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缭绕

“中国医院感染管理常见疑难500问”之——全面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得真全,厉害!佩服!

绕版,我看了您的exel表格,的确做得很详细,不过我有个小小的建议,:P
您的这个表格是每个月的每日来统计的,我倒觉得以每个病例为一列比较好。那么每个人的目标性情况就很明确了,而且好像比较适合导入SPSS里面进行因素分析的。:)
那么您以后需要分析就是合计部分就可以了!
:victory:
个人意见,仅供您参考!: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3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上样表

绕版,还是附上我刚刚做的一个以您的表格为底表的一个样表吧!:P
以免我表达不清,花费不必要的时间来理解我的 肆意 的表达!嘿嘿;P :lol

2007年12月目标监测记录(样表).xls

20 KB, 下载次数: 21539, 下载积分: 金币 -2 枚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缭绕 + 10 谢谢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鲜出笼的,请多提宝贵意见!
一、医院感染监测就是做空气培养和看病历吗?
“监测”这个名词的字面意思是“监视”。传统的医学监测(medical surveiliance)活动是监视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系统地观察一定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有关人员反馈,及时采取防治对策和措施;同时对其防治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因此,完整的医院感染监测应有观察、分析、反馈、措施和评价这5个步骤。做空气培养和看病历,都是监测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从另一角度讲,这些是属于狭义的监测,广义的监测可以用于感染管理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Raymond S Greenberg  et al ,游伟程 主译 医学流行病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徐秀华主编,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二、看一看,你的医院感染监测走到哪一步了?
继续上一个话题,既然医院感染监测要分这5步走,《上海国际医院感染论坛》曾就这5个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走到了哪一步,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44%的会员回答在第三步——反馈,33.33%在观察阶段,22.22%处于采取措施阶段。当然,这5步是密不可分的。大家共同的心声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深入,不能作细!因此,就当前的实际,我们应尽量缩减花在第一步上的时间,利用各种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将整个监测过程完善,既要顾及全局,也要抓住重点。
关于怎样提高第一步的效率,请继续看本书以后的章节!
三、为什么我们要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医院感染监测?   
就是在发达的美国,院感专职人员仍要花费25%的时间用于监测,这么高的比例说明监测的繁杂性。
     医院感染监测可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类。全面综合性监测是连续不断地对医院素所有单位、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的所有感染部位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性监测。这种方法优点是能早期鉴别潜在的医院感染的聚集性,但费时费力;全面综合性监测又分发病率调查和现患率调查。
     相对于全面性监测的范围、对象及时间就是目标性监测:是为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解决某些重点问题而设计的,这是它的优点;但它的缺点是缺乏本底率,对爆发流行难以发现。
    上述2种医院感染常用的监测方法,除了需要各种微生物采样及培养的材料外,对人员的要求是需要一定的临床医学基础,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微生物学知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实际操作中如何及时地发现感染病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因此这也占据了医院感染工作者大量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主编,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四、我们还有必要再做医院感染全面性监测吗?
     很多人说,既然目标性监测有那么多的优点,国外也都是在开展,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要再做全面性监测了吧!而另一种声音是:不做全面综合性监测则内怕有漏报,外怕检查通不过!在这里,全面性监测的优势就不赘述了,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提倡目标性监测,就否定综合性监测了。是否要取消全面性监测绝不能搞一刀切,需要评估所在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开展得是否扎实有效,并取得各方的支持和认可。
五、因为要检查,所以要做全面性监测吗?
      有人说,院感科的事就是“统计”!用我们的行内话讲,“统计”就是“监测”!也有人说,不做全面性监测,那检查怎么办?但是,医院感染监测绝不是为了上报数据和应付检查!开展医院感染监测有如下8个目的:
1.        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        提供医院感染的本底率,建立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基线
3.        鉴别医院感染爆发
4.        利用调查资料说服医护人员遵守感染控制规范与指南
5.        评价控制措施
6.        满足管理者的需要
7.        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辩护
8.        比较医院内部或医院之间的医院感染率。
     因此,医疗机构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不仅仅是《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还能为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
2.徐秀华主编,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六、如何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开展全面性监测?
      全面性监测的内容涵盖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医院环境卫生学质量和消毒灭菌质量三个方面。过去,全面性监测是广而浅!比如大家做得最多的是空气培养,《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曾就用沉降法作空气培养开展过调查,即按正规要求平皿打开的时间为5分钟,而实际操作中,很多是不规范的操作,这样的数据又怎能作为感染控制的依据呢?因此,大家也非常期待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开展全面性监测。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监测的目的;其次是确定必须监测的部门、范围和对象;对所有操作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最后是要及时地关注监测结果,及时地进行分析。
关于怎样培训和怎样分析,本书亦有详细地介绍。
七、案例分析——当疾控监督部门的监测数据与你有出入时怎么办?  
      小张是某医院的院感专职人员,一天,当地的疾控要来他医院作紫外线强度测试,他很有把握,因为上周自己刚测试过。但结果却让他差点挨批,竟然显示不合格!这可咋办啊?小张很苦恼!
首先,疾控和监督等部门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他们与院感科一样,是从不同角度来维护病人安全的;在一定程度上,院感科的工作开展还需要这些部门的鼎力支持。所以,不要因为监测数据有出入就很紧张。
这些部门来检测时,院感人员一定要陪同:双方确认采用国家标准检测;采样后要院感人员在采样单上签字。如果结果有很大的差异,要积极和及时地与他们沟通探讨检测方法等原因,必要时重新检测。
八、发病率和患病率,是同一概念吗?
        发病率、患病率是医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中的重要的度量指标。
        发病率 =(incidence)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方法为:在一定观察期内新发病例数/同期所有被观察例数*K,K=100%、1000‰或10 000/万……。
        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两种,前者较常用。时点患病率计算方法为:在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例数/该时点被观察例数*K。
        发病率可以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其变化可能是某些自然发生的波动,可能反映了病因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是某些有效措施的结果。如美国的很多医院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感染,就是用发病率来评价实施效果的。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是横断面研究常用的指标,通常用来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对于只开展目标性监测,不做全面性监测的医院,可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现患率调查来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1.Raymond S Greenberg  et al ,游伟程 主译 医学流行病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Am J Crit Care. 2006 Nov;15(6):549-55.
4.J Hosp Infect. 2006 Dec;64(4):326-35. Epub 2006 Sep 18
九、我想做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如何进行呢?
     现患率调查又称现况调查或横断面调查,它利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即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有关实际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的资料,从而描述医院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要把现患率调查作好,首先要得到院领导的支持,其次得到医务科的配合,选出调查员,进行调查员培训,最后开展调查。院感专职人员主要培训与调查时的协调;调查员是由各病区选出的临床医生组成。

