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后对我国感控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36楼的感控文化方向你怎么看?): 本帖最后由 婉若秋水 于 2012-7-11 21:15 编辑
年会上宋晓岩博士在《感控与微生物部门的合作美国医院的经验分享》中讲到,美国的某些感控措施并不是强制标准,而我国的感控措施以及送检等是强制标准,然而我们的依从性却远不如美国?这已经是宋晓岩博士第二次讲到这个差异,去年年会时也讲到过,这是否是中美感控文化的差异呢?对于这种差异你有何感触呢?且不说美国的医学人文及感控文化如何,还是先从我们的感控文化谈起吧。
关于感控文化,可能更多的人感觉抽象而无形,但感控文化的影响及氛围我们却无时无刻的不在其中并且深切的感受到。我们是该被动的等待周围环境的自然变迁,还是该主动做些什么?胡教授已经提出了我国感控的三大建设即: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感控文化建设,感控的团队建设已经起航了启明星计划,评选出了十佳感控团队,学科建设也在尝试多学科的协作,年会上其他专业的专家有N多了,如张秀珍教授、启明星顾兵等,而感控文化建设依然空白,除了胡教授提到的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外,我们感控人还应该做些什么?比如在委员会的层次上应该做些什么?在SIFIC的层次上应该做些什么?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政 府应该做些什么?
前段时间阅读了几篇外文文献,“医生为什么不洗手?”,另一篇暂时怎么也找不到,内容是:对要求患者提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调查,该两篇文献都从社会学及行为学方面揭示了感控的某些问题的实质,而国内感控方面关于社会学及行为学的探讨基本也是空白,我们该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是否该加强相关的学习及探讨呢?
(岔开一下话题,明年年会能否邀请宋晓岩博士谈谈美国的感控文化呢,今年的年会上这样的问题总想提问一下,但感觉没有这种专题,提问似乎跑题啊。大家对这些专题有否兴趣呢?)
个人的一些见解曾经在胡教授的主题下有过阐述,大家的看法呢?欢迎畅所欲言积极探讨。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2-6-7 12:06 编辑
近几天来,一直在思考,为何利尔康的文化做得那么好,我们感控人嘴上也说了许多动听的话,但实际效果为何总是差强人意呢?在年会期间,曾与蓝鱼、细菌耐药老师也商谈过感控文化的问题。说实话,我们三人也愿意在行动上践行感控文化,并且这种实际行动我们也一直在做、在思考,但跟随者不那么多。要使我们的感控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说说而已,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现在许多同仁都在寻找各种借口,事实上在感控工作中没什么借口可言,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各种借口都会成为谎言,没人能相信的。因此,我再次在这里呼吁,作为一名感控人,一定要“慎独”!希望“慎独”二字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这样感控的春天才会真的到来。这次年会上暴露的许多陋习,是值得我们每个感控人反思的。老师说得再好,自己不去落实,等于零。
现在的人,我的不可理解,这几天为何这么多人去关心自己在论坛中的积分,关心这虚无渺茫的东西,而关心感控专业业务、关心感控文化这些实实在在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的人又之又少,我真有点无语了。希望大家要有博大的胸怀。
我非常赞赏婉若秋水老师提出这令我们每位感控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大家多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人!
