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婉若秋水 于 2012-7-11 21:15 编辑
年会上宋晓岩博士在《感控与微生物部门的合作美国医院的经验分享》中讲到,美国的某些感控措施并不是强制标准,而我国的感控措施以及送检等是强制标准,然而我们的依从性却远不如美国?这已经是宋晓岩博士第二次讲到这个差异,去年年会时也讲到过,这是否是中美感控文化的差异呢?对于这种差异你有何感触呢?且不说美国的医学人文及感控文化如何,还是先从我们的感控文化谈起吧。
关于感控文化,可能更多的人感觉抽象而无形,但感控文化的影响及氛围我们却无时无刻的不在其中并且深切的感受到。我们是该被动的等待周围环境的自然变迁,还是该主动做些什么?胡教授已经提出了我国感控的三大建设即: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感控文化建设,感控的团队建设已经起航了启明星计划,评选出了十佳感控团队,学科建设也在尝试多学科的协作,年会上其他专业的专家有N多了,如张秀珍教授、启明星顾兵等,而感控文化建设依然空白,除了胡教授提到的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外,我们感控人还应该做些什么?比如在委员会的层次上应该做些什么?在SIFIC的层次上应该做些什么?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政 府应该做些什么?
前段时间阅读了几篇外文文献,“医生为什么不洗手?”,另一篇暂时怎么也找不到,内容是:对要求患者提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调查,该两篇文献都从社会学及行为学方面揭示了感控的某些问题的实质,而国内感控方面关于社会学及行为学的探讨基本也是空白,我们该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是否该加强相关的学习及探讨呢?
(岔开一下话题,明年年会能否邀请宋晓岩博士谈谈美国的感控文化呢,今年的年会上这样的问题总想提问一下,但感觉没有这种专题,提问似乎跑题啊。大家对这些专题有否兴趣呢?) 个人的一些见解曾经在胡教授的主题下有过阐述,大家的看法呢?欢迎畅所欲言积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