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安全核对》与《手术风险评估》(试行)使用说明
一、 卫生部《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重点工作之二“病人安全目标”中“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是具体落实的措施
二、 各医院要将《手术安全核对》与《手术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流程。每一例手术均需执行此项工作,每个月、季、年都应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
三、 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手术风险分级”方法。不但可以了解手术风险程度外,还可以准确地比较各医院之间“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差距,也可以与国际上水平作横向比较
四、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简介:
在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是按照美国“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中的“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将手术分为四级,即NNIS0级、NNIS1级、NNIS2级和NNIS3级,然后分别对各级手术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了该指标在进行比较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手术风险标准依据,是根据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2.麻醉分级,3.手术持续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进行计算的。定义如下:
(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将手术切口按照其清洁程度分为四类:
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手术切口无炎症;患者没有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没有意识障碍
II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患者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病情稳定;行胆囊、阴道、阑尾、耳鼻手术的患者
III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开放、新鲜且不干净的伤口;前次手术后感染的切口;手术中需采取消毒措施(心内按摩除外)的切口
IV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严重的外伤,手术切口有炎症、组织坏死,或有内脏引流管
(2)麻醉分级(ASA分级)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ASA分级)。
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如果不手术患者将不能存活;P6:脑死亡的患者
(3)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组”;“手术超过标准时间完成组”
2.手术风险分级的计算
手术风险分为四级。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的分值相加,总分0分为NNIS-0级,1分为NNIS- 1级、2分为NNIS -2级,3分为NNIS-3级
表1:分值分配分值 | 手术切口 | 麻醉分级 | 手术持续时间 | 0分 | I类切口、II类切口 | P1、P2 | 未超出3小时 | 1分 | III类切口、IV类切口 | P3、P4、P5 | 超出3小时时 |
表2:手术风险分级计算举例项 目 | 病人甲 | 病人乙 | 病人丙 | 类型 | 评分 | 类型 | 评分 | 类型 | 评分 |
麻醉分级 | P3 | 1 | P4 | 1 | P1 | 0 |
切口清洁度分级 | II类 | 0 | III类 | 1 | IV类 | 1 |
手术时间 | 否 | 0 | 是 | 1 | 否 | 0 |
手术风险分级 NNIS | | 1级 | | 3级 | | 1级 |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将手术切口按照其清洁程度分为四类”和我们手术部位感染分类(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时间长的的手术;有脓液、异物等严重污染的伤口。)以及外科手术切口分类(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 、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应该不是一个概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