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龙文鞭影

[转帖] 甘肃报告一例鼠疫患者已死亡 当地高速暂时封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8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肺型、败血型鼠疫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年龄愈小或愈老者预后愈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每可转危为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oto + 1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好象是鼠疫的高发区,应该对当地的高危人员常规采取预防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资讯分享!鼠疫是甲类传染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鼠疫 plague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故防治鼠疫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意义。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野鼠和家鼠)和它们的蚤类携带该病菌,并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在美国很少发生,但在西南诸州,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仍有鼠疫的报告。   最常见的是淋巴腺鼠疫,淋巴结受染。当感染侵袭肺部,称肺鼠疫。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   被携带病菌的跳蚤叮咬或处理感染动物时被抓伤或咬伤都会感染鼠疫。吸入肺部受感染者或携带病菌的宠物呼出的液滴也会感染。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 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 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临床表现]   被带菌跳蚤叮咬1-7天后出现症状。   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状包括淋巴结疼痛、肿大、发烧。这时最靠近叮咬处的淋巴结疼痛,可有寒战、肌痛、虚弱、疲劳、呕吐、头痛。如果肺部受染,发生极严重的肺炎,甚至致死。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唾液含血。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二)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四)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五)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 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 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 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5.咽喉型 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预防接种者。      [诊断]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   (二)临床资料 根据各型临床特点。   (三)实验室诊断 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1.常规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 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 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 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阳性。   (2)细菌培养 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 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 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 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3)其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可测定F1抗体,灵敏性高,适合天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一)腺鼠疫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兔热病 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   (二)败血型鼠疫 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三)肺鼠疫 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四)皮肤鼠疫 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治疗]   就医,并给予抗菌素治疗。及早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如未治疗,有一半淋巴腺鼠疫患者将致死。及时治疗可将死亡率降到5%以下。肺鼠疫患者在治疗的头三天应严密隔离。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 患者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 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病人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 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首剂量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小儿20~40mg/kg/日,新生儿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庆大霉素 每日24~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   3.四环素 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4.氯霉素 每日3~4g,分次静脉滴入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5~6天。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 首剂5g,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用至体温正常3日为止。