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计划(略)

参考文献:
1. 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9.你每个月还要泡病案室吗?
     到病案室翻病案是每位从事一线院感工作的同志的亲身经历。到病案室翻病例,有几种目的,一是写文章搞科研;二是获得漏报率的数据以上报;三是以回顾性调查为主的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随着医院感染监测技术的成熟,到病案室去翻病历回顾性地发现院感的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合了,因为这样不能及时地发现医院感染的发生尤其是爆发流行!
笔者认为,到病案室翻病历只能作为获得某些病例的转归信息时及为了查少许漏报病例,如果有很多的漏报,则要从管理上查找原因,决不能作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主要监测方式。
10.有前瞻性调查的可操作性方法吗?
      前面我们讲了不要到病案室去翻病历来回顾性地发现医院感染,那么,怎样及时地发现现诊感染病例的情况呢?除了鼓励临床科室及时将院感上报外,我们再来就谈谈如何操作前瞻性调查。
第一是院感专职人员要掌握所有的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接着是每天从微生物室拉出当天所有的细菌学报告,特别要关注多耐药菌如MRSA、ESBLs等,以及一个科室里是否出现3例以上的相同感染;走到科室去,查看护士站的体温记录本、输液记录本,核对细菌学报告上的病例是否48小时后送的标本,查看医嘱单的侵入性操作应用,跟医生护士交谈了解信息……;经常我们会发现这些情况:一个非感染的病人为什么会突然体温升得很高,在高体温的那一天,医生下了什么医嘱?有没有使用抗生素?如果有,再去翻那天的病程录......又比如,一个非泌尿科的病人,医生在其住院途中开化验单查尿常规或者是做尿培养,而且结果显示有泌尿道感染的存在,这时候,你通过看化验单再去看病程录,特别要看首次病程录,排除原有的感染,再看医嘱是否使用抗生素,从而来确定是否有医院感染的存在或者是感染有无漏报。如果是院感,就记录下来。
这就是前瞻性调查的基本操作方法,在调查中,也是与临床不断沟通互动的过程。比如发现医院感染的局部流行,可以及时地指导督促科室采取措施。随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11.前瞻性调查就是去病区翻在架病历吗?
       如果说相对于到病案室翻病历统计院感率的“回顾性调查”,那么断章取义地理解“前瞻性调查”就是到病区去看在架病历了;这种说法显然是很片面的!
“前瞻性”的概念来源于流行病学的“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类型,通过前瞻性地收集结局事件(如疾病、死亡等)发生的资料,目的是研究一项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水平与后来发病或死亡危险的关联,从时间顺序上讲,这种研究是由“因”及“果”的,因此这个概念有动态观察的特点,也能保证收集信息的完整性。
      我国的香港玛丽医院是采用到微生物室查看细菌报告并结合到ICU、外科病房等重点部门查看病人的方式开展前瞻性调查的。
      在实际操作中,院感专职人员担负着调查员的身份。好的调查员收集的信息应是完整性和正确性兼有的。在调查时,不仅是通过翻看现诊病例,还要观察重点病人,观察医护人员的操作。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王英人,香港地区的感染控制【J】齐鲁护理杂志, 2001年第4期第卷7第3期204~205
12.想轻松地作前瞻性调查吗?——利用现成的HIS系统
       上一个问题我们讲了作前瞻性调查,但各位会说,那个工作量好大啊,腿都跑酸了!现在很多医院都用了HIS系统,与院感相关常见的有医嘱系统、微生物鉴定系统、药房系统。笔者建议,院感科一定要与微生物系统和医嘱系统相连,然后获得检索权力,可以随时检索全院的细菌学报告,各科住院病人的体温、医嘱(特别是抗菌药物医嘱)、病程录等信息。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在办公室内掌控全局了。
13.如何给临床科室设计一份简洁实用的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单?
      院感科要监控好全院的院感发生,与临床科室的积极上报是分不开的。有人说,那就让临床医生将所有的院感病例信息填好后交过来好了。前面一题已介绍,前瞻性调查的调查方法是很重要的,由院感专职人员填写相关信息,可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此外,也减轻了临床的负担。
因此,临床科室上报院感病例的信息单上只要列出病人的姓名、科室、床号、感染诊断、感染日期及上报人就可以了。
14.老是有那么多的漏报病例,咋办呢?  
      医院感染漏报是院感科最头疼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漏报呢?有人说,发现漏报就扣奖金啦,但要是医生在病程录中不详细说明感染情况的话,扣奖金也是无济于事的。出现医院感染漏报病例的原因主要有:医生对诊断标准的掌握不足,不了解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程序,担心上报医院感染后会受到处罚及病人的质疑等。此外,院感专职人员不能经常到临床一线去掌握新发病例的信息也易导致漏报。
要减少漏报要从多方面着手,除了院感专职人员积极与临床沟通,作前瞻性调查外,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落实各级职责,充分发挥临床医护人员监控作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宣教是非常有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15.   院感科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新发院感病例?
      能在第一时间收到院感新发病例,尤其是有爆发流行的苗头时,对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前面讲到的减少漏报外,还有就是报告的及时性。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平时,要在医院里营造一种院感报告的意识,怀疑院感立即上报;此外,建立从临床医生或护士到院感科的一个良好和通畅的报告流程也很重要。
16.     怎样才能既全面地监测,又全面地掌控呢?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还在做全面性监测,其中很多监测项目是由临床的兼职监控护士或医生做。虽然临床会对他本科室的情况作出分析,但医院总体的监测状况应由院感科来掌控,如物品的清洁消毒质量,重点部门的空气培养结果等。建议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到微生物室去查看全院所有的外环境监测报告,发现有异常的结果,及时地与科室沟通,指导改进;而对于全院性的问题,应整体地分析,查找原因。切忌临床做不做监测,做了的结果是什么,一无所知。
18. 临床自己做的外环境监测,你知道他们的方法正确吗?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论坛曾作过一次小调查,临床科室放置空气培养的平皿是打开几分钟的,实际的回答是,大家的暴露平皿时间是不一样的,其实岂止是暴露时间,如何放置平皿,布点和数量都各不相同。因此,这样的监测结果,你又能信多少呢?作为院感专职人员,要及时地培养临床兼职监控护士或医生,告诉他们正确的监测方法和及时地送检人员标本,正确地解读微生物学报告。
19. 外环境监测的细菌学值超标了——怎样办?
      外环境监测数据或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数值不合格了,这是院感科工作过程中常有的问题,关于每种指标的分析,详见《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块》,这里讨论一下怎样对待这种现象。有人说,那就将这张不合格的报告单藏起来,再做一次,合格了就贴上去,那要是还是不合格,怎么办呢?
遇到这种情况,一是要动态地全面地分析近期来的所有有关数值,排除偶然性,如采样误差;如果是必然的,那就要到一线去查看每个操作环节,是否严格地按规范在操作,是否存在隐患,一一地排查,并采取措施干预;然后进一步继续监测,以评价干预效果。这种循环过程就是我们最初讲的“监测”。
20.  如何能够吸引领导和临床医生看您的监测数据总结?
       作为我们辛辛苦苦收集来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我们会很珍惜,但如何让这些枯燥的数字变地好看,吸引你的领导或临床医生阅读呢?