楼上老师的观点体现了对院感工作现状的担忧。的确,“慎独”是一种能力和品格的最好解释,我们身边不乏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但是寥若晨星,院感人的敬业也是肯定的,又问,没有土壤如何成长?这里讲到感控文化,这需要岁月慢慢去积淀,我甘愿做那颗最小的泥沙。
我水平没有老师们高,我认为中国人普遍素质较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差一点,依从性、慎独性等,比如我国住院不吊液体可犯了大错,可日本甲流时40°体温遵从医嘱回家服药观察。还有我们是说了做(还不一定呢),美国是做了说。不过我想会好的,我们国民素质在提高。
本帖最后由 婉若秋水 于 2012-6-8 08:14 编辑
- 教授将感控文化建设纳入三大建设之中,个人认为是对感控文化的高度认可,在感控蹒跚跋涉了二十余年后,感控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已经积累的相对丰富,出现了医院感染精神文化的萌芽,是时候加大感控的精神文化建设了。 如李六亿教授首先引入美国感控宣传周的宣传形式,在院内举办的主题为“医院感染,你我同参与” ;天坛医院张越魏举办了主题为“全院协作,共控院感”的感控宣传周,并发表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品牌与文化建设”,“感染控制宣传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评价的文章,量化评价了感控宣传的效果及作用等等,这些宣传即是医院感染文化在当前的具体表现形式。
- 医院感染文化是医学人文的一部分,卫生经济学是医学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 吴安华教授等人的医院感染经济学研究,同样隶属医院感染文化的范畴;任南教授的“医院感染管理发展的伦理学动力”“艾滋病医院内传播的预防进展及伦理问题”等,都是体现医院感染文化的典型作品...
- 但是,虽然出现了感控宣传周等医院感染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但这种行为均是自发进行的,是单个医疗机构“单兵作战”的模式,这种模式受医院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认识,医院的经济水平等影响,“单兵作战”的模式,不利于对于感染文化的推广,医院感染文化迫切需要有组织的推广模式。
- 建议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如呼吁成立我国的医院感染宣传周,医务人员洗手日等,感染宣传节日的确立可以弘扬感染文化,结束“单兵作战”的模式,让感控宣传合法化,实现有组织的感控宣传。宣传日之际,有组织的进行感控公益视频制作,动漫制作、宣传玩偶制作等,克服单个医疗机构无法完成的不足,并可以不断创新医院感染文化的宣传形式。
- 医院感染文化建设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纳入学科建设之中,成立专业委员会下的“医院感染文化学组”,医院感染文化学组在专业委员会领导下,履行相应的职责,如制定医院感染文化建设活动规划,致力于普及社会公众及患者的宣传活动,组织医院感染文化的相关研究,设计制作统一的医院感染相关题材宣传模板(宣传语、宣传画等),与其他机构(如与爱卫办等共同组织面向社会的手卫生宣传)共同组织相应活动,与相关部门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探讨等。
- 欢迎探讨及拍砖!
复制代码
提到文化就会让联想到素质、教育、国情!中国的国民素质本身就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觉得不光院感文化,其他的文化都是有差距的!可能我们能做的就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希望就在明天 发表于 2012-6-8 08:37
提到文化就会让联想到素质、教育、国情!中国的国民素质本身就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所以 ...
提高文化素质要从自己做起。为何欧美等国家做得那样好,难到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们要善于学习别的国家优秀的文化,拿来我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文化复兴时期,相信我国的国民素质会有大的提高。近段时间大家人们在传颂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新时代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提升民族文化素质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从自身做起,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所做的都很渺小,但汇合起来就是一股力量。
鬼才 发表于 2012-6-8 09:40
提高文化素质要从自己做起。为何欧美等国家做得那样好,难到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我们要善于学习别的国家优 ...
鬼才老师说的很对,只是作为基层医院与国外的差距确实太大了,所以每次的学习培训,我们也就是听听而已,!比如手卫生,可能连基础的手卫生设施都不健全(比如我院就没有干手设施),更别提手卫生依从性。作为基层的感控人员,确实有很多无奈,领导的不重视,资金投入的不够,都让我们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有从基础抓起,从自身做起吧!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2-6-8 12:00 编辑
希望就在明天 发表于 2012-6-8 10:58
鬼才老师说的很对,只是作为基层医院与国外的差距确实太大了,所以每次的学习培训,我们也就是听听而已, ...
的确是这种情况,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好,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在自己做好有基础上,多与领导沟通,最终得到领导的支持。在济南会议上,有位专家告诉我,说领导不重视,经费不到位其实是种美丽的借口。他说:实际情况还是我们自身没做好。呵呵。
希望就在明天 发表于 2012-6-8 08:37
提到文化就会让联想到素质、教育、国情!中国的国民素质本身就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所以 ...
