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等级:本地老炮
- 打卡总奖励:2131
- 最近打卡:2025-10-02 08:10:46
|
据环境感染危险度类别和卫生等级管理要求选择清洁卫生的方法、强度、频率,以及相应的清洁用具和制剂。
低度感染危险区域: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中度感染危险区域:普通住院病房、门诊部、功能检查室等。
高度感染危险区域:感染性病区、急诊、中心供应室、实验室等。极度感染危险区域: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病房、导管室、血液透析中心、器官(干细胞)移植病房等。
1.清洁级低度感染危险区域,以及中度感染危险区内的公共区域适用于清洁级卫生等级管理:在环境清洁卫生实践中,以采用清水清洁为主,必要时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清洁卫生频度>1次/d,必要时可以提高清洁频度。清洁级卫生管理标准达到区域内环境整洁、卫生、无异味。
2.卫生级中度感染危险区域,以及高度感染危险区内的公共区域适用于卫生级管理:卫生级的环境清洁卫生时间应以清洁级的卫生管理为基础,每日>1次,或在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低水平消毒。卫生级卫生管理标准达到区域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微生物载量控制在无害化水平之内。如若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消毒,如污点的清洁/消毒。
3.消毒级高度、极度感染危险区域适用于消毒级管理:消毒级的环境清洁卫生实践应以清洁级的卫生管理为基础,每日消毒频次>2次,对于高度怀疑有感染隐患存在时,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都应实施消毒。消毒级卫生管理标准应达到区域内环境和物体表面不得检出致病菌和耐药菌。一旦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清洁/消毒。
环境卫生等级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单位的环境感染危险度划分,制定相应的环境清洁卫生策略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 )。推荐针对不同的环境感染危险度,采取不同的环境清洁卫生等级管理。
(一)清洁级
1.清洁级卫生等级管理规定,在环境清洁卫生实践中,以采用清水清洁为主,必要时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清洁卫生频度>1次/d,必要时可以提高清洁频度。
2.本级管理适用于低度感染危险区域,以及中度感染危险区内的公共区域。
(二)卫生级
1.卫生级的环境清洁卫生实践应以清洁级的卫生管理内容为基础,每日>1次,或在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低水平消毒。如若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消毒,如污点的清洁/消毒。
2.本级管理适用于中度感染危险区域,以及高度感染危险区内的公共区域。
(三)消毒级
1.消毒级的环境清洁卫生实践应以清洁级的卫生管理为基础,每日消毒频次>2次,对于高度怀疑有感染隐患存在时,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都应实施消毒。一旦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清洁/消毒。
2.本级管理适用于高度、极度感染危险区域的卫生等级管理。
这个文件是《北京市医疗机构环境清洁卫生技术与管理规范》-------------------------和这个没有冲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