      首先,要明确我们做监测的目的,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我们监测的数据就是围绕这些目的展开的;我们在整理时,要将一些大家关心的数据梳理出来,还要进行横向、纵向地对比,横向是进行科室间、医院间的比较;纵向是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最好将数据转换成图表的形式。
     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图、圆图和百分比条图、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箱式图和统计地图。医院感染监测中最常用的是条图、圆图和百分比条图、线图、直方图。怎样绘制这些图呢?先是将你的数据以Excel的形式表示,然后点击工具栏的“插入”找到“图表”命令,找到适合的图表,将枯燥的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并配上简洁的说明,相信你的监测数据一定会很吸引人。
参考文献:
1. 倪宗瓒主编,《医学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  二级以下及社区医院的医院感染监测做什么?
     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二级以下及社区医院也要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包括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如有病床还要进行发病率监测。
     在目标性监测方面,也可以进行医护人员针刺伤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 2006年
2.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目标性监测
22.  目标性监测就是前瞻性调查吗?
      有网友在《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发贴询问:目标性监测就是前瞻性调查吗?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什么是前瞻性调查,所以,相对于前瞻性调查是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一种调查方法,目标性监测是相对于全面性监测而言的,它能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监测,聚集于已知有控制措施的医院感染监测;能确定有效的标准,易于比较,监测中具有灵活性;它还能结合其他策略进行监控,增加监控效率。
      目标性监测的监测方式有:优先监测,即选择死亡率高或花费大的医院感染病种监测;部门监测,如对ICU的目标性监测;部位监测,如国外做得比较多的手术部位监测;轮转监测,是对医院的各个部门的周期性地轮换进行监测;其它还有暴发监测等。
       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始于1970年,并开展了全面性监测。1991年起,NNIS取消了全面性监测,其原因是全面性监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尤其是没有调整危险因素,全面性监测获得的感染率没有可比性,因此对成人及儿童ICU、高危护理、外科手术切口这三个单元进行目标性监测,并使感染率有了显著的下降。
      目标性监测时,也要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进行,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 胡东生, 访问美国CDC、SHEA及APIC简报,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4月第3卷第2期191~192
3. 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取消全面性监测,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2年10月第1卷第1期7
4. 韩黎,医院感染管理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第14卷第8期,891~895
23.  我可以开展目标性监测了吗?      
      有人说,现在大家都要取消全面性监测,改做目标性监测了,那我们医院可以开展目标性监测了吗?要开展目标性监测,在监测数据的准备上必须有本院的医院感染本底率的积累,以便于掌握本院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如全院和各科的感染率、高危因素、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利用全面性监测阶段构建的监测体系,获得医院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在人员准备上,院感专职人员应具备监测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知识和统计方法;根据上级要求或医院的实际,有适量的工作日用于目标性监测。
参考文献:
1.  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4.     怎样结合医院和自己的的实际,设计一份实用的目标性监测计划?
       目标性监测主要聚焦于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这些高危人群集中的特殊部门ICU,心胸外科病房,肿瘤病房;特殊人群主要是新生儿,移植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特殊操作/设施包括手术,中心静脉导管,呼吸机;特殊病原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根据关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目标性监测分为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的这两种监测类型。
       因此,选择目标性监测的对象和内容时,首先要考虑自己医院的常见病种和资源优势;其次是考虑你欲进行监测的目标是否重要,重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解决;然后选择高危的目标人群,查阅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到临床一线与医护人员沟通,观察和了解那个项目在操作时涉及的每个环节,确定需要调查的高危因素,设计调查表并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  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5.        目标性监测可以用于医院管理吗?
       前面我们讲过,利用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可以说服医护人员遵守感染控制规范与指南,评价控制措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和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辩护。通过目标性监测行动,我们收集了高危因素,经过分析后提出一系列的监控措施并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对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监控策略,不断循环改进以达到减少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为了将目标性监测后对医院管理产生的效益得以体现,我们院感监控人员要利用好手头的数据,对控制某项感染后产生的效果、效益(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和效用,用数字量化。如开展手术后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后,为病人缩短了多少住院日、减少了住院费用,为医院降低了药品比例等。
美国通过研究,证实NNIS可使30 %的医院感染得到预防,按此比例,全美每年至少有73 万例医院感染得到预防,每年可节省13 亿美元;近期,他们已开发出相关软件,只要输入某项医院感染,会告知后的额外支出费用和控制后能产生的效益,这也是医院管理这十分关心的。
参考文献:
1.  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 程晓明主编,卫生经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丁艳,中、美、德三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的比较分析,医学与哲学,2007年4月第28卷第4期,50~51
4.http://www.apic.org

