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梦78 发表于 2012-2-2 08:49

有文件,有考核,院感科工作就比较好开展,临床科室也比较重视。

lisa天使 发表于 2012-2-2 08:59

我们医院如果达到这个要求的也不多,因为大部分患者都先使用抗生素,即使体温达到38.5度以上,其他条件也很难达到,因此血培养很少。再有就是血培养应该抽几管血?我说要抽两管血,我们检验科只做一管血。我有些迷惑。

dsgzz@live.cn 发表于 2012-2-2 09:02

攒同15#的观点,因为病源菌送检是医生开的,由医务科来管理力度较大,效果比较好。

金枝玉叶 发表于 2012-2-2 09:10

晓琦 发表于 2012-2-2 08: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应该列入临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而不是感染质控标准,毕竟感控的力度不大

个人赞同列入临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让医疗管理此项工作顺畅些。因为单子是由临床医生开,医生的意识提高了,血培养送检率也就上去了。

万子2 发表于 2012-2-2 09:21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有这方面的困惑,临床医师不配合是有很多原因的,包括培养+药敏的费用较高、微生物室的不规范、厌氧菌检测的条件不够、抗菌药物的早期使用等多方面,特别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难度很大,我们呼吸科主任就上面这些原因与我交流过,最终他得出结论:是有意义的工作,可做不好。我想,这还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icchina 发表于 2012-2-2 09:51

晓琦 发表于 2012-2-2 08: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应该列入临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而不是感染质控标准,毕竟感控的力度不大

"我认为应该列入临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而不是感染质控标准,毕竟感控的力度不大"
是临床工作,但是很多是共性的问题,无法列入单一的哪个领域。而且,目前国内临床质量管理,还没有顾及到这个领域。
“不是感染质控标准”,这是典型的传统思维。医院感染质控范围,可以是非常广泛的。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是感控的范畴吧。而要有效预防耐药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关键之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其中一项就是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水平,推动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毕竟感控的力度不大",情况在变化了,在上海,我们会非常谨慎地推出”感控质控指标“,预先评估科学性、可行性等,一旦推出,效果都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如我们多年前要求双部位采血,现在大多数医院都做到了,但在2007年的时候,也非常低,小于20%!

icchina 发表于 2012-2-2 09:57

绿茵场 发表于 2012-2-2 08: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或调整抗菌药物,的确可以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帮助,当然还有合理应用、节省费用等好处。 ...

”前段时间,我们某个病区出现多例血培养粘质沙雷菌阳性报告,但临床主任对其中大部分不认同为感染菌“
两种可能,其一是感染暴发,其二是血培养污染引起的假暴发。
我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极大。消毒剂污染、棉签污染、甚至细菌实验室也要找原因。国际上有文献报告,我院十多年前普外科病房也出现类似问题,非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假暴发。

鬼才 发表于 2012-2-2 09:59

icchina 发表于 2012-2-2 0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应该列入临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而不是感染质控标准,毕竟感控的力度不大"
是临床工作,但是很多 ...

"双部位采血",很好的理念,但在基层医院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工作操作中,基层医院的工作人员有点凭经验,主观臆断。这实际上是一种浮躁的心理,往往不出问题,就没人去管它,一旦出了问题,只是去解决一时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上的一些烦恼。

icchina 发表于 2012-2-2 10:06

拙凌 发表于 2012-2-2 08: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教授,这个指标如何制订呢?
是送检率还是消耗的培养瓶量呢?或者二者都必须达到呢?另外,还有很多医 ...

类似监控,上海市质控中心已经很有经验了{:1_7:}

血培养送检指征,即出现这样的情况,必须抽血培养。
(1)发热>=38.5℃伴下列一项。
A.寒战;
B.肺炎;
C.留置深静脉导管超过5天;
D.白细胞>1.8万/mm3;
E.感染性心内膜炎;
F.收缩压低于90mmHg;
G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感染.
(2)发热>=39.5℃
定期监控满足上述条件的病人,是否抽血培养。
通常我们会要求分级扣分,比如做到>80%,不扣分;61-80%,扣1分;41-60%,扣2分;21-40%,扣3分;<20%,扣4分。
当然,在医院层面上,建议出现这样的病例,逐一分析,只要临床医生没有合理的说法,就要指出,是漏检了。并提醒医生,以前漏检没有问题。但是,现在上面(即质控中心)要检查,扣分很厉害的。这样临床医生就被说服了。

绿茵场 发表于 2012-2-2 10:13

icchina 发表于 2012-2-2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段时间,我们某个病区出现多例血培养粘质沙雷菌阳性报告,但临床主任对其中大部分不认同为感染菌“
...