从国民素质类推感控人的素质也有道理了,但还是再把话题说的小一点,我们感控应该怎么做?我们要用哪些具体措施提升感控文化?
已经通读了感控实践系列丛书《手卫生最佳实践》,欣喜的发现其中参考、引用的文献已经有关于手卫生受
行为学影响的思考,SIFIC的专家及编者们已经关注到感控相关的
社会学、行为学等层面的知识,希望越来越多的感控同行可以在相关方面开展研究及探讨,感控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仅是技术,更有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横向的东东。
这个话题应该是很宽泛的,可是大家却“谨言慎行”,

,可见感控文化建设的路漫漫。
不光院感文化,其他的文化都是有差距的!从自身做起!
"前段时间阅读了几篇外文文献,“医生为什么不洗手?”",这种文章发在感控的专业期刊上,要在国内这种文章恐怕就不能发在专业期刊上,充其量只能发在一些科普上。
而著名的柳叶刀等专业期刊上是有固定的版面刊发医学人文的文章的,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医学人文的差异之一。
营造你院的感控文化氛围,你做了哪些准备?你准备好了吗?
在过去五年里,美国医院逐渐建立起一个"病人安全文化"。在这个范围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大家及时和勇敢的提出各种与医疗安全有关的疑问,比如说如果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有不规范的操作,旁边的护士应该提出质疑,如果外科医生不理睬,护士可以选择通过一个匿名系统,举报这个医生。如果医生不负责,而护士选择默不作声,一旦病人出现事故,这个团队都问责,同时从医院的危险控制科,到医生所在科室,大家要作坐一起,讨论为什么此次事故中,到底管理和规章中有没有存在系统上的漏洞需要弥补的,以防止同样的事故再发生。 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氛围,降低了重大意外事故(比如异血型输入,手术错部位,用错药物)的发生。现在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已被列入重大意外事故之一,在我们医院,每一个血流感染发生之后,都伴随着一个根源性分析,找原因,及时建立干预。所以经过这样接连不断讨论,不断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所以我们的依从性比原来要好,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
xsong 发表于 2012-6-13 09:10
在过去五年里,美国医院逐渐建立起一个"病人安全文化"。在这个范围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大家及时和勇敢 ...
谢谢来自大洋彼岸的宝贵信息!从中看出我们国内病人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欠缺。
1、“美国医院逐渐建立起一个"病人安全文化"。”,这个文化氛围显然对于医院的风险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项文化建设是哪个层面启动的呢?是美国“卫生部”高层?还是民间学术团体?期待这方面的资料分享!

2、“护士可以选择通过一个匿名系统”,这个匿名系统是有组织的?还是举报人随意选择被举报人的上级即可?
3、“医院的危险控制科”,这个科室类似于国内的质控科吗?还是单独的一个部门?
一股脑儿的问题,希望教授方便的时候解答为盼。


xsong 发表于 2012-6-13 09:10
在过去五年里,美国医院逐渐建立起一个"病人安全文化"。在这个范围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大家及时和勇敢 ...
很好的启发。谢谢xsong老师。
在国内的医院中也要建立这样的理念,把先进的感控理念向各位医务人员渗透,形成良好的控制感染氛围,把感控文化落实到实处,应该是各级感控人员的当务之急。基层医院的感控工作不能等、拿、靠,而应积极准备,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好的文化理念是靠在平常的工作中慢慢积累形成。
本帖最后由 细雨润竹 于 2012-6-13 11:26 编辑
深度思考,受益匪浅——可惜没能现场聆听宋教授的讲座,今晚回家一定补上
婉若秋水 发表于 2012-6-13 10:31
谢谢来自大洋彼岸的宝贵信息!从中看出我们国内病人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欠缺。
1、“美国医院逐渐建立起一 ...
