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阻断传播途径的重点是飞沫和接触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亦可经过接触传播。因此,在阻断传播途径方面,应重点落实飞沫预防和接触预防措施。 1.飞沫预防的重点措施 戴口罩: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病情容许时均应佩戴口罩。对于一般诊疗区域的医务人员来说,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即可。但对于隔离病房、或进行一些有引发气溶胶喷溅风险的高危操作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等。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措施。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应保持至少1米以上距离,如果条件允许,保持2米以上更为安全。 咳嗽礼仪:即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来不及取纸巾或未带纸巾,可用衣服袖管的内侧上部遮掩,使用后的纸巾及时扔到垃圾桶内,打喷嚏或咳嗽后立即进行手卫生。 通风:有效的通风可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2.接触预防的重点措施 手卫生:严格按照“两前三后”的手卫生时机做好手卫生,选择合适的干手方法。 环境消毒:在进行常规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的同时,重点关注手频繁接触的部位,如心电监护仪按键、电脑键盘、开关、电梯按键、门扶手等。 三、正确选用防护用品,避免防护不足或过度 医务人员应遵循分级防护原则,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避免防护不足或过度。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合理选择各类防护用品。通常不推荐双层口罩、双层手套。防护镜和防护面屏可选择其中一种,不必同时使用。在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选择隔离衣即可,不必盲目穿戴防护服。对于发热门诊是选用外科口罩还是防护口罩,应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医务人员工作量、可能进行的操作中被感染的风险、物资储备等情况综合选择,而不应盲目滥用。 目前,防护用品资源紧缺,过度防护会造成资源浪费,让真正需要防护的人员得不到有效防护。过度防护会导致工作人员舒适度降低,同时,穿戴的防护用品越多,脱卸时潜在的污染风险也就越大。 需要提醒的是,带呼吸阀的防护口罩仅可用于社区防控,不得用于医疗机构。KN95口罩因为对血液、体液没有阻隔能力,也不应用于隔离病房。 除了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还应该关注防护用品的穿脱过程。建议将穿脱防护用品流程在缓冲间上墙展示,流程图最好配有图片说明,这样更便于医务人员对照执行。穿脱防护用品时应照着镜子穿脱或者在监督员监督下穿脱,从而确保防护有效和减少脱卸时的污染风险。 谨记:正确的脱卸比穿戴更重要!每脱一件防护用品应进行一次手卫生! 四、感染防控的重点部门不仅仅是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是感染防控的重点区域。 发热门诊的建筑布局和流程应当符合规范,在整个诊疗期间加强病室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控制气流从清洁流向污染。工作人员落实标准预防措施,给患者发放口罩并指导其正确佩戴。有条件时,疑似或确诊患者宜在负压病房治疗。患者病情允许时应佩戴口罩,并正确实施手卫生和咳嗽礼仪,原则上其活动应限制在隔离病房,并限制探视。 除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外,还应该关注急诊、呼吸科以及其他普通病区、CT室、口腔科等部门。 急诊、呼吸科门诊应做好患者疏导和分流,避免出现拥挤。 普通病区的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随时进行手卫生,避免因基本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发生类似武汉某医院神经外科14名医务人员感染的事件。 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定点收治医院,CT检查宜设立专机专房,人员做好防护。 口腔科的部分诊疗操作会引发气溶胶喷溅,如果防护不到位,则会造成疾病传播。因此我们建议,如果不是急症,可暂缓治疗。 春节过后即将迎来就诊高峰,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各医疗机构应合理疏导患者,保持全院所有区域通风良好,引导患者错峰就诊,避免患者二次聚集。 五、发挥新技术、新方法在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感染防控技术外,还应积极发挥新技术、新方法在感染防控中的应用。如: 使用过氧化氢雾化装置进行物表消毒。与传统的擦拭消毒相比,过氧化氢雾化装置对物体表面的消毒无死角、更彻底。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实时视频多学科会诊和查房,以减少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几率,减少感染风险。 转运重症患者时使用负压转运车,以减少路途中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六、重视感染培训和宣教,建立医院感控文化 感控培训应全覆盖,包括重点科室和非重点科室人员,形成人人都是科学感控实践者的氛围。 加强对大众、陪护人员、患者进行咳嗽礼仪、手卫生、口罩文化的宣教。 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做好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防控是重要的,也是关键的。科学防控,攻抗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