教授您的分析是对的,属于污染。
因为我未说明一个情况:我们住院患儿周转很快,平均5天,而且这些血培养都是入院即做。
这些 粘质沙雷菌 都不耐药。
从干预措施效果来看,证实了属于污染。{:1_17:}

icchina 发表于 2012-2-2 10:14

鬼才 发表于 2012-2-2 09: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双部位采血",很好的理念,但在基层医院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工作操作中,基层医院的工作人 ...

"双部位采血",很好的理念,但在基层医院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我认为,首先您自己这一关都没有过,即您不认为这是必须的,那么还能说服临床医生和护士吗?能说服病人吗?
所以,首先要自己过关,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才能推进这个工作。唯一的方法,就是加强学习,全面系统了解相关问题。
其实,我本人在过去二十年中,经历了这个过程:单瓶,到”双部位但每部位单瓶“,到”双部位但部分病人每部位双瓶“。双部位全部病人每部位双瓶“,这个理念我还没有完全接受。

布衣 发表于 2012-2-2 10:28

      十分赞同您的观点!
      虽然我省质控中心没有对该项指标做出具体要求,但我院从2011年开始,已将血培养送检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质控指标”中,每月对指标进行考核并在医院行政例会上通报、院内网上公示,结果显示:临床科室血培养的送检情况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icchina 发表于 2012-2-2 10:32

布衣 发表于 2012-2-2 1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十分赞同您的观点!
      虽然我省质控中心没有对该项指标做出具体要求,但我院从2011年开始,已将 ...

”我院从2011年开始,已将血培养送检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质控指标”中,每月对指标进行考核并在医院行政例会上通报、院内网上公示,结果显示:临床科室血培养的送检情况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是成功的典范,值得大家效仿、学习!
医院感染管理科,一定要做这样有意义的工作。其实,这也是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质控中心,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的”行政干预“,来解决问题。

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2-2-2 10:34

胡教授的倡仪太好了,对改变血培养送检率低、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强烈强烈支持!!

lsm2008 发表于 2012-2-2 10:40

循证医学的推进了感控的进一步迈进,如果血培养技术的改进如采血量减少,培养的时间缩短等对这个方案的推进就更有帮助了{:1_1:}

沙枣花 发表于 2012-2-2 10:44

支持老师的提法,质控中心将血培养作为质控指标,如果是强制性的就更好了。还可以减少医生的大处方呢,利国利民。

yeguping 发表于 2012-2-2 11:19

自从去年市质控要求做血培养送检率的调查后,我们及时与临床沟通,并下发了相关文件,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临床主任都很支持,送检率从第一季度的50%,第四季度已基本达到100%。真的很感谢临床对我们院感科的支持。

shanesteven 发表于 2012-2-2 17:13

只要卫生部文件一出,各省估计都会原封不动的下文。。。{:1_3:}{:1_3:}{:1_3:}{:1_3:}

婉若秋水 发表于 2012-2-2 17:16

这项工作纳入质控中心标准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是与感控脊梁更加深入合作的利好举措!感控工作在逐渐摆脱形式化正在走向深入。

shanesteven 发表于 2012-2-2 17:20

还有,有些例外也要指出来,我以前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实际操作不强,因为我们不是各个专业的专家,例如中枢性发热、应激、免疫功能疾病致发热等。。上次某专家来我们院检查病历,查看顺序类似查看一般感染情况,这样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过有个好的标准是好的,最好把标准放在临床路径里面。在医生的诊疗常规就这么规定,是最好了。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强烈呼吁各地质控中心,尽快将血培养送检纳入“医院感染管理的质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