26.  当今国内外在做哪些目标性监测?     
      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重点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耐药性绿脓杆菌监测;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应用、外科切口感染专项调查、导尿管诱发的尿道感染、静脉插管相关感染的调查。特别注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CDC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美医院感染监测体系(NNIS)。1986 年,CDC 在10 余年医院感染监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监测方法,即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成人和小儿ICU 的监测、新生儿室的监测和外科病人的监测) 每半年发布一次调查结果,公布按照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感染率,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这些数据确定感染控制措施,改变自身行为,从而使感染率下降,并一直维持在5 %的水平,NNIS 系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改进了医院医疗质量。
     德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KISS) 是西欧最晚成立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的国家之一。KISS 是在美国NNIS 基础上于1996 年成立的。开始主要选择2 项调查内容:病房ICU 和手术病人(精心选择了20 种手术类型) 。2000 年,开始对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进行监控。现有4 个专题调查项目,即ICU ,手术室和新生儿监护病房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在KISS 监控之下。另一个显著特点是KISS在成立之初(1997 年) 即开设了专门的网页,从2000 年开始全部实行了电子计算机化,从任何一个数据接入口都能从其网页上下载所需各种程序。KISS 被认为是德国国家医院流行病学的数据库。
     由于英国的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因此每年因医院感染给国家造成大量卫生资源的浪费,由此,英国卫生部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组织,配备合适的专职人员,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的安全。主要开展MRSA感染的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监测。
     法国主要对抗菌药物使用、醇类洗手液的消耗量、多耐药菌(主要是MRSA)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  丁艳,中、美、德三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的比较分析,医学与哲学,2007年4月第28卷第4期,50~51
2.朱玲,香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经验管窥,卫生行政管理,Vol .24  2006  N19