这种文化的形成首先是大量的研究证实这种文化氛围能避免医疗事故。有些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等权威性杂志。逐渐的专业机构开始推进,引起政界关注,一直到各州开始立法强制执行。立法之后,又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立法的效力。总体讲是一个循证的过程。
报告系统是有管理的。希望大家都有职业遵守,不能把系统变成一个泄愤的地方。
在我们医院,危险控制科是由医院的律师部组成的。一旦出现理疗事故,他们代表医院打官司,所以他们积极参与到降低医疗事故的活动中。但每个医院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自行的管理机制。
xsong 发表于 2012-6-14 22:50
这种文化的形成首先是大量的研究证实这种文化氛围能避免医疗事故。有些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等权威性杂 ...
感控文化氛围的形成也是一种循证的过程,非常新颖的观点。这一良好的文化氛围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从中说明了感控文化的重要性。我在想,感控文化氛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形成这一良好的氛围,需要大家去共同维护,好的感控理念是不断在实践中形成中,向医护人员渗透好的感控理念应是感控人员的一项职责。国内感控界需要好好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现在提倡循证感控是一良好的开端。
欢迎xsong老师多介绍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
谢谢xsong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我们解答。
读了婉若秋水老师的“年会后对我国感控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该主动做些什么?有感而发,
做感控就是做人,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对待我们监控的数据就要真实,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遗漏了需要的数据却还有不得不完成监控工作时怎么办?是随便的补充几个数据或者干脆就不要记录它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去追回来,就要我们追求真实,对待数据的真实,对待工作的真实,处处都要真实,而不是弄虚作假欺人欺己!
做感控是做一个踏实的人,我们的日常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每一天,每一刻都踏踏实实的去做,做培训,做监测,做报告反馈,做质量检查,太多了,都得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下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交流,从量变到质变,日积月累才会有收获!
做感控也做要慎独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仍然严格规范的操作,不会因为没有别人的监督而随意任为。
做感控还是做对传统陋习宣战的人,就像手卫生,我们宣战的是全社会的卫生陋习,肩负的是改变社会卫生习惯的重要责任,也是改变我国一些传统社会行为的责任。
当有一天不再需要院感监控的时候(那时我们做的主要是研究感染预防)我们的社会就是因为我们院感人而彻底改变的时候!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2-6-15 00:47 编辑
拜读了几位感控元老的精品之作,受益非浅。做为感控界的领头人,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让老师们思虑万千,担忧不已。一个团队优秀的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国外先进的文化建设可以拿来我用,但缺少属于我们自己的灵魂,或与国内实际情况衔接不上。现今创建我国感控文化是个好时机,感控工作已逐步深入人心,但要发展的更好,需要一个文化体系来支撑。
非常赞同楼主的想法,做感控工作就是要认真、踏实,且一定要深入,结合规范、积累经验的寻找可行依据,慎独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做感控工作的本能。
很有思想。
要做好学问,做好工作,首先要学会做人。
做感控工作是需要较真的,这不当当要求我们有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而且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都要较真,都要踏实,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作为一名感控人,严谨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作风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贵在坚持。这是新时期感控文化的要求所在。
淡泊名利、戒除浮躁,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从我们每一个感控人开始。
为把SIFIC感控文化推向新的高地,大家一起努力吧!
对我太有启发了,我经常觉得在老师们面前汗颜》》》》
感控文化在中国还要强调一下参与性,中国有句古话,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千百年的儒家文化的积淀啊,如今的社会是“跌倒的老人是否扶起来”都要全社会讨论一下的时代,我们院感工作要改变时代的不良积习,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就非常重要。
琇琅2012 发表于 2012-6-15 00:42
感控文化在中国还要强调一下参与性,中国有句古话,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事不关己高高 ...
改变现状要靠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希望大家多参与这次感控文化的讨论,让我们的专业素质,人生修养得到大的提高!
玉蝶 发表于 2012-6-15 00:24
拜读了几位感控元老的精品之作,受益非浅。做为感控界的领头人,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让老师们思虑万千, ...
