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胡教授:
您好!
十分惭愧,我没有学过围棋。但我小时候很喜欢下象棋。小时候的愿望是职业棋手。
当时很不爱学习,但是对象棋情有独钟,这里面也许是成功的刺激(因为我9岁拿到了全乡第一,10岁拿到了全市第二)。后来因为教育的原因放弃了这个爱好。尽管如此,我仍然从中获益很多,体现在性格的改变,思考方式的改变:
1.急功近利的毛病:刚开始学棋,非常喜欢强攻,相信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往往不顾后方,没有稳固好坚实的基础。尽管很快容易取得好成绩,但是顾此失彼。联系到感控里面,为了尽快出成绩,瞒报,虚报,谎报;为了控制感染,对抗生素的滥用。“There is a long road to Roma”。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跬步积累,很难有比较质的飞跃。所以,我遇到问题,第一个思维是,有什么方法是可以解决,随之而来的想法,这个方法是否符合事实情况,是否具有成熟的条件,“知行合一”。这种思维引导我的研究方向由宏观感控,逐步走向微观方法学、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偶尔也有下棋,但是首先是布局谋篇,蓄势待发。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想要攻城拔寨,需要很多条件,等待时机。联想我们的感控的研究,人才建设,自身塑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各个梯队如何建设。完全一致不可能,什么样的短期目标是更合理的?这里我突然想到了甲型流感H1N1的肆虐,当时全球恐慌。但是美国却控制的很好,体现在预防、媒体应对、研究、信息公布;而我们却草木皆兵,当时的同事几乎天天睡在实验室,有些人还被隔离住进了度假村。每天都有人送样,每天都在加班。但是回过头来想,我们当时是不是处理的方式不妥当(这与SARS有本质区别),我们感染控制的策略是否合理(为了应对,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那么如果面对再一次的流感爆发,疫情,我们是否能选择更为科学的策略。我想正确理念的推广应该是层层推进,并根据不同的人才梯度进行有策略的引导。赶美超英的同时,应该稳扎稳打,由正确观念引导到资源合理分配,由顶层设计到开枝散叶,由政策推动而加大执行力度。
3.象棋、围棋与感控。似乎围棋更像是感控现状。象棋一开始,双方势均力敌,楚河汉界,攻打之前还先行礼。而围棋确实一篇白纸从头来。感控的发展似乎也是这个轨迹。但是我们却不是在下围棋。却更是在下五子棋。中间落子,抢先手。我想也有外界和内在的双重压力在里面。为了与国际接轨,也为了想马上改变现状。如果换作重头再来,是否会走同样的道路?
这里我联系到了中国足球和日本韩国的发展。中国的甲A从95年开始,那时候日本哪能跟中国人比,韩国也不行。但是日本非常注重基础的积累,选择了自己的风格并坚持,从娃娃抓起,一步一个台阶。现在想想,跟人家比,差距太大了!
又想到了牛奶干预。大家都叫小日本,小日本,因为他们确实很矮。但是环境,饮食是可以影响遗传的。通过几十年的干预,现在日本的平均身高已经超过了中国,而一部分人却片面的曲解了国家的政策,为了先富起来,加了点“作料”。
几千年前就知道欲速不达,但是却总是拔苗助长。
基层的感控,可以没有硬件,但是可以布局合理,可以没有高级的灭菌消毒设备,但是可以做到环境整洁,执行有序。
“丙肝”暴发事件,是不是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单单追究事情的本身,难道中国就这样一桩吗?以后不会再发生?其根源在什么地方?应该值得我们领导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