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microgene

国家CDC通报三例超级耐药细菌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7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监测情况通气会实录
   

主持人:各位媒体的朋友,各位专家,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各位媒体的朋友,再次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昌平园区。今天上午我们在这里召开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监测情况的通气会。下面介绍一下参加通气会的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所长、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副所长、传染病诊断室主任张建中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应急办不明原因疾病处置办公室倪大新主任;我们还非常高兴邀请到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的所长、全军卫生监督中心主任黄留玉研究员,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教授。
    首先请倪大新副主任医师通报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监测情况。
倪大新:上午好。在这里通报一下关于我国检出NDM-1耐药基因细菌的情况。国际上报道发现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后,卫生部立即组织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和临床机构,开展了该耐药菌的调查和检测。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室在对既往收集保存的菌株进行NDM-1耐药基因检测,共检出3株NDM-1基因阳性细菌。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出的2株细菌为屎肠球菌,由宁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菌株分离自该区某医院的两名新生儿粪便标本;另一株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室检出,为鲍曼不动杆菌,由福建省某医院送检,菌株分离自该医院的一名住院老年患者标本。
宁夏两个病例分别为3月8日与3月11日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县级医院出生的婴儿,均为低体重儿。两患儿均于出生后2-3日出现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一名患儿还伴有缺氧表现。随即由产科病房转入儿科病房治疗,分别在住院治疗9天和14天后痊愈后出院。经随访,目前两患儿健康状况良好。屎肠球菌是人类肠道寄生的正常菌群之一,通常并不致病。两患儿虽检出携带耐药基因的菌株,并不一定表明患儿所患疾病由该菌引起。
福建省携带NDM-1耐药基因鲍曼不动杆菌患者,是一位83岁的老人,因右肺癌并胸膜转移伴右肺阻塞性肺炎、高血压、脑梗塞后遗症,2010年5月12日入院治疗,6月1日出院,6月11死亡。鲍曼不动杆菌系条件致病菌,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感染。该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晚期肺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该患者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我要通报的就是这些。

详细请看链接:http://www.chinacdc.cn/n272442/n272530/n272712/3983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多医院可能都有带有这种细菌的病人,只是不检查而已,也许什么时候用些什么药就好了也不懂,不过抗抗菌药物慎用是正确的,要加强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usanbo 于 2010-10-27 17:21 编辑

回复 36# zhangfh


    “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想请问版主,报道中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有8万人因此死亡,是由于滥用的抗生素这个直接原因导致的死亡?根据报道的意思,占18%~21%的细菌性感染应该使用抗生素,而其他近80%的不应该用,我要问的是,这些80%的即使用了抗生素就导致了死亡吗?死亡的患者究竟有多少是真真正正与滥用抗生素直接相关的呢?并且还有很明确的数字8万。个人觉得,媒体就是媒体,没有太充分的科学依据,仅仅为了吸引我们的眼球而已,要么就是胡乱的抄搬国外的数据。
    真正的调查滥用抗生素导致相关死亡的科研设计,恐怕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liusanbo


    需要拿出自己的数据说话,就拿出比这个数据少的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zhangfh

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死亡8万人 年损失800亿
2009年01月12日09:15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董伟 http://news.qq.com/a/20090112/000518.htm
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同时致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我国研制一个抗生素大约需要十年时间,而产生耐药菌素却在两年之内,未来呈无有效抗生素的可怕趋势。





我国医院抗菌药使用率达74%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上述数字和事实击打着每一个与会人员的心房。

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使用抗生素,成为专家、官员心目中需要各界加强关注的严重问题。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说,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却很难。然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据了解,虽然经过多方的艰辛努力,但是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仍然高达74%,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在21%以上。其频率和强度都高于欧美国家20%~50%。一些医生和患者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感觉不舒服就服用一点。

抗生素的滥用从技术上造成细菌耐药性增长,从而致使其自身在较短时期失效。上个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那时,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40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

这种尴尬境遇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专家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都属于抗菌药滥用。广泛的、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物加速了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从而使得药物本身没有了实际作用。比如,当年人类研发青霉素用了20年,然而,在不到20年内,它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对治疗淋病等传染病就没有了效果。这种情况还在加速中。

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表示,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控制,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因此,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了解,在北京协和医院,上个世纪80年代的院内真菌感染率是0%,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7%~8%。“院内血流感染中,G(+)球菌上升,主要是MRSA、MRSCoN和肠球菌属,G(-)杆菌出现泛耐药的非发酵菌(不动杆菌和绿脓),临床治疗很困难。”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王爱霞说,某种抗生素用得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耐药性。

