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的这块工作也是在摸索着做,刘老师的会议记录,体现了多学科合作和PDCA的管理。谢谢您的分享。
对于这块的管理,我一直有不解的地方:觉得这块工作院感科的定位,应该是在根据检验科的的统计和反馈资料,做好MDRO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上。理由:
1、在相关规范里我找不出应该由院感科来主持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的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及相关抗生素合理使用等等规范。
2、看看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监测网”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医发〔2006〕133号》,均未提到由院感科进行或主持MDRO的监测工作。
3、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130号”中,则是这样描述: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4、4、卫生部2011年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则明确: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5、从院感科、检验科、药学科的业务特点看,MDRO的相关数据都是检验科统计和提供,相关抗菌药物的使用,则由药学科根据检验科的数据进行分析,院感科在接到检验科报告后,对临床MDRO进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导。所以,这项工作由检验科或药学科来主持,都比院感科主持强。
6、从老师的记录中也看出,主持是院感科,但全是需要微生物室定期出报告,需要药学科定期进行分析。如果这两个科那个环节稍稍沟通差一点,这项由院感科来完成的工作就不能完成了。既然是卫生部规定由他们做的,他们做好了。院感只需要根据他们监测的资料做好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这就简单多了。
7、多数院感科受人员结构的限制,也没有力量来开展这项工作。
当然,说归说,《等级医院评审细则》里,院感科不但要有这项工作的记录,而且还是有“☆”的。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做,哪怕碰的头破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