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马车

[讨论] 自来水细菌监测为何无菌生长?还有那些监测也常出现这样的结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嘛?数据属实嘛?
如果一切属实,应该说严重过量了。
标准为0.3~0.5。这是自来水啊,可不是污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雨润竹 发表于 2011-10-4 23:39
我遇到过对供应室仅用自来水(供应室清洗要求的水温)清洗后的器械表面采样,培养为无菌生长,而且是经常性 ...

细雨老师,您说的这种是机械清洗,通过机器进行高温处理,实际上也就95°。
一般的微生物容易被杀死。牛奶的巴斯消毒,温度也就71度,15秒,基本大部分繁殖体就死了。
马车老师的问题是用自来水清洗后采样。所以排除了温度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内自来水中含残余氯,加上没加入中和剂之故,出现本帖主题所述之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看了以上的贴了,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上各位老师的帖子,真是细微之处学问多,学习了,感谢各位老师的知识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治疗室空气培养菌落数小于10,比层流还层流,怎么可能,不只是什么问题,检验科认为科室作假,没打开培养皿,科室认为检验科做的问题,也很郁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曾经遇见检验结果不符现象,普通治疗室开窗通风后结果是无菌生长,而经过净化后的空气反而有细菌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纠结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许多问题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如果出现上述各位老师说的问题,我们能否简单的将责任归咎于采样环节?检测环节?或者什么环节?我们不可以轻易得出结论。真心希望各位老师各位同仁能亲自试验一把,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能说得清么?欢迎老师们在亲自采样进行试验后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7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中也经常遇到马车老师提到的问题。据我观察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1、采样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棉签,与采样管的帽连在一起,采样时无法用力,对于不平的物体表面,很难真正涂擦到全部表面;2、接种问题:微生物室工作人员配置少,工作量特别大,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样本接种有时由实习生来做,接种方法是否规范就存在一定问题了;3、培养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生物检验操作过程是否按规范做是一个重大的因素,许多医院的微生物室,为省事,随意发报告单的情况大有人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dxbj 发表于 2011-10-7 23:29
工作中也经常遇到马车老师提到的问题。据我观察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1、采样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棉签,与 ...

能否按照您认为标准的方法采样、接种、以及使用合格的培养基进行试验后,在看看结果如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用水的国标是100CFU/ML,假设这些都是血平板上生长良好的细菌,那么如果取100UL水做菌落计数的话,平板上也不过10CFU,我见到过有医院是取10UL做菌落计数的,这还怎么能培养出呢?
所以,方法学选择很重要,院感监测人员应及时并密切地与微生物室沟通,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进行采样和培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对临床有意义的结果,帮助临床更好地做好监测工作,杜绝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作为一个院感专职人员,我们首先要思考:我们做对了吗?这样做有意义吗?
细节决定成败,院感工作必须做到细之又细,才能找到各种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就是这样理解的,您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情况我院在先前也曾经碰到过,医务人员手培养后为无菌生长,而灭菌物品却提示有菌落计数,通过和细菌室工作人员沟通后得知,有时候我们采集的样本只是很局限的一个点,经过培养周期后,确实未发现细菌生长,但是报告结果却要反应一个区域的情况,起到“以点代面”的效果,因此我现在也经常会与检验科人员沟通交流,让其明确送检材料的性质,从而更加准确的判定检验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遇到同样的疑惑,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太缺了,但如果什么都懂那我们不是真的成为各科专家吗?我感觉有点吃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老师们的介绍,我也想起曾经供应室空气培养,打开的培养皿采样是0,没有打开的(忘记了)反而有菌生长?后来有意识的再做几次,都是同样问题。最后只好换了培养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用自来水洗手后做监测有些也没有细菌生长,不知是否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采样都做个阴性对照,时间久了,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对工作中实际的消毒情况、物品污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检验结果的反差就不会太计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9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jllulu 于 2011-10-9 09:27 编辑

       市CDC来监测的结果也是很多不该是零的而为“0”,比如手表面、物表、消毒液、消毒内镜等都是“0”。我们日常做的也基本上是这个情况。市CDC来抽查结果如有超标,我们就会打电话过去询问,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说其中很多环节,如果不放心就(在他们做监测的同时)自己医院实时再做一套。

      天哪!!感觉我们的院感控都被迷困在这些监测游戏当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9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 发表于 2011-10-8 22:14
看了老师们的介绍,我也想起曾经供应室空气培养,打开的培养皿采样是0,没有打开的(忘记了)反而有菌生长? ...

您的情况并不奇怪,可以这样解释:打开的平皿采样为0,是在采样的5分钟内,没有尘埃粒子沉降到这个直径仅为9厘米的平皿内,所以。。。;没打开的反而有细菌生长,是因为平皿盖子不是密封的,在制作培养基琼脂或运送过程中有微生物污染,就在该平皿上生长了。所以,我们在使用空气培养皿前要认真检查拿来的平皿内面有否明显的或细小的可疑菌落点,如有,弃之不用,再拿一个。

我这里有个真实而离谱的例子,某次病房做空气培养,没打开的平皿菌落超标,打开后不小心掉在地上后被踩了一脚的反而“无菌生长”。这是护士长亲口对我说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茶韵幽香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9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生物培养结果多次为0正常么

我们在日常监督的时候发现有些医院物表或手培养结果多次为0,正常么,我个人觉得偶尔为0有可能,多次是不应该的,但是医院坚称就是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擦拭消毒不可能做到“无菌”,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操作有误,采样人员在涂平板的时候铂丝温度过高,再有就是有可能报告单是假的,医院以为越少越好(当然我最不希望的就是这样的结果),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希望各位接触过类似的实际工作的同仁能给与解惑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茶韵幽香 + 2 认真思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