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三)对症治疗 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一日数次。      [预后]         [预防]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 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 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 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避免去鼠类滋生地。如去鼠疫流行地区,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在路边或林中发现的有病或死去的动物。当大量啮齿类动物死于鼠疫,蚤类叮咬的危险就很高。携带病菌饥饿的蚤类必急于寻找新的宿主。在森林或野外有许多啮齿类动物生活地方,要仔细照看儿童和宠物。   到鼠疫流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被感染鼠疫的危险性不大。   如要去鼠疫流行地区,可向医生或健康部门咨询有关情况。   向医生或健康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疑似病例。               参考资料:   怎样预防和治疗鼠疫   鼠疫是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传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原来在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中流行。跳蚤叮咬病鼠或其他患病动物后又咬人,就可能将病原体棗鼠疫杆菌传播给人。肺鼠疫病人的痰里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可以借飞沫传播,这样便造****间鼠疫的流行。鼠疫的潜伏期2~7天。发病急,病情凶险,传染性强,如果得不到适当治疗病死率极高。如果在自然疫源地内发生自然灾害,由于灾民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恶化,啮齿动物集中于灾民临时居住区域并大量死亡,导致跳蚤游离侵袭人类,这些都是造****间鼠疫,甚至鼠疫大流行的因素。   主要症状:鼠疫发病急,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鼠疫可分几个类型。腺鼠疫最常见,特征为腹股沟部、腋下、颈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极度疼痛,坚硬,推之不易移动,晚期可化脓、溃破,未经适当治疗者终将转化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多于1周内死亡。肺鼠疫多见于冬季或流行高峰,表现为咳嗽、血痰等肺部炎症体征,有较强的传染性。败血症型最为凶险,表现循环衰竭或休克。这两型病人多于发病后1~3天内死亡。   预防措施:为预防鼠疫,应灭鼠、灭蚤、搞好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灭鼠时,人切忌误服灭鼠药,尤其是儿童。发现疫情后疫区应予封锁,立即上报,进行消毒、灭鼠、灭蚤、检疫等紧急防疫处理。病人应隔离。接触者要检疫9~l2天。疫区人员和来疫区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   治疗措施:发病后1天内开始治疗疗效很好,治疗过晚后果极差。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疗效佳,首选措施为链霉素、四环素联合应用。备用药为磺胺类。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和抗休克、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治疗。       人类历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李广容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烈性传染病的严重流行,其中包括3次鼠疫(居烈性传染病之首)的世界性大流行,重翻历史,至今令人触目惊心。鼠疫首次大流行发生于6世纪(520-565),起源于中东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50-60年,流行极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时值埃塞俄比亚的查士丁尼王朝,此次流行便以查士丁尼瘟疫之名载入医学史册。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退。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14世纪(1346-1665),其起源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美索布达米亚,因十字军远征,波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不少医学史家认为此次流行可能起源于中国、印度、中亚和俄罗斯南部,上述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古老的鼠疫疫源地。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人2千5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1个月后竟达8000人。著名文学家佩皮斯在1665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的天哪!大街上没有人走动,景象一片凄惨。许多人病倒在街头......我遇到的每个人都对我说,某某病了,某某死了......”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大流行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栖及半家栖动物中也有猛烈流行。其另一个特点是控制流行比前两次迅速、彻底,原因是当时已发现了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耶尔森菌),初步弄清了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加强了国际检疫措施,使人类与鼠疫的斗争进入了科学阶段。(原载《传染病信息》1998年第11卷第3期)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经鼠类及旱獭等其他野生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   鼠类感染了鼠疫杆菌后,病原菌通过蚤类侵入人体,亦有少数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如唾液等)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皮肤或粘膜等处而感染。   鼠疫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3~5天,有的不到1天就发病。临床上主要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类型。除轻型及咽喉部带菌者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即起病急骤,以畏寒或寒颤、发热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头痛及四肢剧痛,有时有恶心、呕吐,且有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病情惊惶、言语不清、走路不稳、颜面及眼结膜充血,如酒醉状。