鬼才老师辛苦了,我知道为了感控工作的发展,你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为一位普通的院感人,我们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愿为感控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控工作就是良心活,只有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才能对得起你的良心,才能对得起这份工作所赋予你的责任。
同意老师的观点……我也曾经说过“如果哪天当前的感控人员失业了,中国的感控文化就顶级了……”,总有点像“政治上的问题似的,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下面执行起来就变样了……”不是消极……
感控是做一个踏实的人,我们的日常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每一天,每一刻都踏踏实实的去做,做培训,做监测,做报告反馈,做质量检查,太多了,都得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下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交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感控人
xsong 发表于 2012-6-14 22:50
这种文化的形成首先是大量的研究证实这种文化氛围能避免医疗事故。有些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等权威性杂 ...
很多人的眼里,安全文化、感控文化都是抽象无形,但教授的答案里展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文化,文化已经具体为循证后的行动!真是给力!
由这些安全文化的具体制度及规范的系统化建设,看到了我们的差距何其遥远!
国内仅仅有的一点感控文化的萌芽还需积极浇灌,才能成长,才能从朦胧的意识成长为浓郁的氛围后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国内的现状下感控文化的成长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呢?感控人员应该从何处做起?请教授把脉开方。


1#说的非常好,说出了感控人的心里话,赞一个
非常赞同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脚踏实地,责任胜于能力!顶一下!!!!
不论是院感人还是医生、护士都需要慎独精神,都需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疗安全。
同意老师观点,做感控制的人,在工作上认真踏实,不做虚伪的事。
做感控也做要慎独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仍然严格规范的操作,不会因为没有别人的监督而随意任为。
这一条感触很深
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有到感控科养老的架势,季度终结不按时交,上班以下科为名见不到人。
同意老师观点,做感控的人,工作上认真踏实,才能保证医疗安全。
阡陌 发表于 2012-6-15 08:38
做感控也做要慎独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仍然严格规范的操作,不会因为没有别人的监督而随意任为。
这一条感 ...
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就得好好改正了。事实上感控工作有许多做不完的事,我们每天工作到深夜还感时间不够。其实做好感控工作是一份责任,需要我们有执着的精神。
总觉得做感控弄虚造假会没了方向,认真统计数据、认真落实标准、认真纠正“恶习”,同事们厌烦的眼神“不要太认真”,可自己过不去。上面的政策,基层落实特别难,院感人有一样的委屈、一样的苦恼。
我非常赞同鬼才老师你的意见,可常常我感觉累得快趴下了,别人无所事事,科室制度有点虚设,反复同科长沟通见不到起色
阡陌 发表于 2012-6-15 09:08
我非常赞同鬼才老师你的意见,可常常我感觉累得快趴下了,别人无所事事,科室制度有点虚设,反复同科长沟通 ...
其实要做好感控工作,不能仅用口去说话,要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去说话,这样才有说服力。做感控工作不能搞教条主义,而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现在发现一种很不好的倾向,许多人说得多,做得少。
xmxxcx 发表于 2012-6-15 08:21
非常赞同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脚踏实地,责任胜于能力!顶一下!!!!
“责任胜于能力!”说得太好了!
心灵的翅膀 发表于 2012-6-15 09:53
“责任胜于能力!”说得太好了!
愚公移山,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院感人做的就是别人眼里的傻事,自从换岗后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是傻了,放弃大好钱途,怎么会去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看见各位同行积极的回复,我很欣慰,世上有这么多的傻子愿意改变这个世界,路途遥远,一起努力吧!
老师说的非常好,道出了感控人的心声,我也时常提醒自己,在路最难走的时候,也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总会好起来的。
xmxxcx 发表于 2012-6-15 08:21
非常赞同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脚踏实地,责任胜于能力!顶一下!!!!
