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c27
发表于 2013-11-5 08:36
基本是护理专业人员在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幸运竹
发表于 2013-11-5 08:40
支持和赞同7#的观点,知识的更新很重要哦。我在工作中体会到只有我们的知识结构与临床人员在一个水平线或高于一点点,临床老师才会认可我们。
BAIYU
发表于 2013-11-5 08:42
2、感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
4、临床微生物(包括标本采集、分型、结果解读)知识与运用能力。
6、科学设计和实施循证感染预防(干预措施)的能力。
19、管理工具(如PDCA、品管圈等)在院感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20.领导力、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qindongjun0766
发表于 2013-11-5 09:14
感控科发挥的作用也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医院的实力。也就是说“平台”很重要。
qindongjun0766
发表于 2013-11-5 09:17
我选了1、3、14、20、29
天香百合
发表于 2013-11-5 10:20
我选的是2、6、16、28
黄河之水
发表于 2013-11-5 12:01
我选 2.感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 :因为目前原始数据的正确性有待提高。
4.临床微生物(包括标本采集、分型、结果解读)知识与运用能力 :重要,但仍存在问题。
没选5.抗菌药物知识和合作参与抗菌药物管理能力 ,不是不重要,而是管的部门很多。
6.科学设计和实施循证感染预防(干预措施)的能力 :对提升感控科的形象很重要。
20.领导力、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对开展工作有利,且能与临床和谐相处。
27.感染风险评估能力:评估感染风险,及时提出干预措施,为临床解决问题,会受到临床欢迎。
樱木
发表于 2013-11-5 12:20
已经做出了选择。
不想说太多的,说太多只能是牢骚。只想说一句: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应该是感控需要借鉴的一句经典。如果你没有自己值得别人尊重或需求的东西,那么感控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无论哪个医院,把感控的人全部换掉,新人再正规运转上3-5年,又是一个完全新的团队,并且基本能胜任感控大部分工作,这样的情况在临床科室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你随便把一个科室的人都换掉,3-5年根本不可能达到原先的水平。为什么基本的感控水平和技术容易复制呢?原因很简单:感控技术水平真的不高。到底该选择哪几项?到底该如何发展感控的高层次?当然,你可以选手卫生,那么我想问你,这是你的强项吗?没有感控,人家临床就不知道手卫生了吗?
个人思想,与诸位同行共讨论。
胡杨
发表于 2013-11-5 12:35
本帖最后由 胡杨 于 2013-11-5 12:40 编辑
icchina 发表于 2013-11-1 17:40 http://bbs.sific.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ICU专家了解到,成为合格的感控团队需要掌握上述这么多的知识和技术,相信他再也不会说“感控其实是没有 ...
总结现在,展望未来。我选择了2、6、16、19、28。并对选择谈些感想。
中国的院感防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了30年,其实真正感到进步的也就这10年。国家层面,从无章可循,到建章立规;医院层面,从兼职应付,到设科设岗;科室层面,从养老闲职,到废寝忘食。种种事实说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已经从最初形式化的应付,到目前实质性的工作,30年来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不得不承认,国外有50年的感染防控经验,我国的30年,是秉承“借鉴”的理念,跟在欧美的后面在一步步探索前进。目前大家开展的各项工作与工作模式,其中倾注了我国多位知名专家的心血。他们求知若渴,把国外的经验传到国内,言传身教践行着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热爱,带领大家把院感真正的开展了起来。那么,这条路还要走多久?难道真要一直延续---像有些会员所说,“现在的学术会议,不是解读法规就是国外信息”。借鉴的后期,就需要思考:如何根据国情院情,本土(地)化防控?综合循证与研究创新,成为必然的途径。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从事院感工作的专职队伍,早期多来源于高龄护理专业,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知识结构残缺;目前其他专业人员的加入,已经开始发生可喜的变化。但专职人员的年轻化、多元化,仍旧需要时间进行变革。
院感防控需要投入,但要清楚并不是投入越多,感染越少,防控越好。感染防控成本控制是必要的环节。除了进行成效经济学研究以外,结合本院实际,节约成本,反对攀比和贪大求洋,杜绝过度防控与不必要的浪费。
感染防控需要全员参与。近年来我国在“制度、培训、质控”方面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文档资料梳理的不能再细。但管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与人打交道,动态的“变”,是求真之道。适度、适量、适时、适情,需要每个团队不断磨练。慢慢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不要盲从。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不能充分利用高效工具必将事倍功半。感染防控的智能化信息采集与模拟分析,院感监测网数据共享,是我们工作的得力帮手。努力打造适合自己的智能化信息系统,也应该是团队的不懈追求。