此时病人极度衰竭,脉搏与呼吸加快,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呈虚脱状态。肝、脾肿大,腋下、腹股沟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先有瘀斑,继而发展成大片出血,且有鼻衄、呕吐、黑大便与血尿等。   鼠疫虽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但是可以防治的。首先要严格控制传染源,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治理和消毒、灭鼠、灭蚤工作就做到哪里,特别是鼠畜排泄物及死鼠要及时作无害化处理;其次要早期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并作为“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疫区的消毒;此外,对与鼠类有接触的高危人群,有条件者应进行鼠疫菌苗注射,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鼠疫的治疗主要是注射庆大霉素或链霉素(若同时口服磺胺咪啶或磺胺二甲基咪啶疗效更佳),亦可用凉血、解毒、泻热为主这中医中药治疗。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30%~1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病。历史上记载过三次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几乎遍及全世界。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当时称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第三次发生于1894年,于1900年流传到32个国家。自1940年后,较小范围的流行仍在世界上不断发生。   临床表现   临床以腺鼠疫最多见,肺鼠疫病死率最高,其他还有败血症型、皮肤型、肠炎型、眼型等。   ①潜伏期:腺鼠疫1~12天,一般3~4天。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数小时~3天。   ②全身中毒症状:各型早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有急起的高热、衰竭、出血倾向、意识模糊、头痛及四肢剧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治疗   ①一般治疗与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给予高热望量高维生素流质,补液,保护心肺功能。   ②抗菌治疗:链霉素可治疗各型鼠疫,疗效快,不易复发,使用时应同磺胺、四环素等联合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每日2~4g,每4~6小时肌注1次,对危重病例应加大剂量。疗程10~15日,或痰检连续6次阴性后停止。庆大霉素,据报道疗效优于链霉素和氯霉素。腺鼠疫用庆大霉素每日16~32万u,分2~4次肌注,或混入5%葡萄糖液500ml内分次静脉滴注。四环素,在开始48小时内用大剂量(4~6g/日),严重病例在头1~2日必须静脉滴注,如病人情况允许可辅以口服,2~4g/日。退热后减量继续使用,疗程7~10日。磺胺药,可用于严重病例时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联合用药。   ③局部治疗:淋巴结肿可用5%一10%鱼石脂酒精或0.1%雷佛奴尔外敷,周围注射链霉菌0.5~1.0g,已软化不能吸收时可切开排脓。眼鼠疫可用金霉素、四环素眼药水滴眼,每次3~5滴,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防疫措施   ①鼠疫是甲类传染病,疫情发生后,应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卫生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②划定疫区范围,严密封锁疫区。   ③隔离治疗病人:病人入、出院都应进行卫生处理,更衣、灭蚤,用1%来苏或0.1%升汞水擦澡。肺鼠疫单独隔离,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分别隔离。隔离期限:腺跟疫患者症状消失后一个月,分泌物细菌学检查3次(每次间隔3天),阴性时解除隔离。肺鼠疫及败血型叛疫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痰菌检查6次(每次间隔3天)阴性。   ④彻底消毒、灭蚤、灭鼠,对病家应实行从外到里的雨淋样喷雾消毒,连续2次,每次喷雾后关闭一昼夜,死者尸体应消毒并立即火化或深埋。病人用具或排泄物随时消毒。   ⑤实行鼠疫活菌苗的应急接种。      黑死病   京报称北京高校发现鼠疫纯系误传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6月16日15:39 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五日电: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人士称,近日有关北京高校发现“鼠疫”病例的说法纯系误传,在北京某大学发病的病人系感染鼠传播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而非鼠疫。   此间《中国青年报》今天对此作了报道。据卫生防疫站人士介绍,流行性出血热是国家二类传染病,是一种由鼠类带毒传播,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基本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也叫作肾综合征出血热。虽然同是传染病,但流行性出血热与鼠疫不同。鼠疫是以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它是由跳蚤为媒介,将细菌从野生鼠类身上传染给人,再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飞沫传染他人。   据介绍,由于中国对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严格控制,多年来国内已经极少出现这种病例,在北京就更不可能出现。而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出现的传染病,近年来,在北京呈高度散发状,没有形成流行。去年的感染率不超过十万分之零点五。   防疫站官员说,这两年北京的流行性出血热虽然发病率并不高于以往,但有一种让人感觉多发的表象。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一两年北京老城区有许多地方拆迁,而拆迁后一些地方不能及时建设,致使废墟里鼠害滋生;再就是外来人口聚集地的环境卫生差,老鼠也很多;还有就是流动人口带来的病毒。   防疫站官员表示,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也不必惊慌。这种病的传染途径很清楚,不会通过蚊蝇传染,一旦发病,只要及时确诊、对症治疗,疗效一般很好。防止流行性出血热传播的根本途径是注意灭鼠、防鼠,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吃被鼠类排泄物等污染的食物。疫源地的人也可以注射疫苗。      哈萨克斯坦发现黑死病 当局追查病源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8月07日08:1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阿拉木图8月7日消息:哈萨克斯坦卫生部门昨日表示﹐南部地区一名男子感染黑死病死亡,当局正追查病源。