“责任胜于能力!”确实如此!不管做任何工作,你能力再强!但没有责任心!等于零!!何况我们做院感工作,是要实实在在的做!而不是弄虚作假!这就是我们肩上的责任!能力欠缺,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提升能力!就象我们现在,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就上我们的“娘家”来充电!可以请教这么多的老师!还怕不能提升?所以“责任”这二个字太重要了!以前不知道有这么个家园!自从成了这个家里的一员后,几乎每天都想上来学习!当受到了“委曲”就到娘家来诉诉苦,心情就舒畅多了!这个“家”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在此感谢所有老师的付出!{:5_619:}
做一个感控人,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还要做一个踏实的人,必须做一个慎独的人,说得多好,但做起来是多么难,遇到检查时,又有多少真实的,领导不重视时,又如何能做踏实和慎独,对于我这刚接手院感,且知识缺乏的人来说,更是难啊!路途遥远,一起努力吧!
本帖最后由 四叶草 于 2012-6-16 16:14 编辑
看到秋水斑斑和宋博士及各位老师的帖子,谈谈个人观点:
1、如果说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是经济基础,那么感控文化建设就像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秋水斑斑对我国感控文化先知先觉并有意推广,实属难得。可敬可佩!可能现在我国院感的发展,就国家的层面(顶层设计)和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院感发展现状,一时间恐难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3、当然,我们也不能坐等顶层设计,任何致力于感控的院感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为中国的感控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这其中就有感控先驱胡必杰教授,李六亿教授、吴安华教授、任南教授等。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4、随着我国院感的发展步入黄金时代,相信我们感控的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及文化建设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欣赏了以上各位老师关于感控文化的精辟阐述,觉得感控文化就是一种慎独精神,其最高境界就是人人自觉执行。
本帖最后由 龙文鞭影 于 2012-6-16 17:05 编辑
美国的某些感控措施并不是强制标准,西方医学思想发展来源于(或融入于)宗教传承,其根本思维如我们今天之奉献。追求理想。当今国内医院在谋求效益,很大程度上的医生是为养家糊口,活的有“尊严”而已,所以虽强而不行!其人虽预而勉行之!(勉,非勉强,尽力而已)
对于感控文化,我们应该是以人为本,强调医务人员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院感工作中的作用,这就要我们和临床相互理解、尊重,最终以保障病人的安全为目的,要有悲悯之心,关爱病人。注重的院感工作的实质,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好多时候院感工作就是为了检查而做一些无用的监测数据,充其量真是在做一些数据垃圾!如散发的医院感病例,有的时候只是统计了数子,而并没有从深层次考虑为什么会发生感染,也不去和主管生交流讨论,不能正真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我们应该改变这些观念,发现问题和主管医生探讨,踏踏实实的做些实事,惠及病人。
很赞同秋水老师的“感控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仅是技术,更有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横向的东东。”
期待能有具体的“医生为什么不洗手”信息。
四叶草 发表于 2012-6-16 16:10
看到秋水斑斑和宋博士及各位老师的帖子,谈谈个人观点:
1、如果说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是经济基础,那么感控 ...
对感控文化的先知先觉实不敢当,仅是一些浅显的思考而已。
很赞同第3点“我们也不能坐等顶层设计,任何致力于感控的院感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为中国的感控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感控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感控文化也必须同步发展,所以坐等顶层设计的“成熟”时机是不可取的,而是需要每个感控人都积极在感控文化方面倾注一些思考及精力,在多个层面上推动感控文化的建设及发展。
发展感控文化关键在于人们的“悟”性。感控工作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但因其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正确的理念无法坚持下去,往往发生许多亡羊补牢的教训,但教训过后,又是原地踏步,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感控人员的“悟”性很重要,大家的觉悟还有待于提高。做正确的事,不要被其他因素所左右,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期待感控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若谷 发表于 2012-6-17 22:04
很赞同秋水老师的“感控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仅是技术,更有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横向的东东 ...