团队是个人能力的集合。医院是团队成长的土壤。团队(科室)能力的强弱,是“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体现。综上,团队能力建设的5个方面我认为有:
1、循证预防与成效研究
2、构架科室人员知识结构
3、成本控制
4、培训与督导把控能力
5、信息采集智能化的完善
2011年在巴尔的摩,美国APIC年度会议提出2020年战略目标及实施计划,其号召APIC成员,预防感染,塑造未来。提出的6个目标,值得我们结合国情和院情参考。
APIC Strategic Plan 2020
1、The future of healthcare focused on prevention and cost control
2、The integration of evidence and outcomes-based research
3、Anticipating and influencing regulatory change
4、The empowered consumers demand for transparency, safety, and accountability
5、An automated future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6、A global interconnected world encourages collaboration
践行科学发展观,胡教授希望大家总结“今后五年内中国感控团队(指感控科,非个人)能力建设亟待提高的5个方面”。在此梳理并有感而发,不妥见谅。
lyluoxiuhua
发表于 2013-11-5 12:40
我选1,3,4,7,9五项,这些是基础工作要做细
五月石榴花2009
发表于 2013-11-5 14:03
综合看完我选的是1,4,8,14,27这几项,基本适用于我们二级医院的感控重点,若按5年规划的话我们还差很多。先做基础的吧。
陶淑琴
发表于 2013-11-5 14:05
我们是基层医院,只能从基础做起,我选,1、3、7、8、9。
jjx
发表于 2013-11-5 14:34
我选的是五个是16、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运用能力;19、管理工具(PDCA 、品管圈)20、领导力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23、感染研究能力;27、感染风险评估能力
医院感染是团队行为,所有的能力培养都离不开整个团队,医院感染是交叉学科对从事医院感染的专职人员来说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非常之多,所以我个人认为加强院感团队的建设是基础!只有团队基础牢固了,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就会不断的得到提高!
看到胡教授谈及的ICU专家“感控其实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这句话觉得从两方面来理解:1、该ICU专家一定不是医院感染委员会的成员所以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不熟悉和了解,也说明该院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领导不重视哦。2、通过这句话也告诫我们从事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医院感染的自身地位!
香柏树666
发表于 2013-11-5 14:46
蓝鱼o_0 发表于 2013-11-1 1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已经投票。4,5,6,19,23。
谈点个人浅见:
团队建设首先得着眼团队能力建设。
让科研融入日常工作,提升日常工作的质量,也是我以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柳荷
发表于 2013-11-5 14:46
我选了
3.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与处置能力。
6.科学设计和实施循证感染预防(干预措施)的能力
20.领导力、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23.感控研究能力
27.感染风险评估能力
手榴弹
发表于 2013-11-5 15:13
我是感控小兵,从事基础工作,个人感觉感控需要“信息化”,具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感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 ”,但目前部分医院还达不到信息化,这已成为感控发展的“绊脚石”。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013-11-5 16:12
亟待提高的有很多,只能选5项,就选了1,2,3,5,7
红衣主教章鱼
发表于 2013-11-5 21:44
我是基层卫生单位的院感人员去年从护理岗位转到院感科工作也是从最基础做起今年年初有幸随我县医疗卫生督查组到乡镇卫生院督查很多乡镇医院对院感的认识仅仅是消毒灭菌对很多规范一无所知不知何为手卫生 不知医院感染管理是干什么的我认为医院感染管理当下最重要的是基层医院知识普及 及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普及举办乡镇卫生院院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迫在眉睫 !
常回家看看208
发表于 2013-11-6 02:16
我选了1、3、8、13、20,基层院感从最基础落实{:1_1:}
万子2
发表于 2013-11-6 08:26
站在不同层次,考虑的是不一样的选择,但是院感工作在这短短十年间的变化却是大家的努力,并且是惊人的变化。2006年我刚到感管科,所有人都说,你这么年轻就去感管科养老了,但八年后的今天,我清晰地看到从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临床医护人员对院感人的认识变化,大家对感管科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工作沟通,相信有这么多的院感人的努力,我们5年后会再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不一样的工作能力和不一样的工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