黑死病又名鼠疫,中世纪时肆虐欧洲。   据哈萨克斯坦紧急状态办公室一名发言人说﹐该国南部克孜勒奥尔达地区上周五发现一名41岁男子死于黑死病﹐怀疑他的儿子也被传染。   有关官员认为老鼠可能是感染源﹐但没有透露有关细节。   而这里的国家电视台称﹐该男子可能是被牲畜身上的虱子叮咬后染病的。      广州三百旱獭三百瘟神 紧急封杀鼠疫宿主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5月25日17:19 北京晚报   本报广州专讯:22日上午,300只国家规定绝对禁止食用、贩运和销售的甲类传染病鼠种--旱獭,被人装上兰州至广州的325次列车到达广州站后,当即受到广州市卫生防疫部门的围追堵截,有关部门正在追查发货人和收货人。   据了解,旱獭是传播“一号传染病”--鼠疫的中间宿主,通过旱獭身上的跳蚤咬人后传染。这300只旱獭一旦流入广州,将对市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上午11时20分,325次列车到达广州站4号月台,卫生防疫部门的消毒人员马上包围了行李车厢,在车厢内外喷洒药水,并对笼中的旱獭喷洒药水以杀死它们身上的跳蚤。在行李车外,铁路部门和派出所划出“戒严区”,不许外人靠近,以免传染。下午2时,旱獭被运到广州垃圾处理厂焚烧处理--一只不留!   广州市卫生防疫部门提醒市民:千万不要购买和食用旱獭。(阎品李晓英)      蒙古黄鼠是鼠疫传染源和宿主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5月26日 羊城晚报   本报讯:(记者廖怀凌报道)记者从卫生部门了解到,在广东人喜爱品尝的“野味”中,除了旱獭以外,蒙古黄鼠也是鼠疫的传染源和保留宿主。这两种动物感染了鼠疫后既可通过跳蚤间接感染人,也可通过皮肤伤口直接传染给与之接触的人。   旱獭和蒙古黄鼠都是啮齿类哺乳动物,其中蒙古黄鼠别名“达乌尔黄鼠”,俗称“大眼贼”。国家明令规定,禁止食用、运输、销售这两种动物。据介绍,旱獭和蒙古黄鼠本身就可以感染鼠疫,人接触到它们的皮毛、骨肉时,只要皮肤上有细微的伤口,鼠疫耶尔森菌就会进入人体;同时它们又是中间宿主、保留宿主,跳蚤吸入含病菌的动物血液后再叮咬人,病菌也可侵入人体。所以,最容易受到鼠疫威胁的人主要是捕猎、买卖和屠宰者,屠宰、加工旱獭的食肆员工感染鼠疫的个案屡有发生。   市民热心举报,结果虚惊一场   海狸是水獭不是旱獭   本报讯:近日传媒广泛报道旱獭的危害性,使许多市民提高了警惕。昨天,有广州市民反映在新广从公路某酒家发现有旱獭出售,广州白云区有关部门接报后立即前往检查,结果虚惊一场,原来是市民将海狸误作旱獭。据查,“海狸”即为水獭的别名。   白云区卫生局和区卫生防疫站昨天共出动了24人,分三组检查了新广从路和旧广花路两旁的饮食店档共31家。检查中未发现有销售旱獭的情况。不过,在市民投诉的南国××酒家和××山庄,却发现有水獭。   据白云区卫生防疫站站长介绍,旱獭是高危险传播疫病的动物,国家三令五申不能销售,而水獭则不在此列。旱獭与水獭长得较像,如何鉴别请见下表。   类别与特征   旱獭地栖啮齿类(鼠类)粗壮而肥胖,毛色呈棕黄褐色,散布黑色斑纹,尾短于体长1/3,爪间无蹼,眼睛红,可以靠后肢支撑直立   水獭半水栖食肉类细长,毛色呈咖啡色,尾长超过体长一半,爪间有蹼,眼睛黑,不能靠后肢支撑直立   (林明生洪启旺)      科学家计划研制老鼠避孕套防止鼠疫传播 http://www.sina.com.cn 2001/01/12 07:44 中国日报网站   正在试图为老鼠研制一种避孕套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周四说,他们可能不经意地为研制生物武器开辟了前景。   科学家们警告说,要防止滥用科学发现,给人类自身带来危险。   有害动物生物控制协调研究中心的主任鲍伯-塞亚马克说,一家私人研究中心的实验小组计划研制一种老鼠避孕套,以防止鼠疫的传播。   这个研究小组发现,可以从遗传上控制鼠疫传播。他们在实验室里把一种类似天花的病毒用于老鼠的繁殖,结果发现,它对繁殖有绝对的抑制作用。   不过,他们同时发现这种病毒也使鼠疫疫苗的预防作用减弱,甚至完全失去其原有的防疫作用。   塞亚马克说,如果对人类的病毒如法炮制,将可能增加病毒的毒性或者至少增大它们对人的危害程度。   他说:"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向全世界发布警告,同时,由于这项新发现,研究人员也有必要研制更有效的疫苗。"   澳大利亚政府久负盛名的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的安娜贝拉·邓肯博士说,考虑到这项发现,《全球生物武器公约》应该作些修改。   她说:"类似的发现总是不断的出现,最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用到有益的地方,而不是为了搞破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人们提高警惕的原因。"   据悉,有关这项发现的报告将发表在二月出版的《病毒月刊》上。(中国日报网站)      专家发现鼠疫多发源于富钙、富铁地区 http://www.sina.com.cn 2000/08/02 11:32 华声报   华声报讯:中国专家经过5年的研究发现,世界上鼠疫发源地明显分布于富钙、富铁地区,这一世界首创性成果对防治和控制流行病鼠疫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谭见安研究员日前说,他和有关专家在研究鼠疫疫源地分布规律、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时发现,世界鼠疫源地分布于特定的生态地区,即热带和温带的半干旱荒漠草原与半湿润草原(包括高寒草甸和草原)和湿热沿海森林。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发现鼠疫发源地分布在富钙、富铁地区。   中科院院士陈述彭在评价上述观点时认为,富钙、富铁地区与鼠疫发源地密切相关这一“重大发现”,从宏观和微观上揭示了鼠疫发源地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它将对中国因地制宜地部署鼠疫防治力量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据了解,上述图集分析总结了中国200多年来鼠疫的流行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外有关医学、地学和环境科学的成果,概要地反映了世界鼠疫的分布与流行特点。   据新华社消息,同时,专家们首次确定了中国历史上鼠疫流行区包括21个省区的638个县(旗、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区,证实了鼠疫发病的波动周期是7至11年。中国鼠疫发病高峰期为1860年至1949年间,其中1890年至1909年达到最高峰。1910年至1919年发生的鼠疫影响中国240个县,是流行范围最大的一次。1967年以来鼠疫呈上升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鼠疫
  [诊断]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
  (二)临床资料 根据各型临床特点。
  (三)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1.常规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 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 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 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阳性。
