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96#彩色的风
我不想打笔战,但有些话不得不说,请您了解。
WS310三个标准,从2005年开始设计起草,历经五年完成,从国外参访(美英法德澳日)、国内实地调研(三省45家不同经济与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问卷调查(超过400份)、网上公告(前后近1.5年)、北京全国会(三天超过700位各地区CSSD及相关人员参加),以及超过12次以上的专家会等。
如果这么大的工作量集结而成的标准,被称为不考虑临床,是否有点情绪??或是标委会在2009年全国各地九次的培训班,超过4000人次以上的没有收到应该有的成果啰。
感染控制本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却又有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对病人安全的重要性。英国的数据医院内感染,平均会增加病人11天的住院,不但浪费资源同时增加病人死亡风险。一项非正式统计我国超过80%以上的住院死亡病人,不是因为病灶造成而是感染导致。CSSD是感染预防的重要一环,国家卫生部也特别重视,因此CSSD的三个标准是"强制"标准。如果您上网查下国家标准局对"强制标准”的定义,就可以知道强制标准的效力,已经是法律的效力。
既然如此,标准上明明要求在临床连器械点数均不行,同时定义CSSD的功能为集中清洗、消毒与灭菌等,是否应该遵循标准而行呢??如果仅仅是因为血液干涸而调整标准,是否有失立场,何况您提出的种种看法都在计算成本,而这些成本怎么计算来的??
当时在写标准时,都做过数据统计;临床器械(非手术部)不在临床处理集中到CSSD处理,经过近八年(当时)的数据数据显示,每年的器械报损率从3.8%,降到不到1.5%。这中间当然包括遗失、故障、消耗等因素,但这些的科学认证都是经得起推敲,也欢迎您参与项目的科研,用数字说话。
而这些数据基本也与国际上的研究相同。国外的月亮不见得圆,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走得更快,我相信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但这个特色应该是我们更努力、勤奋、守己,文化底蕴等等,而不能成为一个壁关自守、阿Q精神的借口。有几本书提供给大家参考,或许有帮助;
 Dr. Stuart B. Levy 在1992年写的"抗生素的迷思-滥用抗生素对医疗的影响”(The Antibiotic Paradox; how the misuse of antibiotics destroys their curative powers)
 Dr. Atul Gawande的两本书;『一位外科医师的修练』与『开刀房里的沉思』
这三本书道出了医疗问题全球化,也就是我们面临的都是同样的问题,绝对不会因为是美国人所以在美国医疗资源就很丰沛,而相对地了解其实每个国家都在为了医疗资源的匮乏,想尽办法求生存。感染预防都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最大的效果,我们不孤独全球同行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