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病例应该具体分析。本病例以下几点不应忽视。
1.“第三天伤口渗出,经换药后伤口无红肿、无脓性分泌物;术后第7日,停用抗生素。”可见从临床的角度,不认为是感染,并停用抗菌药物。
2.“术后第9天再次少量渗出,但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培养无菌生长;”。微生物标本采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假阴性的情况?可以与临床沟通进行确认。如果能够排除上述情况,感染还是应该能够排除。
3.术后17天患者要求出院,并在家自行换药,但在家期间伤口愈合情况不佳,左跟部外侧可见大小约1.5cm×2.0cm×1.0cm伤口,伤口周围无红肿,伤口内无脓性分泌物,可见内固定物外露。上述记录反应,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但无感染。
4.“术后34天左足肿胀畸形,皮肤色素沉着,左跟部外侧可见大小约1.5cm×2.0cm×1.0cm伤口,伤口周围无红肿,伤口内无脓性分泌物,可见内固定物外露,肢端血运及感觉可,足趾活动可。伤口内组织细菌培养未见明显异常。病人再次要求出院”。从记录来看,仍然没有感染的迹象。
5.“在家自行换药半月后(术后51天)伤口出现臭味且病人发热,门诊培养为大肠埃希氏菌生长。”此时已经感染了。应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或植入物感染。
感染虽然确定,但该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依从性差,两度出院居家或社区治疗。从记录过程来看,病原体的获得应该是在社区,而非在医院。
我认为:该患者应该诊断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或植入物感染),但不报医院感染。
从院感科的角度,还应追踪骨科植入物进入医院后全流程的规范性。包括清洗、消毒、灭菌、转运和储存,提前放行,供应商参与手术情况。还有其他诸多方面,您懂的!
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可能性也不能忽略。
个人观点。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