  (2)细菌培养 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 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 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 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3)其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可测定F1抗体,灵敏性高,适合天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一)腺鼠疫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二)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四)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五)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
,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 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 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5.咽喉型 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预防接种者。
  [诊断]
  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
  (二)临床资料 根据各型临床特点。
  (三)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对疑似鼠疫尸体,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1.常规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以上。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
  (2)尿 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 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 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 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阳性。
  (2)细菌培养 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90%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
  (3)动物接种 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
  (4)噬菌体裂解试验 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
  3.血清学检查
  (1)间接血凝 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3)其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可测定F1抗体,灵敏性高,适合天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一)腺鼠疫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 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 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免热病 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
  (二)败血型鼠疫 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三)肺鼠疫 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四)皮肤鼠疫 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治疗]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患者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 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病人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 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首剂量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小儿20~40mg/kg/日,新生儿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庆大霉素 每日24~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
  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4.氯霉素 每日3~4g,分次静脉滴入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5~6天。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 首剂5g,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用至体温正常3日为止。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三)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一日数次。
  [预防]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点评

这四环素还有吗?似乎找不到了吧?!反正我院是没有这药的!  发表于 2014-7-21 09: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GB 15992—1995】
鼠疫控制及其考核原则与方法
前  言
  鼠疫为兽源性烈性传染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于我国南北方17省(区),216县(市、旗),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危害。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逐步控制人、兽间鼠疫,最终实现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根除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宏伟目标,特制定本标准。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曾制定了《控制鼠疫工作标准和考核方法》,这一文件所规定的标准是属于推动工作,考察防治成效的工作指标,而不同于本标准。但该文件一些重要内容,如考核方法及各项指标及数值等,经修订后纳入本标准。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力求充分利用我国在控制鼠疫和根除鼠疫自然疫源性现场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并使之在有关章条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鼠疫布鲁氏菌病防治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加起草单位: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思博、热合木·乌玛尔、白庆奎、刘纪有、汪闻绍、沈尔礼、杨煌。