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在渡过20世纪90年代前的开发热潮后,许多大的制药公司越来越不愿意为研发抗生素埋单。其原因除了抗生素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发新的品种所需的研发费用越来越高外,更重要的是快速的失效使医药公司的巨大投入得不到产出补偿。

抗生素滥用年损失800亿元

失效只是滥用带来的一个恶果。它还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无谓增长和病患的死亡。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另外,它也可能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作用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刘勇说。

既然后果如此糟糕、如此严重,为什么抗生素还在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呢?一是医疗技术水平的差距,一是利益的诱惑。按照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永佩的说法:我国抗生素滥用特征比较明显,就是档次偏高而水平偏低。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调查发现,不合理用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有药可用与医务人员用药知识不足之间存在着差距。“有的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原则还不十分了解。”吴永佩说,有的妇科抗菌药物安全性差、不良反应严重在国外已经停止和进行严格控制,但在我国还在比较广泛地使用。这也是他坚决支持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进行培训的原因。

这种需求也的确存在。在1月8日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座谈会上,代表们希望国家大型医疗机构能够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能够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其中很重要的培训内容就是用药知识的培训。“我们给县医院盖些房子,买些设备是非常容易的,难就难在相应的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说。

专家们提到,抗生素滥用的另一个主因跟以药养医的体制密切相关。刘勇称,“抗菌药物的滥用在大城市的三级综合医院,包括咱们国家非常有名的大医院同样存在,并且问题也非常严重。”在他看来,大医院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在补偿体制上。

在医院的药品销售中,抗生素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对全国12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2004年,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25.7%,后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接近五分之一。“医院进一批药,如不及时用就会过期报废,抗生素比其他药相对贵一些,如果医院用不掉,经济损失很大。”王爱霞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zhangfh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碟曝光医生收回扣 一支药最高提70元(图)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0月27日01:43

院方回应:北京肿瘤医院关于某些医生收回扣报道的声明

    本报讯 (记者展明辉 王卡拉)昨日,本报接到匿名举报,指北京肿瘤医院两位医生收受医药代表回扣、贿赂,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张视频光盘和相关文字材料。截至当晚8时许,两名当事医生均拒绝接受采访。北京肿瘤医院院方则表示成立调查组,按程序认真调查。若情况属实,将严肃处理。
 材料称,两位医生对几乎所有I类手术患者都长期使用2种或3种联合抗菌素,其中,一支拜复乐医生可获得的回扣为70元,头孢米诺钠为30元,头孢西丁和美洛西林钠均为8元。
 除去文字材料外,举报人还寄来了一张光盘,其中包含8段视频。根据文字说明,所有视频都拍自陈某的办公室。在名为《拿钱4》的视频中,右上角显示时间为2010年2月11日13时42分,画面中一名女子在办公室内直接拿出一叠百元现金给医生,医生拿着钱和女子一直在说话。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星火 + 5 及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疾控中心专家称宁夏超级细菌病例疑医院内感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8日02:57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吴鹏)宁夏两名新生儿被感染“超级细菌”的原因一直不明,昨日,中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说,事隔数月后发现该耐药菌,现在再想查明病因已经很难。他认为,孩子感染NDM-1耐药基因细菌应该是院内感染。

  课题样本现超级细菌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通报,宁夏两名患儿分别在3月8日与3月11日,在宁夏某县级医院出生,为低体重儿。

  两名婴儿都在出生后2至3日出现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目前已经治愈出院。在今年8月底到9月份开展的回顾性检查中,发现婴儿样本中有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

  昨日,宁夏区疾控中心细菌学检验科科长郝琼称,发现超级细菌非常偶然。当时中心是在做腹泻的研究课题,所以搜集了很多样本,在做样本耐药菌检测时发现耐药基因,后又经中国疾控实验室专业检测证实。

  “整个事情很偶然,并不是这两名婴儿出现了什么特异性的症状,才搜集的样本。”郝琼表示。

  出生时未携带“超级细菌”

  徐建国认为,现在想查清患儿的病因很难。事情已过多月,详细数据已查不出。

  不过徐建国说,发现耐药菌后,回访结果显示孩子身上已经没有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已经治愈。他认为,NDM-1耐药基因不可能是婴儿生来就有的,感染很可能与院内环境有关。

  据了解,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中,特别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的病人等。

  ■ 释疑

  “健康”带菌者难院外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发文认为,研究显示某些临床疾病已治愈的出院患者仍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但这类耐药菌通常不会在社区环境传播。

  各国通常不建议对这类已出院的“健康”带菌者进行“积极的”抗菌治疗,防止应用高级别抗生素演变出耐药性更强的菌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页已打开,详细的通报已看到,谢谢!手卫生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microgene