“医生为什么不洗手”在办公室电脑上,明天找时间发上来。
本帖最后由 月朦胧 于 2012-6-20 06:51 编辑
有了版主的先知先觉,有了大家的探讨和反思,有了我们和国外差距的寻找,有了我们追逐感控文化的热情,有了我们这些论坛感控布衣的积极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感控理念、感控文化都会稳步提升!宛若秋水老师,鬼才老师,相信你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实际实施,只要我们春风化雨,坚持在做,我们就一定会有收获!
婉若秋水 发表于 2012-6-19 22:52
“医生为什么不洗手”在办公室电脑上,明天找时间发上来。
Why Healthcare Workers Don’t Wash Their Hands: A Behavioral Explanation
Michael Whitby, MD; Mary‐Louise McLaws, PhD; Michael W. Ross, PhD
From the Centre for Healthcare Related Infection 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Princess Alexandra Hospital, Brisbane (M.W.), an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Communit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M.‐L.M.), Australia;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en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M.W.R.).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Michael Whitby, MD, Centre for Healthcare Related Infection 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Princess Alexandra Hospital, Ipswich Road, Brisbane QLD 4102, Australia (whitbym@health.qld.gov.au).  Objective.To elucidate 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handwashing among nurses.
 Design.Statistical modeling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relevant components to handwashing behavior by nurses that were derived from focus‐group discussions and literature review.
 Setting.The community and 3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Participants.Children aged 9‐10 years, mothers, and nurses.
 Results.Responses from 754 nurses were analyzed using backward linear regression for handwashing intention. We reasoned that handwashing results in 2 distinct behavioral practices—inherent handwashing and elective handwashing—with our model explaining 64% and 76%, respectively, of the variance in behavioral intention. Translation of community handwashing behavior to healthcare settings is the predominant driver of all handwashing, both inherent (weighted ) and elective (weighted ). Intended elective in‐hospital handwashing behavior is further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nurses’ beliefs in the benefits of the activity (weighted ), peer pressure of senior physicians (weighted ) and administrators (weighted ), and role modeling (weighted ) but only to a minimal extent by reduction in effort (weighted ). Inherent community behavior (weighted ), attitudes (weighted ), and peer behavior (weighted ) were strongly predictive of inherent handwashing intent.
Conclusions.A small increase in handwashing adherence may be seen after implementing the use of alcoholic hand rubs, to decrease the effort required to wash hands. However, the facilitation of compliance is not simply related to effort but is highly dependent on altering behavioral perceptions. Thus, introduction of hand rub alone without an associated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program is unlikely to induce a sustained increase i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lthough healthcare worker (HCW) compliance with handwashing guidelines is a cornerstone of ide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 the rate of such compliance has proved to be abysmal.
1 A variety of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the intent of improving knowledge of and compliance with handwashing guidelines and then reinforcing these practices
2‐6; however, until recently, none have engendered evidence of sustained improvement during a protracted period.
7,
8In 2000, two groups published findings that provided hope to those concerned about improving handwashing practice. Pittet et al.
7 demonstrated that handwashing compliance among nurses at the University of Geneva hospitals increased to a maximum of 66% during a 48‐month period. This improve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concomitant decreases in healthcare‐acquired infection rates and cross‐transmission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The Geneva program was multilevel and multifactorial, with a number of interventions likely to affect HCW behavior. However, the particular focus of this program was the provision of an alcohol‐based hand rub designed to reduce the time taken and the inconvenience associated with handwashing. Subsequently, Larson et al.
8 describ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andwashing compliance that was sustained for a 14‐month period in a Washington, DC, teaching hospital. Their program attempted to induc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change toward optimal hand hygiene, with senior administrative and clinical staff overtly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the handwashing program.
After publication of the Geneva study,
7 commercially produced alcohol‐based hand rubs became widely marketed and introduced into hospitals,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a sustained increase in compliance with handwashing guidelines would follow. The usefulness of such products has been reinforced on the basis of recommendations in internationally well‐respected guidelines.
9 Some reports of short‐term improvements in compliance that occurr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alcohol‐based hand rubs, often recorded from overt observation, have been published.