27.   为什么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目标性监测的内容多相似?
    有人说,为什么国内外开展的目标性监测内容都很相似呢?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监测的目的:探索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管理。所以,目标性监测的目的不只是监测,而有干预措施的改进效果的监测,是以最终达到降低感染率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而从另一方面讲,这些目标性监测项目不仅所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同时控制的环节较多,可行性的干预措施较多,需要不断的改进。
28.    进行手术后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应作哪些人力物力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
手术后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是当今国内外做得较多的目标性监测项目,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手术部位感染率有显著的下降。而对于我们国内的大部份医院来说,还是刚刚起步。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一项目标性监测的开展至少需要2年,因此,必须从人力物力上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只有领导认识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会在今后的开展过程中给予各方面的帮助;其次是要获得外科医生、护士和手术室的理解配合。有了外部的支持后,我们自己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有完整的认识;确定监测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流程;方法上要掌握诊断标准及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病人出院后的电话回访),学会使用电脑来运算各项指标。
有时,外科医生可能有种种顾虑,在病历上将手术部位的感染写得较含糊,比如写成 “脂肪液化”,这时,需要院感专职人员耐心地沟通,必要时到床边查看病人的伤口,督促医生送检伤口渗液标本等。
在向外科医生反馈感染专率的数据时,要注意反馈方式,宜对医生的姓名采用编码制,以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有利于医生主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主编,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2.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3.吴睿,普通外科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5年10月第5卷第4期
4.Impact of a six-year control programme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France: results of the INCISO surveillance. J Hosp Infect. 2007 Jul;66(3):217-23. Epub 2007 May 30

[ 本帖最后由 缭绕 于 2007-12-21 22:4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 +20 威望 +2 文点 +2 收起 理由
icn + 10 + 2 学习了,太好了!
wen8023_绿茵场 + 10 内容丰富,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缭绕 于 2007-12-19 23:53 发表
新鲜出笼的,请多提宝贵意见!
一、医院感染监测就是做空气培养和看病历吗?
“监测”这个名词的字面意思是“监视”。传统的医学监测(medical surveiliance)活动是监视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医院感染监测 ...

