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B超消毒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1 、提出了B超室感染管理问题 1.1管理时机已经成熟:存在感染的危险性,污染的客观性、法规管理的必要性和现有技术的可能性。 1.2管理的重点环节明确:硬件环节包括超声探头和耦合剂及B超诊室环境;软件环节包括医务人员操作规范(手卫生和探头及皮肤消毒),病人分类管理和皮肤卫生要求。 1.3规范化管理建议:包括超声探头消毒管理、B超室卫生规范和使用消毒型耦合剂和无菌耦合剂等应列入规范管理范围 2、 提出了超声诊疗过程消毒管理原则 2.1超声诊疗中必须做到一人一消毒,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型耦合剂或无菌耦合剂。 2.2完整皮肤黏膜均应使用消毒型耦合剂,接触无菌组织、无菌腔道和婴儿皮肤应使用无菌耦合剂。 2.3超声诊疗中的病人皮肤和医生的手均应达到消毒要求。 2.4无菌操作部位皮肤上耦合剂应当先清洁后消毒,以防止拮抗作用。 3、市场上消毒型耦合剂存在的问题: 3.1用手消毒凝胶替代耦合剂有危险:直接将手消毒凝胶用作消毒型耦合剂存在很多隐患。首先是没有经过耦合剂性能评价,很多性质不适应超声声波传导和对探头有损坏。 3.2市场上消毒耦合剂质量堪忧:采用传统化学消毒剂作为杀菌成分或中药抑菌成分,未经权威消毒检测机构评价,效果不达标。 3.3都使用传统化学消毒剂:传统化学消毒剂不适合探头材质或不适合人体皮肤黏膜;能适合探头和皮肤,但不适合制作消毒型耦合剂 4 、仅对探头消毒不能根本解决感染防控问题 目前只对B超探头消毒进行了规范,但仅对探头进行消毒不能彻底解决超声诊疗过程医院感染防控问题。超声诊疗过程存在多个环节感染传播链条:B超探头污染、耦合剂含菌量高、病人皮肤和医务人员手污染等多个环节,加之B超室环境污染;因此,B超探头只是其中1个环节,只进行探头消毒,其他环节的污染危害仍然存在。因此,推出真实有效的消毒型耦合剂以达到超声探头、病人探查部位皮肤同步消毒势在必行。 5 、研究新型消毒耦合剂面临三大挑战: 5.1 两剂合一难度大:所有用于杀菌的成分都必须满足耦合剂各种性能为前提,同时要求满足皮肤黏膜消毒剂全部性能要求。 5.2标准不统一:鉴于耦合剂的特殊性能要求,消毒剂的规范标准如何与耦合剂标准契合。 5.3传统消毒剂无选择余地:现有化学消毒剂几乎都不适合B超耦合剂;几乎所有传统化学消毒剂在杀菌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完全没有细胞毒性的化学消毒剂几乎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