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控制密度,鼠疫病原学与血清学阳性率水平和群体预防指标,及其考核原则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下述七个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内的所有县(市、旗):   a)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b)陕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c)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d)青藏高原喜玛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e)帕米尔高原红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f)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g)滇西居民区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91-1995鼠疫诊断标准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鼠疫控制 plague control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通过群体预防、灭鼠(獭)和多种生态措施,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密度大幅度下降,动物鼠疫流行空间明显缩小,流行强度明显减弱,连续多年无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当地居民基本摆脱鼠疫之威胁。   鼠疫控制与消除鼠疫自然疫源性是两个不同概念。后者系指某一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动物病彻底根除,自然疫源性完全消失,发生人间鼠疫的自然生态条件已不复存在,人类永久摆脱鼠疫之威胁。   3.2 指示动物 indicator animal对鼠疫菌低敏感,高抗性,染疫后大多能自然治愈,并在体内长时间保留鼠疫抗体的家犬和家猫等家饲食肉类动物。通过对此类动物的血清学监测,可预示某地当时的鼠(獭)间鼠疫流行状态。   4 控制标准   4.1 主要宿主平均密度   4.1.1 黄鼠(含达乌尔黄鼠、阿拉善黄鼠及长尾黄鼠,下同)每公顷等于或小于0.2只。   4.1.2 旱獭(含灰旱獭、红旱獭及喜玛拉雅旱獭,下同)每公顷等于或小于0.1只。   4.1.3 长爪沙鼠每公顷等于或小于0.2只。   4.1.4 黄胸鼠密度,室内等于或小于1.0%;野外等于或小于2.0%。   4.2 黄胸鼠体蚤指数   印鼠客蚤平均指数等于或小于0.5。   4.3 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测   4.3.1 截至本标准考核时,已连续十年于各种动物及其外寄生物中均未检出鼠疫菌。   4.3.2 近二十年内各年度主要宿主血清F1抗体阳性率,黄鼠、长爪沙鼠及黄胸鼠等于或低于0.2%;旱獭等于或低于1.0%;“指示动物”等于或低于2.0%。   4.3.3 阳性血清之滴度(试管法),灰旱獭低于1∶40,其余各种宿主动物低于1∶160。   4.4 居民鼠防知识水平   鼠防知识普及率,农村50%以上,乡镇70%以上。   4.5 人间疫情   截至本标准考核时,已连续二十年无人间鼠疫病例出现。   5 考核原则与程序   5.1 自然疫源地范围全部查清,人兽间鼠疫流行基本规律业已阐明的县级行政区为考核单位。   5.2 考核单位必须有一支能胜任日常鼠疫监测与处理紧急人鼠间疫情的专业队伍;积累有完整的宿主、媒介及病原学与血清学监测资料。   5.3 鼠疫控制是否达到本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标准,首先由考核单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本地专业人员,按本标准规定的技术方法与样本含量逐项进行自查。若自查结果符合标准,可报请省级主管部门复核。   5.4 省级主管部门对考核单位的申请报告进行审核后,可组织专家按本标准规定的各项考核样本含量的5%~20%,施行实地抽检,以验证考核单位自查结果的可靠性。   5.5 鼠疫控制达标之审批权属于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技术资料及考核文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备案。   6 方法与抽样   6.1 主要宿主密度调查(见附录A)。   6.1.1 对黄鼠和长爪沙鼠采用单公顷一日弓型夹法;抽样调查面积不少于考核单位现有疫源面积的0.2%。   6.1.2 对旱獭采用两次目视法;抽样调查面积不少于考核单位现有疫源面积的0.5%。   6.1.3 对黄胸鼠室内采用一夜鼠夹(笼)法;野外采用一夜夹线法。每一考核单位按其行政村总数的10%~20%抽检。每一抽检行政村室内布鼠笼或鼠夹不少于600笼(夹)日;野外布鼠夹不少于600夹日。   6.2 宿主体蚤指数调查(见附录B)。   6.2.1 只适用于我国南方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不适用于其余诸型鼠疫自然疫源地。   6.2.2 每一考核单位按其行政村总数的10%~20%抽检。每一抽检村供体蚤指数调查的黄胸鼠不少于10只。   6.3 病原学与血清学检验   6.3.1 病原学检验按常规细菌学方法进行;血清学检验采用间接血凝试验与反相间接血凝试验(参见GB 15991)。   6.3.2 对黄鼠、旱獭和长爪沙鼠疫源地,每一考核单位供病原学检验的主要宿主动物数量不少于当年疫源地内主要宿主动物估计贮量的0.5%;采自供检宿主动物体表的蚤、蜱等外寄生物全部进行病原学检验;供血清学检验的血清标本份数不低于供病原学检验标本份数的50%。   6.3.3 对黄胸鼠疫源地,每一考核单位每年供病原学检验的黄胸鼠为2000~3000只;外寄生物病原学检验量同6.3.2。供血清学检验的黄胸鼠血清标本份数不低于供病原学检验动物数量的50%。   6.3.4 对各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每一考核单位供血清学检验的“指示动物”标本份数,家犬为当地犬总数的20%~30%,家猫为当地猫总数的10%~20%;对所采集到的自毙鼠(獭)及其他自毙动物全部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   6.4 居民鼠防常识调查   6.4.1 每一考核单位按其行政村总数10%,乡镇总数30%的比例进行抽查。每一抽查单位,行政村按七岁以上人口5%,乡镇按七岁以上人口0.5%的比例抽取调查人口。   6.4.2 以当面提问方式了解居民鼠防知识普及程度。提问内容由考核单位自行拟定。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主要宿主动物密度调查方法      A1 旱獭密度调查采用定点两次目视法   A1.1 实施步骤   A1.1.1 于不同生境内设置若干块观察样地。样地面积大小依观察者用望远镜能清晰观察到的范围为准;样地边界依地形地物(如山脊线、林缘、巨石、谷溪等)划定。   A1.1.2 观察时间选在旱獭洞外活动高峰时刻,即日出后三小时和日落前三小时一段时间内进行。每次观察1.5~2h。遇阴雨天顺延。   A1.1.3 观察者宜隐藏在预先选定的视野开阔,又不致引起旱獭警觉的角落,用望远镜不断巡视样地内旱獭出没位置,记录洞外活动獭数。以两次观察到地面活动最多獭数为样地内近似实有獭数。   A1.1.4 观察完毕后,用测绳丈量样地面积。