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院感质量——降低漏报率和降低感染率哪个更重要?
在全面性监测的感染率调查中,有个指标是“漏报率”,评价标准是小于20%,这就意味着医院感染管理到位的医院,漏报率一定是很低的。于是很多认真的专职人员,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大家使出浑身的解数,为的是收集到完美的监测数据。
但是,再完美的数据,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实施措施控制感染,那这些数据也只是数字而已!正如“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如果我们做医院感染监测的方向错了,那么花再多的代价也是无效的。
美国的医院感染监测初期也是进行做空气培养等全面性监测,如在圣路易州及密苏里州的BJC(Barnes -Jewish Christian system)有各种医疗机构18家,合计有5,200床,1995年因医疗机构的合并,新管理者对于感染控制人员只提供感染率的调查感到不满意,使18位感染控制人员面临存废的危机。1995年后,这些感染控制人员为了解决生存的危机,即参照美国疾管局的NNIS(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ystem)系统进行病人监测,专注于改善降低院内感染的临床改善。为增加数据处理效率,2000年先于1,200床的医疗机构试行应用PDA(掌上型微电脑)来增进数据收集的效率,其内容包括1.减少感控人员待在办公室于桌上型计算机前输数据,增加时间于病人单位进行观察;2.缩减数据收集项目;3.采用自动核对错误的感染个案监测软件,并可自动将数据转至桌上型计算机;4.应用Excel软件绘制表格或图型等。经5年的循序推动改善,部份加护中心的感染下降了50%-68%。
因此,我们不应该再专注于收集到的监测数据是否完美,我们不应该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收集数据这个环节上。首先要清楚监测的目的和方向是为了控制感染;其次是围绕着控制的目的和专职人员人手少的现状,想办法缩小监测面和提高监测项目的深度;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计算机工具,提高我们收集数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明滢,感控人员之角色转换~由『资料收集』到『介入措施』,台湾感染控制杂志2006年第15卷5月第3期
[ 本帖最后由 缭绕 于 2007-12-29 13: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