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单元 肝炎病毒 考点: 1.甲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与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 | 2.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与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 | 3.丙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与免疫性
(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 | 4.丁型肝炎病毒 | 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 5.戊型肝炎病毒 |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查 |
肝炎病毒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目前公认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其中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经消化道传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输血、注射等途径传播。 viruses | HAV | HBV | HCV | HDV | HEV | 致病 | 甲型 | 乙型 | 丙型 | 丁型 | 戊型 | 基因组 | ssRNA | dsDNA | ssRNA | ssRNA | ssRNA | 传播 | 粪-口 | 血/垂 | 血/垂 | 血/垂 | 粪-口 | 流行 | 流行/暴发 | | | | 流行/暴发 | 好发 | 儿/青 | | | | 青/成 | 慢性携带 | - | + | + | + | - | 肝硬化/肝癌 | - | + | + | | | 自动免疫 | + | + | | | | 被动免疫 | 丙球 | HBIg | | | |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甲型肝炎病毒(HAV)为球形颗粒,无包膜。核酸为ssRNA。对乙醚、酸、热稳定,在pH 1.0作用2小时,或60℃、1小时或在食物中85℃、1分钟均不能使HAV失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的甲型肝炎是急性肝炎,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一般不转为慢性,亦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
多为隐性感染,我国成人血清中抗-HAV阳性率可达70%~90%。感染后对HAV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预防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抗HAV常用放射免疫(RIA)和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抗HAV IgM可作为HAV早期感染的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预防原则
主要是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民的卫生知识和素质,严格管理和改善饮食和饮水卫生。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我国用减毒甲型肝炎活疫苗现已大批生产和使用。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嗜肝DNA病毒科。
(一)形态结构
电子显微镜观察HBV有3种形态,即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
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亦称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成分主要为HBsAg,不含HBV DNA和DNA多聚酶。管形颗粒是由小球形颗粒连接而成的。
HBV基因组核酸是由长链L(负链)和短链s(正链)组成的不完全双链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称为S、C、P和X区。
基因组成及复制
(二)HBV抗原组成
主要有3种抗原:
1.HBsAg和PreSAg存在于HBV颗粒表面,是机体受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之一。HBsAg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
PreSAg有2种,即PreS1和PreS2抗原。其抗原性强,机体产生的抗PreS1和抗PreS2可阻断HBV与肝细胞的结合,起到抗病毒作用。
2.HBcAg:系HBV的核心蛋白。不易游离于血循环当中,因此从患者血清中检不出。HBcAg抗原性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无中和作用。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则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
3.HBeAg :HBeAg与HBV DNA多聚酶在血流中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因此,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而抗HBe阳性;但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三)易感动物及抵抗力
目前HBV尚不能经体外细胞培养和分离。黑猩猩对HBV易感,是研究最理想的动物模型。
HB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抵抗性,70%乙醇等一般消毒剂不被灭活。高压灭菌(121℃15分钟)、100℃ 10分钟及环氧乙烷等可使HBV灭活。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及0.2%新洁尔灭等也可用于消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主要传染源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经输血、注射、性行为和母婴传播。所致肝炎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少数还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二)致病机制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等。
HBV的致病机制:①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②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③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三)免疫性
免疫防御主要是依靠体液免疫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中产生的CTL。
体液免疫主要是在机体受HBV感染后,能产生一系列抗体。其中抗HBs是中和抗体,它可以中和体液中HBV,使其失去感染性。抗PreS1和PreS2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抗HBc无保护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预防原则
