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之境 在监督的真空地带,医院感控的落实需要依靠每位医务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 <SPAN p 不久前,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在伦敦盖氏医院视察时遭呵斥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叫戴维·纳恩的整形外科医生认为,卡梅伦随行的摄影师在拍摄患者时没有卷起袖子,而这是不遵守医院感控要求的行为。虽然事后有消息称,纳恩医生已经被停职,但是他为了患者安全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执着让人鼓舞。 感控工作非常容易变得流于形式,因为它渗透于医疗操作的所有过程中,而制度之手却只能触及有限的领域。在监督的真空地带,医院感控的落实需要依靠每名医务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亦即“慎独之境”。 教育无孔不入 越是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到极致。 世界卫生组织出具的数据显示,严格实施手卫生规范可以减少20%~30%的医院感染,但手卫生的依从性问题,却是全球感控面临的难题。虽然一个人一分钟之内就可以掌握手卫生规范,但是要让所有的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无孔不入的教育。 Didier Pittet教授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感染控制项目主任,也是世界手卫生运动的倡导者。他在每次演讲和教学中都会播放一段极为精彩的手卫生舞蹈,让观者过目不忘。Didier Pittet教授也正是通过这种风趣而充满热情的方式传播手卫生理念。 让手卫生教育变得温和有趣而又贴近人心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捷径。“快闪行动”是一种近几年在全球十分流行的嬉皮行为,参与者通过网络事先约定活动的内容、地点和时间,然后按照计划快速表演,随后立刻散去。英国一家医院受其启发,推出了“快闪教育”。这所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按照约定出现在某个病区,表演一段手卫生的舞蹈之后又迅速散去,回到自己的工作中。这种生动而具有亲和力的教育方式不但能让枯燥的手卫生变得有趣,而且也能极好地传达感控文化。 除了现场教育之外,无所不在的提示和海报也是非常好的教育工具。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海报栏中,一系列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漫画时刻提醒大家,“医院正在向肮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宣战”。 “总之,你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身在其中。”Didier Pittet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我们准备学习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将手卫生的卡通画作为医生工作站的屏保,这样他们就能有更多机会看到手卫生提示。”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张群表示,“国内很多教育方式非常生硬,未来我们希望用更多能够激发医护人员真实情感的方式进行教育。” 与严肃生硬的说教相比,生动风趣的方式会让人更多地感觉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在意识中强化习惯的养成。 “案例学习、情景规划、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做游戏、讲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这些方式都是在邀请医务人员参与,而不是粗暴地填鸭。本质上没有人希望被教育,你的活动必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Didier Pittet说,“在课堂上,我会邀请医生指出视频中医务人员操作有误的地方,这样他们会对自己的错误操作有更清醒的认识。” 由于医护人员每天都需要面临繁重的日常工作,因此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也是培训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协和,我们一般不做大课培训,因为参加的人数无法保证,而且培训效果也不好。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分散式培训,每周去不同的科室进行培训,而且大多都是现场培训,而不是正襟危坐的授课。”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马小军表示。 情商很重要 扎实而丰富的专业技术背景是感控人员取得临床支持的重要因素,但却并非唯一因素。近几年来,随着感控形式和理念的转变,感控人员的情商成为决定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一些感控意识不强的医院,感控科人员处于“领导不亲,同事不爱”的尴尬境地,意志力和耐心也成为他们推动工作所必需的精神力量。 “基层的感控工作非常难做,大家看我们就像看仇人一样。”一位基层感染人员告诉记者,“就连我自己同事中的好朋友也不支持我的工作,觉得我们做感控的人是瞎起哄,没事找事。”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基层的感控人员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持续推进感控工作。 “以前我们的医生对于感染病例上报非常抵触,虽然也有相应的制度,但是大家仍然执行不力。”一位基层感控人员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后来我们只好每天跑病房自己看,不厌其烦地跟医生讲上报的重要性,医生看到我们张嘴就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上报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很多医生说,这是因为他们非常同情我们的工作处境。” 对于所谓“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工作方式,张群也非常认可,“在我接触感控工作开始的阶段,很多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尤其是一些在临床上非常有权威的老专家,他们觉得,‘我们做了一辈子都没事儿,到你们这里就开始挑刺了。’后来经过我们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多专家都开始理解认可我们。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是对感控人员工作方式和情商的考验。” “做感控工作需要有丰富的跟人打交道的经验,而且很重要的是,要懂得无私分享。”马小军告诉记者,“做感控工作,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不能总只看到别人恶的一面。我们先退一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别人,而不是首先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指示去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的,这是人际交往的规则。” 处罚终是下策 抱着增强检查监督效果的目的,很多医院将各项感控检查的结果与科室人员奖金挂钩,发现问题就扣钱,而这种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打击临床的感控自觉性,同时增加临床对感控人员的抵触心理。“我们本来就被当成没事找事的坏人,再加上检查扣钱,临床看到我们就来气。”一位医院感控人员说。 为了削弱处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起到相应的督促作用,很多感控人员在工作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我们医院的检查反馈是和奖金挂钩的,所以我们检查的时候少写反馈,对于一般的问题,都做口头指导并做相应记录,与科室护士长和感控护士商议改进对策,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随时提醒。” 针对个人的处罚除了会打击相关人员的感控积极性外,也有可能因为过度归因于个人,从而忽视了大的系统性问题,这也是很多医疗机构谨慎处罚个人的原因之一。 美国医学研究院发起的“患者安全”理念就认为,单个人永远无法摆脱“犯错的天性”。把医疗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时,因为单个人的错误成为了系统中的错误,才会导致患者的损害。 患者安全理念认为,处罚单个人员的“惩罚替罪羊”理论对于质量改进没有正向的作用,因为如果系统本身没有改进,在同样的路径上还会有人犯下同样的错误。 “对于感控工作来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想办法消除一些影响依从性的障碍,而不是一味地向某个人追责。”马小军认为,“比如,为了规范医生的行为,我们会做核对表,让系统工具帮助医生遵守感控规范。” “当发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检查我们自身的工作是不是还有改进的空间。”张群告诉记者,“比如手卫生的依从性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洗手池太少,是不是可以用速干手消毒剂代替洗手。总之,当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时候,你就必须去思考系统本身的问题。” 与处罚相比,肯定和奖励起到的积极作用非同一般。在《医院感染管理执行力案例分析》一书中,一位基层感控人员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长期以来,我一直在为我们的感控医生和感控护士向领导争取劳务津贴,因为他们做了很多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领导终于同意发放津贴,虽然每个月只有区区30元,但是对他们的激励非常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和认可。” 除了显性的奖励外,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也是促成正向激励的办法。“我们护理部的所有人都把感控当做自己本职工作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得益于我们已经成为了别人学习的榜样。”上海中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徐建鸣告诉记者,“很多医院都到我们这里来参观学习,这相当于对每个人进行了正向激励,大家都希望真正做到最好。” 在香港玛丽医院的墙上张贴了很多英雄榜,这些手写的字条是对某名医生或护士在感控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给予的赞美之词,真诚而感人至深。这也时刻提醒我们,很多时候,鼓舞人心的不是直接的回报,而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