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 流行病学概况
•手足口病流行全球性传染病,无明显的地区性。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5岁内婴幼儿发病为主。
•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二、病原学
•病原:肠道病毒感染
•常见类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oxA)
三、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
四、传播途径
•1、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2、呼吸道飞沫传播。
•3、接触传播——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4、医源性传播——医务人员手、医疗器械等。
五、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六、隔离原则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县级以上医院门诊应设立预检分诊点,将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导至院内指定门诊就诊。院内指定门诊应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快速手消毒剂(单纯酒精制剂无效),有独立的候诊区、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
•2、医院应增设留观隔离床位收容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床与床间应有适度间隔,不得相互紧邻,严禁将患者搁置在病区内的走廊中,防止交叉感染。
•3、同种病人可安置在同一病房,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者;重症患者应单独隔离治疗。
七、隔离消毒措施
•1、标准预防———洗手、戴口罩、戴手套。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前后洗手,必要时戴口罩、手套。
•2、常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消毒方法:
(1)体温表、止血带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晾干备用。
(2)听诊器、血压计等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表面,清水擦净晾干后备用。
•3、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楼梯把手、餐桌、玩具等消毒方法:
(1)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
(2)紫外线灯近距离照射30分钟。
•4、餐(饮)具消毒:首选煮沸消毒15~20分钟,也可用250mg/L有效氯消毒 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洗净备用。
•5、衣物、被服消毒: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医护人员污染的工作服可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6、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1)病区内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带有警示标识的双层包装物包装。
(2)盛放呕吐物、排泄物的容器采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备用。
(3)医院有污水处理系统的粪便及其污水可直接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
•7、被病人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地面、墙面等,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作用30分钟后再擦拭或拖地,并保持干燥。
•8、使用过的抹布、拖把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清洗,晾干备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抹布、拖把严禁使用。
•9、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开窗通风和换气。安装动态空气消毒设施。紫外线消毒。
•10、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1)开窗通风和换气。
(2)安装动态空气消毒设施。
(3)紫外线消毒。
•11、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注意:不可使用75%酒精和来苏儿消毒 ——无效!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