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越来愈成为血液科医生与患者关注的焦点,在临床上,这一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突出,根据您的临床经验,产生这类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否会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贾永前教授:非常影响。有时候,尽管我们为病人指定了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案,如果这个病人患上了严重的真菌感染,没有得到很好的识别和治疗,有可能他会死于严重的真菌感染,导致治疗失败。我认为,真菌感染是血液科大夫都应掌握的基本功。现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确实越来越高,我个人认为,这方面大体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与病人自身有关,他经过化疗,受到内源性扰动后,本身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使其对真菌的抵抗能力下降。第二个因素与医源性有关,即在医生的治疗和干预过程中发生的感染。有时候在改变病人体内生态环境方面做的不够好,比如说广谱抗生素的过度应用,或者没有为患者采取很好的保护性措施,这就需要医生护士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意识。最后一个因素则与环境息息相关,即病人所在的环境。如病房环境、通风环境等。
丁香园:在真菌感染的早期,病原往往很隐蔽,很难检出,但同时,这也是治疗最有效的时期。目前,真菌的早诊都有哪些主要进展?另外,还请您和丁香园广大会员分享一下您在这方面的心得和经验。
贾永前教授:现在真菌的早期诊断,我们有很多的一些指标,很重要的一点是影像学的改变。这些改变我们可以很早期的发现。另外还有一些血清学的改变,利用一些检测手段在部分真菌感染病人中,也可早期发现,为我们诊断带来帮助。这两年,利用PCR进行检测研究者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兴趣也比较大。
不过这里要指出,现在的一些真菌感染,不管是念珠菌还是曲霉菌并不一定会出现影像学、血清学和病原学的改变。依据这些方法进行诊断,诊断的时机反而有可能被延误。我的建议是,医生们要积累临床经验、临床识别能力。培养医生对真菌感染的高度敏感性,要有这样的临床基本功。要通过病人症状和体征的改变,去判断有没有可能是一个真菌感染。
通过一些客观指标来诊断真菌感染当然很好,但是凭借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基本功也是对真菌感染做出诊断的重要基础。
丁香园:对付病原感染,预防往往是最有效的措施,在血液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是否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有必要,主要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无必要,主要原因是什么?
贾永前教授:关于真菌的预防性治疗,目前不管在欧洲还是美国都有一些指南。目前还是比较清楚,预防真菌感染有其必要性,但并非全部的病人都需要预防,如果所有的患者都做真菌预防,那么药物的使用就太过了,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怎么准确把握哪些病人需要去做预防,这方面是有指征可供选择的。比如真菌感染风险很高或要做一个高风险手术,这种情况下,做真菌的预防是无可非议的。另外,如果一位患者体内存在真菌,尚未得到控制,或有死灰复燃的风险,那么我们去做预防也是无可非议的。我的观点是,可以做预防,但要选择性的做。
丁香园:您曾对铁调素25与深部真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做过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多肽的水平与深部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剂量关系,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研究状况,这种多肽是否具有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贾永前教授:铁调素25主要是在铁的代谢和慢性贫血方面意义是比较大的。我们提出这个分子在真菌感染上有一定的意义主要是基于真菌感染也是一种慢性的验证,必要要刺激人体内的一些反应蛋白的出现。从我们得到结果来看,和当初的想象还有一些差异。铁调素确实会升高,升高程度确实和真菌感染有一定关系。另外真菌感染作为一种炎症,对铁的代谢也存在一定影响。当初这项研究主要是想探讨铁调素是否介导了慢性感染对贫血的产生是否有关系,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发现它和贫血有明显的关系,和感染严重程度却有关系。
我们发现铁和铁的调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是有关系的,因为铁参与人体的氧化过程,因此我们设想是有一定意义,接下来我们希望对此做一些深入的工作。
丁香园:就在不久前,卫生部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您刚才也提到,在血液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存在广谱抗菌素的的过度应用情况,您认为该《办法》的出台对于解决血液肿瘤患者的感染问题是否有帮助?
贾永前教授:我认为非常有必要,这些年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有些耐药菌尤其是超级耐药菌已经出现。这个趋势发展到最后,有可能出现无药可用的境地,这是很严峻的情况。这和我们过度使用抗生素、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是有关系的。卫生部的这个管理办法对抗生素的使用设置了严格的规范。比如说分级管理,什么是不限制的,什么是受限制的,什么抗生素需要一定级别医生授权方能使用。
另外,这个办法对行政上、宏观上也进行了管理。一个医院最基本的药应当如何应用。这个办法的出台对将来防止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或不合理的使用是有帮助的.
我们自身而言,这些年,血液科的抗感染一直在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从我们自己对耐药性病原的检测来看,情况还不错。另外,华西血液科在病原菌送检率的排名上,这几年一直处于医院前列。我们非常注重收集病原菌,并根据病原菌的结果来调整药物。
我相信,这一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血液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肯定是有好处的。因为耐药菌在医院是没有科室之别的。在科室之间传播也是有可能的。因此这一办法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好消息。
贾永前教授简介:
详细资料:贾永前,男, 198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1987年获血液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肿瘤生物治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血液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于1994年率先成功开展了西南地区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996-1997年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骨髓移植中心进修。回国后积极从事造血干细胞及脐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和血液病的实验诊断研究。在疑难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等诊治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任职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血液病区主任
现任职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四川省血液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血液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卫生部临检中心血液体液标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四川省***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编委、《华西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输血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
科研成果:近年来主持及主研国家863、省科技支撑及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一本,参编参译血液学及肿瘤学专著5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