2O%~3O%酒精湿化,因酒精能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减轻呼吸道症状)。必要时可给予氨茶碱0.25~0.5g,加入5O%葡萄糖2Oml内缓慢静注或速尿20mg加入5O%葡萄糖2Oml内,缓慢静注。
    6、静脉炎。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问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防治措施:(1)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的酒精或50%的硫酸镁行热湿敷。(2)超短波治疗。(3)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4)如有合并感染,视病情给抗生素治疗。(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四环素,氢化可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四叶草 + 2 + 4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支持婉若秋水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 不是药品、器械存在的问题,一定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人为因素,即无菌操作、手卫生执行、药物现用现配并在2小时内输注,一切可能存在污染相关的物品,如静脉留置针、封管液、封管使用注射器是一次性使用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对输液反应后剩余液体、输液中所加药物、一次性输液器、使用中的皮肤消毒液、棉签、所用溶媒(大液体)、病室空气、治疗台面、水龙头、医护人员手等进行检测,逐一排除,用数据说话,不了了之,将存隐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气传播倒是第一次听见,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不是一大片吗?又如何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老师们的建议,首先是大输液本身,输液器等用品,配液人操作及各环节,操作细节等。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建议蹲点查看儿科的输液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包括加药的各个环节。
2.对输液反应的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同意以上观点:
包括如何开瓶?抽针水是否规范?是否都出现在用相同的针水。另外注意治疗室的清洁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菌操作时关键,再有就是加药的过程。不知道是加的是什么包装的药,如果是需要手掰开的安瓿,就更要加以考虑护士加药的过程是否安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们各抒己见,能排除的排除了,我认为儿科发生输液反应最可能与药物有关了,查看“散步赏月”老师提到的那几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合楼主提供的信息,如果只有儿科多次发生输液反应,关键是找到与其他科室不同的地方。我院曾经在门诊输液室发生一起3例患儿输液反应。调查结果患儿均使用过中药制剂输液。停用后,输液反应未再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jl燕子 于 2013-8-29 21:08 编辑

同意楼上各位老师的说法,个人认为还是去儿科全过程观察,找出是否有人为因素在内(无菌操作、手卫生、配药及药物放置时间等)、药物因素(液体、液体内的药物、消毒剂等)、客观因素(环境、出现输液反应的个体情况等)、其他与之有关的因素等,做好详细记录,分析原因。我比较看重的是手卫生、无菌操作、配药流程及配药室的环静、个体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医院之前在内科也连续3天发生过4例输液反应,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排除:1、药物保存是否规范,配置前及配置后使用时的室内温度。2、留置针的封管液保存是否规范,时间、温度。3、操作时加药是一人一管还是一瓶一管。4、重视手卫生及无菌操作。估计空气培养没有实际意义,可以加强病室内空气消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一下:应小儿用量少,有时她们会把剩余药品留下再给下一批患儿用(剩余药液时间长可能被污染),遇到过相似经历。需加强手卫生,加强环境和物表消毒,无菌操作原则。能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查她们的冰箱,或许会有一些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们说的很好,我就不重复了,我认为居然出现问题了,老师应该对儿科的质量检查增加频率,定期不定期的去检查看看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明察暗访、卫生员的工作等等,多个方面着手,我相信肯定有结果,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老师们的意见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不可小视,要一环环查,直到有结果,难道是儿科使用的药`拾输液器批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