接着学习...: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供您参考

绕版,这里有几篇英文文献摘要,供您参考!:lol

foreign articles.doc

31.5 KB, 下载次数: 3354, 下载积分: 金币 -2 枚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缭绕 + 10 谢谢,正好用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31。我们能用目标性监测的方式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这个普遍的难题吗?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八条(五)指出,院感管理部门及专兼职人员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可是,我们很多原专业是护理或公卫的同行就对此感到为难了!其实,利用目标性监测这种院感特有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很专业地参与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资料,以评价其合理性的指标,并通过分析反馈和制定管理策略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也可以分为全面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前者对所有的在架或出院病历以及门诊病历和处方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使用途径、病原学检查、给药方案、使用剂量、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利用度、合理性等内容。笔者以为,以上项目有的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比如药理学,所以对院感人员的要求实在有点高,但象使用率、病原学检查,还是很适合院感科操作的。
目标性监测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监测、特定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万古霉素)的监测;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细菌耐药监测对ICU的抗菌药物使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国内外已有很多运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成功地管理抗菌药物的事例。如对外科病人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品种、术前及术后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发生感染进行监测,对促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位于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玛丽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实行实时监控,每年为医院节约210万港元;法国有人研究,抗菌药物的消耗量与金葡和铜绿的耐药率有很强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
2.Relationship Between Rates of Antimicrobial Consump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s From 47 French Hospitals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7;28:1389-1395
3.徐世兰,香港玛丽医院感染控制见闻,护理实践杂志,2002 ,Vol. 18 ,No. 8 Total No. 212~213
4.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for mesh inguinal hernioplasty: a meta-analysis. Ann Surg. 2007 Mar;245(3):392-6.
28.    进行手术后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应作哪些人力物力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
手术后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是当今国内外做得较多的目标性监测项目,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手术部位感染率有显著的下降。而对于我们国内的大部份医院来说,还是刚刚起步。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一项目标性监测的开展至少需要2年,因此,必须从人力物力上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只有领导认识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会在今后的开展过程中给予各方面的帮助;其次是要获得外科医生、护士和手术室的理解配合。有了外部的支持后,我们自己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有完整的认识;确定监测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流程;方法上要掌握诊断标准及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病人出院后的电话回访),学会使用电脑来运算各项指标。
有时,外科医生可能有种种顾虑,在病历上将手术部位的感染写得较含糊,比如写成 “脂肪液化”,这时,需要院感专职人员耐心地沟通,必要时到床边查看病人的伤口,督促医生送检伤口渗液标本等。
在向外科医生反馈感染专率的数据时,要注意反馈方式,宜对医生的姓名采用编码制,以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有利于医生主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主编,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2.任南主编,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3.吴睿,普通外科手术医师切口感染专率调查,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5年10月第5卷第4期
4.Impact of a six-year control programme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France: results of the INCISO surveillance. J Hosp Infect. 2007 Jul;66(3):217-23. Epub 2007 May 30
29.     “基础疾病”到底是什么?
“基础疾病”主要指三大类疾病,一是有基础代谢障碍,如内分泌失调、糖尿病;二是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三是有重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
30.      院感人员在作细菌耐药监测时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细菌耐药监测也是院感科的工作之一,由于很多院感从业人员是从临床或护理专业出身的,因此在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时,需要掌握一些常识:
1.常见菌的天然耐药性:如嗜麦芽假单孢菌对亚胺配南是天然耐药的;
2.需要确证的异常或罕见细菌耐药表型,如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极少见的,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与微生物室沟通,重复鉴定及用更精确的方法测定。
参考文献:
1.马越,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 年12 月第30 卷第12 期

[ 本帖最后由 缭绕 于 2007-12-21 22: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威望 +2 文点 +2 收起 理由
月光海岸 + 10 + 2 + 2 很好!向您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缭绕太棒了,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同志。向你学习。:ki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麦苗 的帖子

别夸我了:$ 很幼稚哦!;P大家快来帮我挑刺吧!: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学习,再挑刺。
我先学习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缭绕 的帖子

很好的题目,很好的内容,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改了几个题目:P :P :P
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监测数据,除了上报还能做什么?
      我们做院感的同道,每天就象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地收集着“院感发病率、空气培养”等数据,月末月初将这些数据加减乘除算出几个百分率填好报表,然后或许将其上报,或许就永远静静地躺在某个柜子里被尘封起来!
     我们不仅要问,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监测数据,除了上报还能做什么??
     有人说,写文章啊!可是,怎么写?写什么?通过近20年的全面性监测,我们已经掌握了各级医院的发病率、发病分布和高危因素;各种细菌学监测只是做菌落总数,既不能说明与某种感染的关系,也不能找到究竟是哪种病原体在致病!
     这就是我们千辛万苦收集来的全面性监测数据的缺陷!除了上报,几乎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因此,在当今的21世纪,我们做的监测不应该是20年前的监测模式,既然已经了解很多感染的高危因素,我们就要针对这些环节想办法去控制感染的发生。
目前我们的全面性监测的项目能控制医院感染吗?
     目前我国开展的全面性监测项目主要是三大块: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可以说是涵盖了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各个方面!但是,有了这些监测数据就一定能很好地控制任何一种医院感染了吗?
     比如说手术后感染是一种费用高,危害性大,可控制环节多的医院感染,引起手术后感染的因素有病人自身因素,也有手术室的环境因素,还有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因素等等。我们做的发病率监测仅仅收集了手术后感染率这个代表结果的数据,而没有不同术前和术后护理方式等环节分析,且不同病种的感染率也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造成这个感染率的背后的真正原因。
     推而广之,目前,我们做全面性监测而收集来的数据都只是所有的感染中的其中几个结果,并不能提供某种感染的所有感染的环节因素,因此,我们无法利用这些数据来指导感染的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缭绕 的帖子

