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红123
发表于 2012-3-30 12:39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值得学习!
请教老师:无菌物品监测如何做?
我们有时候监测肉眼看见已经是很脏了,但物表细菌无。为 ...
这与检验科的水平有关,我们也曾经发生类似事情,很无奈。
西北耗子王
发表于 2012-3-30 12:39
月亮蒙胧 发表于 2012-3-30 1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问下老师你的随机采样结果怎样?会是菌落数超标呢?做细菌鉴定?在医院环境中培养出的是致病菌?条件致 ...
至于菌落鉴定,除非是科室发生聚集性感染的苗头的时候我们才进行,一般日常采样不做致病菌分离(个别看着特殊的菌落染色,甚至鉴定)。至于你说的成本,因为我们医院在成本核算时将我们科归类于不计成本科室,所以我不会过多的去考虑;如果你觉得这部分检测费用成本太高,应该用于手卫生和消毒隔离方面的监督落实,我觉得不大现实,如果领导你开发得好,愿意改善手卫生设施,他自然不会去在意你是否花了很多钱,还有一点,做这种监测其实质就是监督一线人员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没必要分开来去谈成本问题。
不知我的观点是否正确,也欢迎大家拍砖(不过下手稍微轻一点哦)
西北耗子王
发表于 2012-3-30 12:43
月亮蒙胧 发表于 2012-3-30 1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问下老师你的随机采样结果怎样?会是菌落数超标呢?做细菌鉴定?在医院环境中培养出的是致病菌?条件致 ...
看到上面这张片子,还有人愿意去用固体肥皂洗手吗?这也是在改善手卫生。嘿嘿,你觉得呢?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2:48
吕永红123 发表于 2012-3-30 1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与检验科的水平有关,我们也曾经发生类似事情,很无奈。
的确无奈。不知如何说服别人了。哈哈。{:1_10:}
西北耗子王
发表于 2012-3-30 12:49
本帖最后由 西北耗子王 于 2012-3-30 12:54 编辑
再展示几张我们自己的片子(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论坛就是我们的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也不算家丑外扬,希望大家不要见怪哦):
西北耗子王
发表于 2012-3-30 12:51
相信看了上面这几张片子,因为采样的时候具体情况被采者清楚,等拿到结果,在他们科室晨交班的时候花上15-20分钟给全科人员展示并同时讲解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应该也是在促进消毒隔离工作。所以个人认为这样的成本花的值!
老乡
发表于 2012-3-30 12:51
wshh1975 版主说的太好了。
基层医院的人对环境卫生学监测不屑一顾,报出结果也是五花八门。
卫生监督检查的时,所谓的专家也拿不出标准,张三来这样说,李四来那样说,王二麻子跑来又是一种说法。
让人对院感工作感觉就是在走走形式,应付检查。
水至清则无鱼
发表于 2012-3-30 13:13
上周,在北京召开的院感会议,有位教授,把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数据比作垃圾数据,我没有能够参加该会议,觉得很遗憾。为什么要把国内做了这么多年的环境卫生学监测比作垃圾数据呢?为什么要一棒子打死呢?为什么要否定其存在的意义呢?我对此感到震惊,难以置信。
我也相信有些医院监测的某些数据是垃圾数据,但是,就我国目前的院感水平来讲,环境卫生学监测仍是院感主要的监测手段,仍然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某医院监测呼吸机,发现细菌数超标,存在铜绿,又和科室联系,临床科室认同,其科内有患者使用呼吸机后发生感染的现象,送检培养出来的结果也是铜绿,与该院感科监测结果一致。
所以我说,环境卫生学监测仍要做,但是要规范,要从采样、送检、监测、报告等各方面规范,使环境卫生学监测规范化、有效化、可利用化和实用性。
茶韵幽香版主说的很好,环境卫生学监测主要看怎么采样和接种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你所采取的检测方式和目的。
另外,本论坛,过多的帖子都是讨论环境卫生学监测,过多的会员发帖子问这怎么监测,那怎么监测,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这不会那不会的。可见环境卫生学监测还是我国一个很薄弱的环节。很多细节,还要进一步强化、规范。
最后,说下,环境卫生学监测,重点是放在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而不是泛泛的监测,如果全面都监测到的话,那么就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适当的时候,把这些监测下放到科室。
茶韵幽香
发表于 2012-3-30 13:15
本帖最后由 茶韵幽香 于 2012-3-30 13:22 编辑
西北耗子王 发表于 2012-3-30 12:49 http://bbs.sific.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再展示几张我们自己的片子(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论坛就是我们的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也不算家丑外扬,希望大 ...这里也有我们一些采样的图片:有些使用MDRO鉴定显色培养基做的,当时平皿缺货,所有有几个平皿被分成两半划线接种的,筛选出了不少多重耐药菌,包括ESBL阳性大肠埃希菌、ESBL阳性肺炎克雷伯氏菌、MDRO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DRO阴沟肠杆菌、MRSA、MDRO溶血性葡萄球菌;有部分采样是对消毒后的奶瓶、奶嘴及奶嘴夹子做的,有部分采样就是消毒后的毛巾。问题还是多呀!