为方便计,只测出样地最大横轴和最大纵轴的长度(m)。两最大轴之乘积,即为样地面积(hm2)。   A1.2 旱獭密度按式(A1)计算:      A2 黄鼠及长爪沙鼠密度调查采用单公顷一日弓型夹法   A2.1 实施步骤   A2.1.1 于不同生境内设置若干块样地,每一样地面积为1 hm2(100m×100m或50m×200m),样地四周边缘应有明显标志;样地间距应超过200m。   A2.1.2 对鼠洞口过多的样地,可于黄鼠和长爪沙鼠洞外活动停止或减弱的傍晚,将样地内洞口全部无遗漏地用泥土或草皮等物加以堵塞,次日清晨对所有被盗开的洞口,一律安放零号或一号弓型夹,进行捕鼠。若洞口不多,可直接于清晨布放鼠夹,不需预先堵洞。   A2.1.3 布夹后,每隔2h检视鼠夹一次,傍晚收回全部鼠夹。在检夹过程中及时取下被捕鼠,再将鼠夹重新在原洞布好,继续捕鼠。发现新盗开洞口立即补放鼠夹。   A2.2 鼠密度按式(A2)计算:      A3 黄胸鼠及其他小型啮齿动物密度调查采用一夜夹(笼)法或夹线法   A3.1 实施步骤   A3.1.1 对家栖鼠可在傍晚时分,于建筑物内沿墙根和墙角布放踏板鼠夹或鼠笼,次日清晨收夹,记录无效夹(笼)数及捕获鼠数和鼠种。居民住宅每标准间(15m2)布夹(笼)一个;厂房、仓库等大型公用建筑物可于鼠类经常活动处所,按15m2布夹(笼)一个。   注:无效夹笼是指收检时发现诱饵脱落、空击及丢失的夹笼。   A3.1.2 对野栖鼠应在不同生境内于傍晚,按直线每隔5m,布放踏板鼠夹一盘,次日清晨收夹,记录无效夹数及捕获鼠数和鼠种。   A3.1.3 所用之踏板夹应型号统一,诱饵一致。   A3.2 鼠密度按式(A3)计算: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鼠体蚤指数调查方法      B1 实施步骤   B1.1 将捕获的活鼠单只装入鼠袋,反折袋口扎紧,严防跳蚤逃逸。将盛有活鼠的鼠袋投入密封箱内,用***或三氯甲烷将鼠麻醉或用鼠钳将鼠掐死,置于白塘瓷盆内。   B1.2 用无钩眼科镊或软毛刷,将鼠体和鼠袋内跳蚤及其他外寄生物全部不漏地取下,置于蚤管内,待检。   B1.3 将采集的跳蚤直接置于低倍镜下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肺鼠疫真的可怕,处在疫源地的同志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忽视,警钟长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一定能够控制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年没听说这种烈性传染病了,一下子还不知道怎么防治,还真要加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院感责任重大,多宣传,做好预防,控制阻断疫情传播途径,设置疫情隔离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未发现异常
                                        2014年07月19日 09:28:55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7月18日电(记者王艳明)甘肃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未发现异常,也无新发病例,相关防控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记者18日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17日甘肃玉门市确诊一例鼠疫病例,151名密切接触者被隔离,截至18日17时,被隔离者均未发现异常,未出现新发鼠疫患者。隔离区物资供应畅通,物价保持平稳,相关防控工作正在科学有序进行。
  为严防疫情扩散,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专家组指导下,当地分别在玉门市老市区、赤金镇、赤金镇西湖村、疫点牧场设置疫情隔离区,并迅速启动鼠疫防控应急预案Ⅲ级响应。
  专家介绍,甘肃已建立完善的鼠疫监测和防控体系,并在处置方面建立了严密的流程和规范。近十年来,甘肃共发现5起鼠疫病例,由于发现及时,处置得当,疫情都得到了控制。此次玉门市确诊的病例是主动接触染疫动物感染,属偶发病例,公众不必担心和恐慌,疫情隔离区外的地方,目前正常的生活、出行不会受到影响。
  根据甘肃省鼠疫防控应急预案,大小隔离区的灭鼠、灭蚤及环境卫生达到验收标准,连续9天无继发病例,疫区鼠疫防控指挥部可提交终止应急响应、解除疫区封锁的申请。

点评

松了一口气!!!  发表于 2014-7-21 09: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0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吃旱獭为什么会得鼠疫?
                                    来源:http://mt.sohu.com/20140719/n402465077.shtml
                                                          发表于2014-07-19 21:36:33
        蔡晧东医生自媒体蔡晧东,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每周四全天出诊。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蔡晧东医生爱讲真话,爱抱不平;爱当医生,更爱在学术上较真。她有话就想说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她写博客,发微博,现在又有了自媒体。欢迎大家来作客。看TA的文章>>

        +关注
      新闻链接:7月17日,甘肃省玉门市确诊1例肺鼠疫病例。经过调查,这例病人是因为吃旱獭而被感染患病。患者已于7月16日死亡,遗体按有关规范进行妥善处理。截至17日下午,共排查出与患者密切接触者151人,目前均未发现异常,未出现新发鼠疫患者,疫情信息已按规定上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各项防控措施正在科学、有序、有效进行。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感染了鼠疫后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不退,头痛剧烈,淋巴结肿痛,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咳血痰,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病人口唇、颜面及四肢皮肤出现紫绀,死亡的患者甚至全身紫绀,皮肤呈黑色,故被称为“黑死病”。
       鼠疫在世界上曾发生过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洲,死亡不计其数。最严重时仅伦敦1周时间的死亡数就达到2000多例。这次鼠疫流行持续了近300年,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1792~1793年)间,从云南开始,我国许多省出现了鼠疫。当时我国有一位年轻的诗人叫师道南,正好在云南省赵州,亲眼看到当时鼠疫流行的惨酷状况,并写了一首《鼠死行》的诗。诗中说:“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师道南写完此诗不久,便感染了鼠疫死去。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传播了32个国家,死亡上千万人。
       由于鼠疫传播迅速,病死率高,因此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首。我国一直对鼠疫进行严密的监控,尤其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防止鼠疫在我国的传播。
什么是肺鼠疫?
