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4|回复: 7

[转帖] 医学传承,“教会了徒弟,更强了师傅!”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http://www.dxyer.cn/hzpsych/index.htm
真诚把自己的医学经验与同行分享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医学传承中,就存在“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心态障碍。

2009年,在卫生部礼堂参加了一个卫生改革发展论坛,见到了主持我大学毕业课题论文答辩的老师、复旦大学卫生管理培训中心主任胡善联教授。他此次是以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名义被邀请来是讲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会间,跟老师照了张合影。后来一个朋友看到照片直率地说,照片上的你,没你老师有气质。是啊,我老师是国际上知名的卫生管理专家, 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就是老师主持的。

我们大学毕业论文的课题分二种,一种是跟着老师做课题,一种是学生自己做自选课题。上医当时立项的科研课题很多,又都是要做大量调查、需要收集、统计资料,老师做不过来,期望我们跟着老师做。报课题的动员会上,老师讲,跟着老师做课题,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肯定没问题。做自选课题学校不给经费,论文能否顺利通过也不一定,请大家慎重。但上医的传统很好,尊重学生的选择,开放包容。那一届有二个班,一个是高中毕业考上来的。我们那个班都是工作后再考出来的,大部分都结婚而且有孩子,许多想回家乡实习。最后我也报的自选,那时医院管理有几种体制,我就选院长负责制的现状调查。尽管是自选课题,学校也为我们指定了导师(项政和钱超教授)。论文答辩的那天,一共有五个老师。在答辩之前,我就设想了几个老师可能的问题。并准备了应对。课题研究陈述完之后,有意卖了个破绽,说“某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胡教授抓住这一点,让我回答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当学生的装着难住了,停顿了一会,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做一一回答,胡教授听了很高兴,不但给了满分5分,下来的时候,跟我说:“小马,你把你做课题所有的开支列过清单,拿来报销,条件是这个课题不算自选,要算卫生管理培训中心的,论文发表的时候,上医是第一作者单位”。我们那时出来读书,又要养家,经济正困难,有这种好事,当然高兴啊。

做中医与西医发展的比较时发现,中医讲究秘传,患者一听“祖传”就信,感觉祖传的一定是治疗疾病的好方法。为什么要祖传啊,也许就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社会心理在作祟吧。祖传的结果是中医越来越萎缩,由于最后失传,造成现在中医的许多方法还不如古代。现在不是很多研究课题都是从中医古籍中找思路吗?中医职称晋升为什么考医古文,西医为什么考外语,不就是为了学习其中的先进知识与技术吗?西医的传承是开放交流,是研讨,由于开放交流,西医传遍了全世界。

我这个人是性情中人,有话就说,心中存不住什么,有问题和想法,也喜欢与人讨论,甚至是争论。损失的是人际关系和谐,但也得到了许多。每到一个医院,总有好朋友说,管理攸着点,别把什么都显出来。我在感谢好友关心的同时,也从来没把这话听进去。在我看来,只有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才知道你那是不是有用的东西,别人拿去用,说明有用,别人不用,那就说明无用。再说别人把你的东西学会了,肯定有紧迫感,逼着你再学,新东西是不是接着就出来了。为什么朋友看我和老师照片的时候说的话能心服口服,就是因为他是老师,他有源源不断的学生,他就有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为什么医学院校科研成果多,为什么学生很难超越老师?因为老师在不断地“教”,教必须有不断和更深层的学习。而我们做学生的可能连不断地学都没能做到。

医学跟许多学科不同,它同时是经验科学,靠经验积累。有一句话叫“医生越老越值钱”,说起老师都有一句“桃李满天下”。学生把自己的一个心得汇报给老师,老师积累的经验至少是学生的一百倍。听说大学教授都乐于招研究生,那怕没一个人录取也愿意招。因为研究生考试中总会有一些关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思考,这些对于精通该学科领域的教授们来说,一点点线索可能就成就老师杰出的科研。考生的科研思路被老师借鉴,但这算不上剽窃吧?

