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住院手术病人,还是住院分娩的产妇,术后或分娩当天开始吊抗生素甚至延续到出院前一天,这似乎已成为医患双方均认可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预防感染的得力措施。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正确。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胡必杰教授在昨天召开的“第20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7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上表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范已列入今年本市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点监管范畴,已明确规定,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应不超过48小时。
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耐药细菌大量出现在医院范围内。胡必杰介绍说,对在临床上使用的3类及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细菌,被称作“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则会引起医院感染,并严重影响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目前我国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出院病人中约有5%-8%的人发生院内感染,且其中有2人是重症感染患者。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约占30%;重症监护室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约为美国的5倍。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预防院内感染则是降低天价医疗费用事件发生概率的有效措施。”
胡必杰强调指出:“医院感染的预防成本远低于治疗成本,部分科学的干预方法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他认为,预防院内感染要从耐药菌增加的两个重要环节入手:首先是在加强病原学检查,严格执行治疗性用药应尽量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减少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产生的“温床”;其次是要各个环节切断耐药细菌传播“链”。“眼下许多医院忽视了对流程和医务人员行为习惯的改变,而这恰恰是经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
国外有研究证实,切实到位的措施可减少一半以上的院内感染发生,而这些措施的“落地”,必须加大院内感染防控的投入。仅以耐药菌监测为例,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重症患者一入院即进行耐药菌筛查,一旦被检出,患者将接受隔离治疗。可在我国,只有大医院才会做细菌培养,并且是被动地,只对有耐药症状的患者进行。不仅如此,我国还亟缺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过硬的人才。
胡必杰教授建议,医疗机构必须调整感染管理模式,放弃“形式化”的感染控制,改重监测为重预防和干预,力争将医院感染发病率降到最低,确保病人安全第一。
近期将在各医院推动的防控“项目”
■重症病人(没有脑出血等禁忌症的病人)改平卧为30—40度的半卧位,这样可以减少因吸入而引起的肺部感染;
■选择静脉留置中心的最佳部位,首选使用锁骨下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减少颈静脉留置导管,并杜绝股静脉留置导管,且每天评估是否可以停用呼吸机或拔除导尿管等,尽可能地在3天之内拔管,以大幅度降低败血症等相关感染的发生;
■术前备皮改隔夜为当天,改普通剃刀为专用工具或是脱毛霜,避免因划伤引起的细菌种植,从而减少20%的感染几率;
■重症病人的口腔护理改由每天1—2次的生理盐水冲洗,为2—6小时一次的洗必泰口腔冲洗,防止“病从口入”;
■从“手卫生”做起,改水洗、消毒液泡手为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既满足了高负荷条件下的手卫生需求,又保护了医护人员的皮肤,从而有效地严控医院感染第一关;
■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等院内感染易发区域医护人员“白大褂”有污物时要及时换,有条件的可采取及时消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