    谢谢精彩的总结。也许这种基因早已在我们身边存在,只是没有认识罢了。还好,现在有技术检测出这种基因了,而且它主要在条件致病菌或非致病菌间传播,但又怎能控制它不在常见的致病菌中传播呢?我们还是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需要和微生物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而不是微生物在不断地变,我们在不断地寻求对付的武器,从这个意义来说,预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我们健康的赌注压在高级抗生素上,我们的健康需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如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变生活习惯,改善周围环境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疾控中心专家称宁夏超级细菌病例疑医院内感染

新京报2010年10月28日 讯 (记者吴鹏)宁夏两名新生儿被感染“超级细菌”的原因一直不明,昨日,中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说,事隔数月后发现该耐药菌,现在再想查明病因已经很难。他认为,孩子感染NDM-1耐药基因细菌应该是院内感染。

  课题样本现超级细菌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通报,宁夏两名患儿分别在3月8日与3月11日,在宁夏某县级医院出生,为低体重儿。

  两名婴儿都在出生后2至3日出现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目前已经治愈出院。在今年8月底到9月份开展的回顾性检查中,发现婴儿样本中有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

  昨日,宁夏区疾控中心细菌学检验科科长郝琼称,发现超级细菌非常偶然。当时中心是在做腹泻的研究课题,所以搜集了很多样本,在做样本耐药菌检测时发现耐药基因,后又经中国疾控实验室专业检测证实。

  “整个事情很偶然,并不是这两名婴儿出现了什么特异性的症状,才搜集的样本。”郝琼表示。

  出生时未携带“超级细菌”

  徐建国认为,现在想查清患儿的病因很难。事情已过多月,详细数据已查不出。

  不过徐建国说,发现耐药菌后,回访结果显示孩子身上已经没有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已经治愈。他认为,NDM-1耐药基因不可能是婴儿生来就有的,感染很可能与院内环境有关。

  据了解,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中,特别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的病人等。

  ■ 释疑

  “健康”带菌者难院外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发文认为,研究显示某些临床疾病已治愈的出院患者仍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但这类耐药菌通常不会在社区环境传播。

  各国通常不建议对这类已出院的“健康”带菌者进行“积极的”抗菌治疗,防止应用高级别抗生素演变出耐药性更强的菌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院内感染还是要加强呀!虽然有好多因素产生了“超级细菌”,只要医护人员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减少它们的传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夏区疾控中心细菌学检验科科长郝琼称,发现超级细菌非常偶然。当时中心是在做腹泻的研究课题!
“整个事情很偶然,并不是这两名婴儿出现了什么特异性的症状,才搜集的样本。”郝琼表示。

刚好解除了我的疑惑。国内发现的NDM-1细菌本来就是偶然的,肯定不是什么所谓的监测点医院特意为监测NDM-1细菌而主动留取并送取标本的;更不可能出现了所谓的特异性症状才主动送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下又有拿中国说事的理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usanbo 于 2010-10-28 10:40 编辑

回复 24# 婉若秋水


    今天刚看到这则主题https://bbs.sific.com.cn/thread-45628-1-1.html。秋水版主想比也看到了吧。患儿腹泻,这样的普通疾病,一般的医生、医院是根本不可能将标本就这样送到市疾控、省疾控甚至是国家疾控的。至少这次患儿细菌标本的发现,纯粹是偶然。也像您另一条回复帖子中提到的,是回顾性研究(而他们的回顾性研究关注的是腹泻本身,当时也没有特别关注NDM-1,也就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会检测到NDM-1基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稍稍有个疑问。是不是NDM-1基因在耐药菌中已经存在很久(如5年、10年),只是现在世人才开始关注呢?如果不是发展到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耐药,如果不是发展到临床中出现了难以治疗的感染,又有谁(包括国外)会主动去探究真正的原因呢(也就是发现了新的耐药基因NDM-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dengs


    赞同!有可能!否则院感不知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朽 于 2010-10-28 11:44 编辑

回复 1# ouyang
“疾控部门认为孩子感染NDM-1耐药基因细菌应该是院内感染!”
请问:

1、该院(或该科)其他患者是谁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传播给孩子?
2、是医务人员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传播给孩子?
3、是医院环境、器械、物表检测出[NDM-1耐药基因细菌?/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师的分享,这个季度对临床的反馈有东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院内感染有什么依据?不要找不到原因就跟院内感染有关,“有关”不是轻易说完就没事的,其他患者虽携带了细菌?在物表或是什么有价值的地方查到了细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