10‐13Although the benefits of the interventions reported by Pittet et al.
7 and Larson et al.
8 are undoubted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s has been justified,
14 we must now identify why these interventions were successful. Handwashing as a practice is a globally recognized phenomenon; however, the inability to motivate HCW compliance with handwashing guidelines suggests that handwashing behavior is complex. Human behavior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influences from ou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lthough these influence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components”) are usually interdependent, some have more force than others.
Many theor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define the nature and relationship of multiple factors that affect a range of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Use of these theoretical behavior models has widely occurred in a number of areas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sometimes with considerable success.
15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16 is appropriately used when examining behaviors considered to be determined by a person’s intention. With regard to handwashing, the model is predicated on a person's acceptance that the immediate cause of handwashing is their antecedent intention to wash their hands. The intention to perform a given behavior is predicted directly, although to differing degrees, by 3 intermediate variables: attitude (a feeling that the behavior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ttributes or outcomes that may or may not be beneficial to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norms (a person’s perception of pressure from peers and other social group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 person’s perception of the ease or difficulty in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These intermediate variables are predict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person's beliefs about the outcomes of the behavior, normative beliefs (which are based on a person's evaluation of the expectations of peers and other social groups), and control beliefs (which are based on a person's perception of their ability to overcome obstacles or to enhance resources that facilitate or obstruct their undertaking of the behavior). For each behavior, qualitative assessments, which usually take the form of focus‐group discussions, are initially used to best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each influencing component. This often means that predictive components described by other behavioral models can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final paradigm to best explain the behavior of interest. Our investigations focus on elucidating and determining the origin of the behavioral determinants of handwashing in nurses in the healthcare setting.
谢谢秋水老师!已经当下来了!
若谷 发表于 2012-6-20 15:11
谢谢秋水老师!已经当下来了!
刚刚找到完整的文章,“医生护士为什么不洗手?”现发上来,期待读后分享。
本帖最后由 婉若秋水 于 2012-7-4 17:15 编辑
https://bbs.sific.com.cn/thread-81928-1-1.html
这是否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感控文化的建设方向呢?呼吁感控文化的顶层设计中制定医院感染伦理守则,填补医院感染核心制度及感控核心文化的空白?目前,医改大洗牌的时机是否是感控理念创新塑造的契机呢?
婉若秋水 发表于 2012-7-4 17:13
https://bbs.sific.com.cn/thread-81928-1-1.html
这是否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感控文化的建设方向呢?呼 ...
在当前的情况下,ICU病房几乎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灾区,重症患者中,尿路感染的情况几乎是100的发生。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临床一线工作任务重,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临床医生一谈到标准预防的问题,就强调客观原因。面对这一情况,感控专职人员必须主动出击,下临床一线进行直接的干预措施。感控人员坐在办公室专门收集各种监测数据的管理办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感控文化建设不是坐在办公室说教,而是深入临床一线去贯彻和执行,是实际工作中践行感控文化。多年来,感控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随着医改的大洗牌,感控工作要走向前台,切实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感控工作不能再是形式化,也不再将是“虚火”,而是保障病人生命这安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应再去强调什么困难,而应主动出击!
超版推荐已经一个多月了,是优秀贴还是精华帖?哪位管理员来看看呢?
楼上老师说的都很好,院感工作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良心活。在实际工作中,谁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就是做不到。如果每一位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做到换位思考,把服务对象当做子女、父母,那各种措施都能落到实处。
楼上的老师说得很好!感控文化是感控行业的精髓,任何一个企业、行业乃至民族、国家都应该是文化至上的,现在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行业、国家的文化。就如肯德基、麦当劳进驻中国,深层次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是一种文化入侵。我们的感控文化也需要慢慢深入人心,只有当感控文化成为我们所有医务人员内心固有的东西,才能转化为医务人员自然而然的良好习惯用到工作中。
非常赞同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脚踏实地,责任胜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