HBV微生物学诊断最常用的是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BV抗原、抗体,并根据这些标志进行分析判断。
(一)微生物学检查法
1.HBV抗原、抗体的检测:检测的抗原、抗体主要包括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以及抗HBc IgM和抗HBc IgG。
(1)HBsAg和抗HBs:检出HBsAg表示机体感染了HBV。血清HBsAg阳性见于: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②HBV所致的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③无症状携带者。
抗HBs阳性表示机体已获得对HBV的免疫力。若为乙肝疫苗接种者则标志对HBV产生了免疫力。
(2)抗HBc:包括抗HBc IgM和抗HBc IgG。抗HBc IgM常出现于感染早期。慢性HBV感染者,抗HBc IgG持续阳性。抗HBc IgM阳性表示体内有病毒复制。
(3)HBeAg和抗HBe:HBeAg阳性是体内有HBV复制和血液传染性强的标志。急性乙肝HBeAg呈短暂阳性,如持续阳性提示预后不良。孕妇HBeAg阳性者,新生儿感染HBV阳性率高,这说明HBeAg与垂直感染有一定相关性。抗HBe见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此时,血清HBeAg消失,表示机体已产生一定免疫力。
2.血清HBV DNA检测:核酸分子杂交及PCR技术检测HBV DNA可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用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HBV DNA,在临床上已用于辅助诊断,特别是定量PCR能测出DNA拷贝数量,可作为药物疗效的考核指标。但一般不单独依靠PCR进行临床诊断。
(二)预防原则
预防乙型肝炎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灭菌;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防止注射器、医疗器械等传播;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
1.主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新生儿应用此疫苗免疫3次(出生后第0、1、6月)后,抗HBs阳性率可达90%以上。
2.被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由含有高效价抗HBs人血清提纯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医务人员或皮肤损伤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伤口者;②母亲为HBsAg、HBeAg阳性的新生儿;③发现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④HBsAg、HBeAg阳性者的性伴侣。
先注射HBIg,间隔1~2周后再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对新生儿作被动-主动免疫,可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率。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为丙型肝炎的病原体。HCV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形态结构:HCV呈球形,外有脂蛋白包膜。基因组为线状单正链RNA,目前根据基因序列同源性对HCV分为Ⅰ~Ⅵ型6个基因型。亚洲和我国流行的以Ⅱ型为主。
培养:HCV可感染黑猩猩,是目前惟一理想的模型动物。
致病性:丙型肝炎传染源是患者和HCV阳性血制品。HCV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性交和母婴传播,引起急性或慢性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可演变为慢性肝炎,约有20%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诊断:HCV感染后,抗HCV IgG出现较迟,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志。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抗HCV IgM出现较早,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通过ELISA法、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CV IgG或IgM。若抗HCV IgM阳性可对HCV感染进行早期诊断。抗HCV的检测可以用于筛选输血员,诊断丙型肝炎及疗效评价。
防治:丙型肝炎的预防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员和加强血制品的管理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丁型肝炎的病原体。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因此其致病必须同时有HBV感染,病情较单纯感染HBV的患者严重。
HDAg可刺激机体产生HDV抗体,血清中可查到。HDV仅有一血清型。敏感动物是黑猩猩、土拨鼠和北京鸭等。
HDV传播方式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少见,也可性传播。由于HDV是缺陷病毒,因此HDV只能感染HBsAg阳性者。其感染形式有两种:①与HBV同时感染,称为联合感染;②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称为重叠感染。
HDV致病作用主要是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HDV感染常导致HBV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病情恶化,急性重症肝炎。
丁型肝炎发展为慢性时,抗HDV IgM和IgG常呈持续高效价,可作为慢性丁型肝炎诊断指标。
丁型肝炎预防原则与乙型肝炎相同,主要是严格筛选献血员和血制,防止注射或其他操作的医源性传染。注射乙肝疫苗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HEV)呈圆球状。无包膜,归属于杯状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戊型肝炎的病原体,传染源主要是潜伏末期和急性期早期的戊型肝炎患者。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因水源被粪便污染所致。人感染HEV后,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可用免疫电镜检测患者粪便中的HEV颗粒。常规用酶联免疫试验法(EI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EV IgM和/或IgG抗体。抗HEV IgM可作为急性HEV感染的诊断指标。
戊型肝炎预防主要以切断传播途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保证安全用水、防止水源被粪便污染、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等。
练习题:
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
A.管型颗粒
B. 小球形颗粒
C. Dane颗粒
D.HBe抗原
E. HBc抗原
[答疑编号911280101]
【答案】C
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的抗原是
A.HBsAg
B. HBcAg
C. HBeAg
D.小球形颗粒
E. 管型颗粒
[答疑编号911280102]
【答案】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