      鼠疫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通过鼠、旱獭身上的跳蚤吮吸病鼠血液,然后再叮咬人,使人感染。感染后表现为局部淋巴结化脓性肿大和全身的中毒症状,被称为“腺鼠疫”。少数情况下鼠疫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肺部感染,成为“肺鼠疫”。腺鼠疫也会发展为肺鼠疫。另外,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因剥食患有鼠疫的旱獭、病绵羊和病犬而直接感染皮肤伤口导致鼠疫的报道。无论哪一种感染途径,一旦鼠疫杆菌进入到血液中就可以发展成“败血型鼠疫”,导致患者迅速死于这可怕的“黑死病”。
       腺鼠疫的传染性较小,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会起传染源作用。而肺鼠疫患者的痰和飞沫内含有大量鼠疫耶尔森菌,因而患者周围的空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呼吸道快速传播,造成肺鼠疫的大流行。1994年8月印度苏拉特市发生震惊世界的肺鼠疫暴发流行,发病人数近千人,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人间鼠疫流行,被称为“苏拉特风暴”。2004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方省的一个钻石矿发生肺鼠疫暴发,报告病例114例,死亡54人。这次甘肃玉门发现的鼠疫病例被确诊为肺鼠疫,所以,所有的151例接触者被全部隔离,以防肺鼠疫传播。
为什么吃旱獭会感染鼠疫?
       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731部队曾多次在我国江西、浙江等地秘密投放鼠疫菌和带菌跳蚤,导致我国人间鼠疫流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间鼠疫流行早已绝迹。但是,我国仍有11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着鼠类动物中的鼠疫流行。在这些地区接触鼠类动物,如:野鼠、家鼠、地鼠、旱獭等,就有可能感染鼠疫。
旱獭又名土拨鼠,在鼠类动物中形体较肥大,平均体重4公斤以上。旱獭的肉可以食用,脂肪可以制成药或高级化妆品,皮毛可以制成裘皮。所以,尽管各地政府为了预防鼠疫,一再发出严禁捕杀旱獭的禁令,但仍有一些人贪图美味和经济收入捕捉旱獭。这些“鼠疫自然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也是旱獭分布的主要地区。有些疫源地鼠间鼠疫流行活跃,传染性强,像青藏高源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有2‰~3‰的旱獭感染了鼠疫。因此,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鼠疫疫情都与捕杀或食用旱獭有关。
如何预防鼠疫疫情的发生?
        预防鼠疫主要是消灭老鼠和跳蚤,避免被跳蚤叮咬或接触感染了鼠疫的动物和人。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灭蚤等爱国卫生运动。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农牧民和到野外的旅游者都要做到“三不”和“三报”。“三不”指的是: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三报”是指:见到病死鼠要报告,见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见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发现这三类需要报告的事件的同时还要主意保护自己,避免接触病死动物和有病的人,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在鼠疫流行期间,可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也可接种鼠疫疫苗进行预防,密切接触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菌药物预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2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院感工作者要时刻警惕,这类烈性传染病虽然没见过,听了还是很可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5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玉门鼠疫隔离区解除隔离
                                         2014-07-25 10:29:38 |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方剑平  通讯员郭海霞)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玉门市政府决定于7月24日零时依法解除玉门市鼠疫疫区隔离封锁。

  记者7月24日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获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玉门市人间鼠疫疫情隔离区处理已按标准全部完成,玉门市老市区、赤金镇、赤金镇西湖村、疫点牧场4个隔离区全部达到解除隔离条件。经专家验收,疫区污染物和污染环境完成终末消毒,疫源地内开展灭鼠、灭蚤,151名密切接触者隔离留验9天后,经临床检诊无相关症状,未发生新增确诊和疑似鼠疫病例,达到解除隔离条件。

  7月16日5时许,甘肃省卫生计生委接酒泉市卫生局报告一例疑似鼠疫病例。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三级专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省级专家组实验室检测结果,于7月17日确诊为肺鼠疫。该患者于7月16日死亡。截至17日下午,排查出与该鼠疫病例密切接触者共计151人,全部被采取了隔离措施。

  据了解,该鼠疫病例在发病前曾接触过旱獭,目前鼠间鼠疫仍比较活跃。

  据悉,该省将认真评估当前全省鼠疫防控形势,加大对鼠疫防控工作的投入,加强鼠疫防治人员培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教育,进一步做好鼠疫监测和整体防控工作。
信源地址;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4/0725/34656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