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自2008年5月2日起,我国已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手足口病的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科学的消毒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为指导全市托幼机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消毒工作,特制定手足口病消毒指南:
一、家庭中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消毒措施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因此做好儿童个人和家庭的卫生和消毒是预防和控制本病传播的关键。
(一)家庭预防措施
1、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彻底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2、饮食卫生: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要与他人共用餐、饮具。
3、食饮具清洗消毒:食饮具要彻底清洗,定期煮沸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
4、出行卫生: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家庭环境卫生: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门窗通风,勤晒衣被、毛巾等,定期清洗玩具。
家庭中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二)家庭消毒隔离措施
1、家庭中出现手足口病儿童时,应适当隔离。病儿的餐具、玩具、用品、排泄物等需进行消毒。由于肠道病毒在50℃时可被迅速灭活,并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因此对部分污染物品可首选暴晒或煮沸消毒。1. 患病儿童的隔离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
2、排泄物消毒: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成形粪便可用5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3、食、饮具消毒:煮沸20分钟或用2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4、生活用具、玩具消毒: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擦拭消毒,作用6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擦拭,有条件可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或阳光下暴晒。
5、患者衣服、被单消毒:清洗后于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含氯消毒剂容易使有色衣物退色,应注意。
6、盛放排泻物容器消毒: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7、空气消毒: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有条件可在无人时使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8、垃圾消毒处理: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9、灭蝇:在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的同时,应开展防蝇灭蝇和灭蟑工作。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及消毒措施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是儿童集中的单位,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是预防和控制本病传播的关键。
(一)预防措施
在本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应加强教室及宿舍等场所的通风,加强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1、空气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玩具消毒: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环境消毒: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指导儿童洗手:饭前、便后或做完游戏后应洗手,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晨检制度:每日进行晨检,加强全日健康观察,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保健老师晨检时在接触每个儿童之后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进行快速手消毒。
6、报告制度:发现患儿,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二)消毒措施
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对患儿所在的班级所有的物品进行彻底的终末性消毒。当发生暴发流行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1、食、饮具:首选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20分钟,或用2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2、小毛巾、手绢: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20分钟或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3、生活用具、玩具等: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擦拭消毒,作用6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有条件可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或阳光下暴晒。
4、门把手、楼梯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游乐设施等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5、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亦可清洗后于阳光下暴晒。
6、盛放排泻物容器消毒: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7、生活污水:用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8、垃圾: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9、灭蝇:有苍蝇时,可用5%氯氰菊酯、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喷雾灭蝇,具体方法参照相应使用说明书。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和消毒隔离措施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医疗器具可造成本病的传播,因此做好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至关重要。
1、分诊制定: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
2、病房隔离制度: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3、医务人员手消毒: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流动水肥皂洗手或使用卫生手消毒剂进行消毒;由于酒精不能有效将肠道病毒灭活,因此不能选用单剂酒精作为手的消毒剂。
4、医疗器具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必须消毒;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擦拭消毒,作用60分钟。
5、空气消毒:诊室、病房等场所应保持良好通风,条件允许时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6、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消毒时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拖拭,作用30分钟。
7、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消毒: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同幼儿园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