第一个题目:“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监测数据”为什么除了上报不能干别的,您没有说清楚理由,“监测数据”包括有很多类型的监测数据,不能写文章是因为这个数据没有标准化、没有可比性,这个“监测数据”可以因为数据来源的本底不同,而可能“今天是方的,明天是圆的”(一位会员语录!;P )!

第二个题目:全面性监测项目主要是三大块,按您所列,我认为可以划为二大块,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了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您说呢?: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楚楚 的帖子

你说得对,我的监测数据是泛指的。全面性监测的内容分3块是根据《临床医院感染学》所讲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缭绕 的帖子

那您自己认为应该分几块呢?;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价院感质量——降低漏报率和降低感染率哪个更重要?
   在全面性监测的感染率调查中,有个指标是“漏报率”,评价标准是小于20%,这就意味着医院感染管理到位的医院,漏报率一定是很低的。于是很多认真的专职人员,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大家使出浑身的解数,为的是收集到完美的监测数据。
   但是,再完美的数据,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实施措施控制感染,那这些数据也只是数字而已!正如“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如果我们做医院感染监测的方向错了,那么花再多的代价也是无效的。
   美国的医院感染监测初期也是进行做空气培养等全面性监测,如在圣路易州及密苏里州的BJC(Barnes -Jewish Christian system)有各种医疗机构18家,合计有5,200床,1995年因医疗机构的合并,新管理者对于感染控制人员只提供感染率的调查感到不满意,使18位感染控制人员面临存废的危机。1995年后,这些感染控制人员为了解决生存的危机,即参照美国疾管局的NNIS(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ystem)系统进行病人监测,专注于改善降低院内感染的临床改善。为增加数据处理效率,2000年先于1,200床的医疗机构试行应用PDA(掌上型微电脑)来增进数据收集的效率,其内容包括1.减少感控人员待在办公室于桌上型计算机前输数据,增加时间于病人单位进行观察;2.缩减数据收集项目;3.采用自动核对错误的感染个案监测软件,并可自动将数据转至桌上型计算机;4.应用Excel软件绘制表格或图型等。经5年的循序推动改善,部份加护中心的感染下降了50%-68%。
    因此,我们不应该再专注于收集到的监测数据是否完美,我们不应该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收集数据这个环节上。首先要清楚监测的目的和方向是为了控制感染;其次是围绕着控制的目的和专职人员人手少的现状,想办法缩小监测面和提高监测项目的深度;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计算机工具,提高我们收集数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明滢,感控人员之角色转换~由『资料收集』到『介入措施』,台湾感染控制杂志2006年第15卷5月第3期

[ 本帖最后由 缭绕 于 2007-12-29 13:0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9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缭绕 于 2007-12-28 22:03 发表
评价院感质量——控制漏报率和降低感染率哪个更重要?
   在全面性监测的感染率调查中,有个指标是“漏报率”,评价标准是小于20%,这就意味着医院感染管理到位的医院,漏报率一定是很低的。于是很多认真的专职人 ...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safihu 的帖子

是指我引用的那篇文章吧;P ;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楚楚 的帖子

我看的书中也分三块: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1.医院感染发病率
2.医院感染罹患率 
3.漏报率
(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要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和灭菌物品。血液净化系统: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
(三)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院环境的污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感染来源。环境卫生监测可作为病人或工作人员是否会感染的重要依据,也可用于调查医院感染来源与途径及评价各种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增加1题吧。可能与31楼的题目有些重复,但回答的角度不一样。缭绕斑竹可对我写的进行合并或更改,怎么都成,你就看着办吧。

