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杨 于 2013-11-5 12:40 编辑
icchina 发表于 2013-11-1 17:40
如果ICU专家了解到,成为合格的感控团队需要掌握上述这么多的知识和技术,相信他再也不会说“感控其实是没有 ...
总结现在,展望未来。我选择了2、6、16、19、28。并对选择谈些感想。
中国的院感防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了30年,其实真正感到进步的也就这10年。国家层面,从无章可循,到建章立规;医院层面,从兼职应付,到设科设岗;科室层面,从养老闲职,到废寝忘食。种种事实说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已经从最初形式化的应付,到目前实质性的工作,30年来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不得不承认,国外有50年的感染防控经验,我国的30年,是秉承“借鉴”的理念,跟在欧美的后面在一步步探索前进。目前大家开展的各项工作与工作模式,其中倾注了我国多位知名专家的心血。他们求知若渴,把国外的经验传到国内,言传身教践行着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热爱,带领大家把院感真正的开展了起来。那么,这条路还要走多久?难道真要一直延续---像有些会员所说,“现在的学术会议,不是解读法规就是国外信息”。借鉴的后期,就需要思考:如何根据国情院情,本土(地)化防控?综合循证与研究创新,成为必然的途径。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从事院感工作的专职队伍,早期多来源于高龄护理专业,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知识结构残缺;目前其他专业人员的加入,已经开始发生可喜的变化。但专职人员的年轻化、多元化,仍旧需要时间进行变革。
院感防控需要投入,但要清楚并不是投入越多,感染越少,防控越好。感染防控成本控制是必要的环节。除了进行成效经济学研究以外,结合本院实际,节约成本,反对攀比和贪大求洋,杜绝过度防控与不必要的浪费。
感染防控需要全员参与。近年来我国在“制度、培训、质控”方面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文档资料梳理的不能再细。但管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与人打交道,动态的“变”,是求真之道。适度、适量、适时、适情,需要每个团队不断磨练。慢慢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不要盲从。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不能充分利用高效工具必将事倍功半。感染防控的智能化信息采集与模拟分析,院感监测网数据共享,是我们工作的得力帮手。努力打造适合自己的智能化信息系统,也应该是团队的不懈追求。
团队是个人能力的集合。医院是团队成长的土壤。团队(科室)能力的强弱,是“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体现。综上,团队能力建设的5个方面我认为有:
1、循证预防与成效研究
2、构架科室人员知识结构
3、成本控制
4、培训与督导把控能力
5、信息采集智能化的完善
2011年在巴尔的摩,美国APIC年度会议提出2020年战略目标及实施计划,其号召APIC成员,预防感染,塑造未来。提出的6个目标,值得我们结合国情和院情参考。
APIC Strategic Plan 2020
1、The future of healthcare focused on prevention and cost control
 2、The integration of evidence and outcomes-based research
 3、Anticipating and influencing regulatory change
 4、The empowered consumers demand for transparency, safety, and accountability
5、An automated future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 6、A global interconnected world encourages collaboration
践行科学发展观,胡教授希望大家总结“今后五年内中国感控团队(指感控科,非个人)能力建设亟待提高的5个方面”。在此梳理并有感而发,不妥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