医学既然是经验科学,不但需要交流,更需要交换。光想学人家的,不想教人家,能成为大师吗?所以,不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医生们,把本事教会别人,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提高自己的途径。医学传承要有开放的心态,如果加上您的自信,教会了徒弟,不会饿死了“师傅”,更会强了“师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传承!老师如果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那还能被称之为老师吗?其实教学相长是相辅相成的过程,赞同版主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做好不想做的,才有最想做的
一谈人力资源管理总会联想到“职业生涯规划”。譬如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是必须要首先考虑的。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肯定是说,我喜欢干什么就选择什么。

但在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辈人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填写毕业志愿的时候,叫做服从社会需要。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也许这是受了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只要能出人头地,当上“状元”,做什么都行。因为“状元”肯定是大家都喜欢的,尽管“状元”也可能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结果。古戏演绎郎才女貌的情节总是离不了书生十年寒窗,换来一朝高中,男女主人公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大家都知道那是独木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过的科举。这是典型的“先苦后甜型”职业生涯。看重职业的结果而不是看重职业的过程。这样的职业选择方式给你一个美好的目标期望,也给你一个真正的面对现实。最终还是个时势造英雄。

现在似乎进入了英雄造时势的年代,不是提“建设创新型国家吗?建设创新型国家肯定是要注重创新了。要创新就要发挥人的创造激情,让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也许会多些创新?可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我们所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的爱好?我们未必很清楚地知道。

这里有一个职业生涯咨询者的表白:“从毕业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换了好多份工作,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刚开始一份工作时,看到的都是美好,呆得久一点,就会发现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于是就开始不停地换下去。就像我学得是药学,实习时在医院各岗位都轮换了个遍,还没过实习期就自己做主去了医药经营行业,现在一家医药公司。”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人有时没分清什么是兴趣与爱好。兴趣有时是会随着时间、空间转移和变化的,爱好则是一个人持续的兴趣,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仍然执着的追求。高等数学中必讲极限,极限在长跑中就表现得很明显。当你跑一万米的时候,中间至少会出现二次极限。只要跑过的人都知道那种感觉:实在不想跑,实在是跑不下去了。很多的人感觉跑不下去就中途退出了,可只要当时意志上坚持一下,后面其实不累,只是中间那二个点心理上难以超越,这就是长跑的极限。职业生涯,不管是你喜欢做的还是不喜欢做的,像长跑一样都必然有极限。不想做的是极限在前,想做的是极限在后,也就是说在职业生涯中总会有一天,你会感觉不想再做下去。与其这样,不如先做不想做的,能早一天突破极限,总比后来再遇到更好。毕竟年轻的时候可以再来,等年龄大了,再来的机会可能就小了。

医学被列为理科,在理科中,医学死记硬背的最多,回想起来,刚学医学是感觉那么枯燥无味,可当你灵活掌握医学的时候,行医的美感就会无处不在,我经常看到外科医生一遇到有手术指征的病患眼睛就放光,民营医院门诊医生遇到新来的患者也同样有眼前一亮的表现。但老一辈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学医,因为他们只看到医学的表象,觉得好累、责任好大,他们没看到行医中的美感享受。

所以,先做不想做的,职业生涯未来的机会更多。先能做好不想做的,会让人觉得你有更大的潜力。在现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市场社会,成功的老板都是聪明人,谁也不会故意资源浪费,人力资源是最优先考虑的资源。你说,医院的领导和老板会让做你不想做的吗?人才社会化是趋势,只要能做好不想做的,还会愁没有用武的空间?

"骑驴找马"找得到吗?请你“骑驴看帐本走着瞧”!http://www.dxyer.cn/hzpsych/index.ht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说得好,一个有成就的人必须首先抛开狭隘,得失是相对的,只有虚怀才能海纳,将自己的经验传授他人,既使自己的思想和技术得以传承,又可扩大影响,在无数个弟子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你的思想理论,强化和发扬你的技术,你自己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大的进步。
其实,交流不仅仅是交易,而是一种共鸣,一种合作,最终达到共荣。如果一个人“江郎才尽”,那就只能说这个人实际是无才的。
咱们的论坛其实也就是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提高的地方,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特长,经验贡献出来,既使隔行的人了解了自己,又使需要的同行得益,还可以和同一领域的同行展开深入的讨论,将经验、理论和思想中的不足的地方一步步完善。通过和其他领域的人员的交流还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发现新的idea,让自己的层次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呀!传统的中医发展方式确实存在不少弊病,尤其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M·波兰尼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言传的(explicit)的知识,一种是意会的(tacit)知识,意会的知识比言传的知识更为重要,它至少是强调了意会认识与言传认识的平等地位.所以没有老师的传授,学生怎能有成就。尤其是我国的中医,师承更是重要,有些东西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啊。所以我国的俗语说的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啊!而决不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当然对于师傅而言,收到一名可心的学生,也应该是“教会了徒弟,更强了师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行必有吾师”,“教会了徒弟,更强了师傅”此言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老师们的言谈,感觉我们的论坛就像个“师傅”,教会了一个又一个的“徒弟”,论坛这个“师傅”因此而越来越强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