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杨 于 2014-9-5 12:42 编辑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确定治疗方案至少包括“品种、剂量、疗程”。药敏培养可以决定品种和疗程,血清学检查可以决定剂量和疗程。注意临床症候群与影像学检查同样可以确定剂量和疗程。理论上说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目的是评价在检测结果指导下的感染治疗病例的占比。药敏试验和血清学检查均可作为有价值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但单从“送检率”统计的角度考虑,“CRP、IL-6、ESR等血清学检查”指标做为辅助检测信息的统计可替代性,还是不计入为好。因为:只有药敏试验结果才对抗感染治疗方案的抗生素品种选择发挥作用,血清学检查和临床症候群与影像学检查,均能并仅对是否感染和严重程度提供判断依据。其可以决定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开始与终止,以及使用剂量,但不能确定使用品种类别。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还是以“评价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的感染治疗病例的占比”更贴合实际。试想一下,仅以PCT结果确定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其可靠性到底有多大呢?另外熟悉临床的都了解,如果数次做PCT、CRP、IL-6检测的病例,科室都会做培养和药敏的。按病例统计“送检率”,血清学检查纳入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因此,本人个人观点:血清学检查不宜做为“送检率”的统计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