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抗感染

[求助] 怎样判断是切口感染还是脂肪液化?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4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上面老师的报告卡,好象内容与我院差不多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下载学习了: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下载学习了: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院仍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就使用老表,如果开展目标性监测,而又不想放弃其他科室,可以设计简单些,由医生上报,这样便于发现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就是想看一下与我们的是否一样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能下?我要学习一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妇科切口脂肪液化是什么原因?

请问贵医不知妇科切口脂肪液化是不是很常见,有没有调查过原因,一般都是什么呢?,我们医院近期出现了两例.都很胖.是子宫次切手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推测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  
文章来源:      2006-7-27 10:25:45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年第11期第20卷 论著摘登

作者:吴河水 黄文广 史显武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430030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208(2000)11-0680-01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分析了95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原则。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1993年9月至1999年6月我院普外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95例,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32~64岁,平均46.8岁。上腹部手术63例(包括胆囊切除术3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2例,胃癌根治术10例,其它6例),下腹部32部(包括结直肠癌根治术28例,阑尾切除术4例)。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4~10cm,平均6.3cm。

  1.2 观察内容

  所有病人于术后5~7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治疗方法和结果

  2.1 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60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B组:35例,切口有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每天1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两组病人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2.2 治疗效果

  A组病人切口均于术后10~14d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5d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1d。两组病人切口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

  3 讨论

  3.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3.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作者推测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3.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3.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 3.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好材料,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防止切口的脂肪液化应慎用电刀,尤其是对肥胖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我们这儿也有诊断为脂肪液化,但是未关检三次。电刀确实要注意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院也有诊断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但从不做培养。建议医生做培养或镜检,电刀在切口时科学使用,肥胖病人在缝切口前冲洗切口。{:4_4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临床上的事一点都不懂.真是处处皆学问,多谢!我也学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上的还有一种见解就是,所谓的脂肪液化大部分合并感染,有的是液化后因为引流不畅继发感染,有的则是感染的同时伴有液化,二者皆有的情况下临床医生更愿意说是脂肪液化,以开脱责任。
烦请手头有更多资料的同仁,或者有更深认识的同仁积极讨论,共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头的文献与朋友们分享。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pdf (105.41 KB, 下载次数: 92)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pdf (227.48 KB, 下载次数: 123)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分析.pdf (144.79 KB, 下载次数: 92)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分析56例.pdf (173.39 KB, 下载次数: 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这种方法合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拙凌


    这个方法确实值得商榷了,这是以前大家都喜欢用的方法,但是抗生素的局部应用现在来说违反了抗生素应用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刀应该可以用的,就是操作时不要过度电凝,否则虽止了血但周边组织因热效应会造成破坏,肥胖病人尤其易出现脂肪液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