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杨 于 2013-9-12 17:44 编辑
依依 发表于 2013-5-31 11:24
这是胡国庆老师课件的平皿摆放示意图:
关于空气净化技术应用的思考
空气净化技术最早使用在航空、钟表、电子等精细加工行业。医院看到其与感染的关系密切,后期引入。国外开始相继建立相关指南与法规。但各国标准多有不同。
关于洁净室送风的类型,常见三种:
1、集中式:一风管送风口集中一点,提供局部高洁净环境。局部百级手术间常用,经济实惠;
2、分散式:多分支风管送风口分散在多点,提供全室均衡洁净,应用最广泛;
3、均匀式:送风面尼龙或多孔纤维均匀出风,属于面送风,不是点送风。
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开始引入洁净手术室,且发展迅速。多标准共存,对施工验收造成巨大困扰。急需一部我国的相关标准,规范层流手术室的建设。专家组织专业队伍,翻译学习国外标准,并吸收国内建设经验,2002年,出台了我国的GB-50333。
GB-50333,参照国外,立足国内,基本符合国情。在标准的说明中就项目的确定,参数的确定,都做了解释。总则中,反映出其参照我国《消毒卫生标准》的内容,把Ⅰ类环境的≤10个/M3做“最低标准”认可。
10年来,其对规范洁净手术室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外的该标准已经不断修订,我国更好的的新版也不久面世。
层流净化技术和建立标准的目的,从建设上是规范建筑布局流程与空气过滤整机设施,从质量上是考核不同粒径粒子的截留能力。因此,核心是“尘浓”,而不是“菌浓”。由于医务人员关心的是微生物,医院方面恐怕通不过,GB-50333编写组认为,将细菌纳入检测指标也没有什么不好而做为辅助加入。迄今,除了前苏联有该指标外,其他国家在修改标准的时候,都去除了细菌的检测与指标要求。由于浮游菌常以尘埃为载体,其反映的趋势是:尘浓控制是核心,尘浓控制良好,菌浓相应得以控制。对此变化,我们可以对新版标准拭目以待。
菌浓标准的制定,《消毒卫生标准》给出的有,当时GB-50333编写组认为作为最低标准可以接受。但美国一学者的大量研究“浮游菌>700个/M3空气质量与感染相关;<200个/M3则无感染危险;<40个/M3与感染无关”的结论,得到相关学者的普遍认可。也是制定菌浓控制指标的唯一依据。浮游菌与沉降菌没有可比较的对应换算关系,但通过实验可以直接检测获得可以确定安全的指标。
好了,前述是想和大家一起梳理思路,返回到大家热议的话题:局部百级沉降法采样的标准。
1、由于我国几乎均采用“集中式”送风,所以,胡国庆老师的说法没错,局部百级最小皿数13属于正解。相信许多人已经认识到了。胡国庆老师是12版GB15982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不会搞错的。原因会员“大宛名驹”已经写得很清楚了:10.3.13条款的第2和4有具体规定,其中第4点要求:当用沉降法测定沉降菌浓度时,细菌浓度测点数既要不少于被测区域含尘浓度测点数,又应满足表10.3.13-2规定的最少培养皿(不含对照皿)数的要求。
2、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95规定的层流洁净空气≤10CFU/M3的标准,GB-50333虽然认可,那是10年前了,15982-2012更改为“符合GB-50333要求,浮游菌≤150”了,它更符合法规参照与国情与循证。
3、50333中的尘浓监测5-8布点,是沉降法吗?待大家思考和专家解惑。尘浓检测采样多采用粒子计数器进行的。菌浓监测13-5布点,是苛刻的计算要求,皿数少至5个,有同行讲了,无法计算结果了。
4、50333法规要求的百级13、千级5,是30MIN沉降的最小皿数。法规还讲,如果时间延长,皿数可比例减少。那么不低于尘浓测点数和符合计算的要求,如何采样布点呢?“中央区7点、周边区6点,沉降时间60MIN”是符合法规可以选择的方法(布点设计长径加1即可)。
5、控制手术感染是我们的目的。返回到前述可以理解,完好的净化设施,定期的保养维护,规定的风速压差,才是我们对净化设施的要求。层流洁净手术室管理,落实手术室管理制度,消除可能的污染源,控制人员的数量,加强门关的管理,手术前自净恢复,定期消毒表面菌等等,才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检测菌浓,做为辅助项目关注才是。
由于国外标准多有不同,也不符合我国气候与国情,各国标准多有差异无法学习参照可以理解。所以,法规既然做出规定,我们在法规的大框架下开展工作是必然。但有所为有所不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述论点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