无云
发表于 2012-3-30 13:20
茶韵幽香 发表于 2012-3-28 10: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因此我才觉得监测的目的与监测的方法值得考究!特别是对于MDRO环境定植的监测,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还有 ...
茶韵幽香版主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是工作经验的积累,用监测数据和事实说话,改变了工作方式、更可贵的是改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理念
茶韵幽香
发表于 2012-3-30 13:45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老师指教!
有次接受检查时说,无菌物品监测要在特殊的环境下,如洁净手术室的环境,一般条件下的监 ...
无菌试验的要求相当严格,确实需要百级实验室,具体方法请看下面的资料:
http://bbs.sific.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881
对于您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否是采样接种上没有振荡均匀所导致的?您也可以采取现场划线接种的方式试试(即棉签采样后直接接种在平皿上),结果就会不一样哦!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3:49
茶韵幽香 发表于 2012-3-30 1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菌试验的要求相当严格,确实需要百级实验室,具体方法请看下面的资料:
http://www.icchina.org.cn ...
感谢老师指教!我下次注意。有问题再请教!
好论坛!好老师!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3:54
水至清则无鱼 发表于 2012-3-30 13: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周,在北京召开的院感会议,有位教授,把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数据比作垃圾数据,我没有能够参加该会议, ...
对,我们就是要学习规范,才能不是无功劳作。感谢老师!
水至清则无鱼
发表于 2012-3-30 14:28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3: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我们就是要学习规范,才能不是无功劳作。感谢老师!
应该去学如何规范地做环境卫生学监测。有时间,自己写点资料,来指导如何规范地做。
袅袅炊烟
发表于 2012-3-30 14:31
感谢老师们的热烈讨论,受益匪浅!特别是西北耗子王老师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4:35
水至清则无鱼 发表于 2012-3-30 14: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应该去学如何规范地做环境卫生学监测。有时间,自己写点资料,来指导如何规范地做。
来写?似乎很遥远。但,感谢老师鼓励!
水至清则无鱼
发表于 2012-3-30 14:55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4: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来写?似乎很遥远。但,感谢老师鼓励!
我说我来写,呵呵,当然你也来写写。
石桥wshh1975
发表于 2012-3-30 15:29
ㄗ煜云ち 发表于 2012-3-27 16: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最基础的工作不一定非要有偱证的依据,关键是通过基础的监测来督促临床医护人员加强院感意识,养成习惯规范 ...
我上学的时候学过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关于质量的控制有两条措施,叫做GMP(良好生产工艺)与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分析),二者均重视过程的控制。
而感控目前所作的环境卫生学监测中的消毒后的采样监测,我认为不能算作过程控制,只能算是结果控制,明显属于低水平质量控制。
月光依旧
发表于 2012-3-30 16:09
水至清则无鱼 发表于 2012-3-30 14: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说我来写,呵呵,当然你也来写写。
期待老师的规范!先祝贺!
xuezhongyue8
发表于 2012-4-1 11:32
这些问题,我也很困惑,借机请教各位老师:如果某一区域近期前后检出2例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我在这一区域的物表如呼吸机管道、消毒液或电脑键盘等等采集样本,希望知道该环境中有无该菌株定值。可是微生物实验室只做出菌落数量,如满视野或cfu/ml或g或100cm2 和无致病菌的报告;我们没有条件做分子学方面的同种同源鉴定,但是,是否通过耐药菌普的相同性也可以鉴定呢?很困惑,如果不能做与病例相关菌株的鉴定,怎么能知道是否在环境中定植?如何判定感染来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