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中心医院外科手术汇总表 表 一
科室 手术总计 一类手术切口
(清洁切口) 二类手术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三类手术切口
(污染切口) 四类手术切口
(感染切口)
总数 感染 总数 感染 总数 感染 总数 感染
骨科1
骨科2
普外科
妇产科
五官科
感染发病率
注: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 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外科表浅切口感染说明:①切口针眼处的小脓点(微小炎症,少许分泌物)不算切口感染。②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③如果切口感染包括或扩散到筋膜或肌肉,则纳入深部切口感染。④既有浅表切口感染又有深部切口感染者,纳入深部切口感染。⑤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另算,污染的烧伤切口感染纳入烧伤感染中。包皮环切的切口感染另计。
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注意:①同时累及浅部切口及深部切口的感染只算深部切口感染。②通过切口引流的器官/腔隙的感染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从器官/腔隙部位引流出脓液②从器官/腔隙的组织或引流液中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出病原体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腔隙的脓肿或其他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腔隙感染。
说明:除皮肤,筋膜或肌肉层,在手术过程中打开或涉及的全身任何部位的感染,确定器官/腔隙感染的部位须考虑切口的位置。如阑尾切除术后的膈下脓肿。偶尔器官/腔隙感染通过切口引流,这样的感染一般不需要再次手术,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石嘴山中心医院外科手术汇总表 表 二
科 室 一类手术切口
(清洁切口) 二类手术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三类手术切口
(污染切口) 四类手术切口
(感染切口)
科别 序号 手术医生姓名 感染/手术总数 感染 总数 一类手术切口
感染率 感染 总数 二类手术切口
感染率 感染 总数 三类手术切口
感染率 感染 总数 四类手术切口
感染率
骨科1 1 赵会平
2 韩曙光
3 许先维
骨科2 4 张宁辰
5 周小禹
6 余俊
7 马小飞
普外科
8 胡玮
9 王飚
10 焦立新
11 安金钟
12 王志林
妇产科
13 姜丽
14 陈彦果
15 卓玉英
16 郝宇鸣
17 孙东蓉
18 赵静
五官科 19 张俊萍
20 杨晓群
21 赵素芬
22 韩慧鹏
23 陈锦云
24 田进山
合 计
科室 危险指数等级及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等级 危险指数等级
感染专率 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科别 手术医生姓名
手术例数
总计 0
感染/
总数 1
感染/
总数 2
感染/
总数 3
感染/
总数 ∑0×手术例数+∑1×手术例数+∑2手术例数×∑3手术例数
手术例数总计 感染/∑0 感染/∑1 感染
/∑2 感染/∑3 感染专率
平均危险等级
骨科1 赵会平
韩曙光
许先维
骨科2 张宁辰
周小禹
余 俊
马小飞
普外科 胡 玮
王 飚
焦立新
安金钟
王志林
妇产科 姜 丽
陈彦果
卓玉英
郝宇鸣
孙东蓉
赵 静
五官科 张俊萍
杨晓群
赵素芬
韩慧鹏
陈锦云
田进山
合计
石嘴山中心医院外科手术危险指数汇总表 表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