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利用
1、医院感染发展趋势的预测和预报
医院感染的监测资料可以帮助管理者预测医院感染的趋向。例如当现在某一重点科室的感染率远大于本底感染率,或耐药菌株发生变化,都预测可能会出现医院感染的流行或暴发。
2、探索危险因素
利用医院感染监测的资料,有利于帮助医院开展专题研究,寻找新的危险因素和危险强度的变化。
3、防治效果的评价
通过监测资料可以跟踪观察某项防治措施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动态变化的影响。措施实施后如果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剔除别的因素的影响,表明这项防治措施有效。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缭绕 + 10 谢谢,收下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为止的最后一题,得到了潮水和wen8023两位高手的鼎力支持,因为我也是个半吊子:$
三十、使用EXCEL表、EPI和SPSS软件快速进行目标性监测病例的输入和统计
    很多医院的院感科人手是很紧张的,面对每天每月大量的数据,相同的计算方式,我们怎么可以高效地运算呢?
EXCEL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使用∑可以求和,在fx栏内输入计算公式,可以计算百分率,使用任务栏的“数据”和“排序”命令,可以排序;使用“数据”和“筛选”命令,可以将你所需要的那一系统数据筛选出来;当表格太长,无法在一个页面看完时,可以使用“窗口”和“冻结”命令,将始终要看标题栏始冻结,同样,打印时,可以从“文件”→“页面设置”→“打印标题栏”。EXCEL表还有很多计算功能,大家可要充分发挥。
EPIDATA是WHO提供的一个免费调查软件,可以在WORD状态下编辑,并可以自由地将数据转换成EXCEL或SPSS的形式,最让人兴奋的是这个软件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下面就以某医院锐器伤报表为例说明,其中“表一”为原始表的部分内容,“表二”为输入EPI的格式,“表三是EPI输入状态”。
表一:
XXXXXXX医院
医疗锐器伤呈报表

姓名:______ 2.性别:______ 3.工龄:______ 4.工作科室:______
5.受伤日期:____年___月___日     星期:______   时间:_______
6.被刺伤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是否  1 是   2 否
  如果注射过乙肝疫苗请回答注射的时间
                     3 小于5年         4 大于5年         5 大于10年
以下略……
表二:
1.  受伤者编号({Num}):####
2.  姓名 ({Pname}):_____
3.  性别: ({sex}):#   ①男    ②女
4.  工龄({standing}): ##
5.  工作科室({department}):_____   
6.  受伤日期({dateyyyy/mm/dd>  星期({week}):#  时间({time}):##.##
7.  被刺伤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是否  ({vaccine}):#   ⑴是    ⑵否
8.  如果注射过乙肝疫苗请回答注射的时间
  ({time}):#  ⑴小于5年        ⑵大于5年       ⑶大于10年
表三:
n1  受伤者编号({Num}):####
n2  姓名 ({Pname}):####
n3  性别: ({sex}):#   ①男    ②女
n4  工龄({standing}):##
n5  工作科室({department}):_____   
n6  受伤日期({date}):<yyyy/mm/dd>  星期({week}):#  时间({time}):##.##
n7  被刺伤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是否  ({vaccine}):#   ⑴是    ⑵否
n8  如果注射过乙肝疫苗请回答注射的时间
  ({time}):#  ⑴小于5年        ⑵大于5年       ⑶大于10年
操作方法——
第一步:所有内容按表二的格式转换,;文字变量用“_____”,数值变量用“#”(注意,“#”必须是英文状态下用键盘的“#”敲入),时间要换算,如11:30换算成11.5输入;
第二步:打开EPI,进入“打开文件”→点击“建立新QES文件”→将表二粘贴→点击“生成REC文件”→“数据格式预览”或“生成REC文件”→生成REC文件;
第三步:打开EPI,进入“数据录入”→输入数据→保存
第四步:数据导出→EXCEL或SPSS。       
      SPSS是世界三大统计软件之一,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使用SPSS做描述性地统计。
1.点击SPSS for Windows 主画面“Analyze” ,展开下拉菜单,选“Descriptive Statistics”的主对话框,点击“Frequencies”,出现频数表“Frequencies”的主对话框,将欲统计的变量调入“Variable(s):”下面的矩形框,点击“Statistics”,得统计量“Frequencies:Statistics” 对话框,得4大块内容:
Percentile Values 百分位数值
Central Tendency 集中趋势,Mean 均数,Median 中位数,Sum 总和
Dispersion离散程度,Minimum最小值, Maximum最大值
Distribution 分布参数
2.点击频数表“Frequencies”下的“Charts”,得统计图“Frequencies:Charts” 对话框,可以制作出各种漂亮的图表。
参考文献:
1.  马斌荣主编,SPSS for Windows Ver. 11.5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