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4308|回复: 22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关文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4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font=Times New Roman]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关文献: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pdf (88.9k)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pdf (176.5k)
新生儿病房285例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pdf (58.85k)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pdf (174.73k)
新生儿病区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pdf (178.97k)
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的防治及护理.pdf (77.83k)
新生儿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情况的分析.pdf (118.83k)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防治及护理.pdf (26.82k)
新生儿医院感染222例临床分析.pdf (92.14k)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37例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pdf (133.0k)
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pdf (70.27k)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分析和预防措施.pdf (190.79k)


新生儿院感.rar

1.21 MB, 下载次数: 473, 下载积分: 金币 -2 枚

评分

参与人数 2 +20 收起 理由
haozi_523 + 10 辛苦了
婉若秋水 + 10 既丰富又及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Times New Roman]DXY网友关于西安交大一附院事件的留言,原贴加密,因此本帖也设置积分限制.
lys001:
现在大家似乎都在为西安交大附一院新生儿科的同事喊怨,也的确够怨的,但是别忘了,这个题目的目的是如何减少新生儿交叉感染。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提供一些自己的专业知识,望各位新生儿科的战友纠正,因为我很久不搞新生儿科了,但由于科里还有很大一块,所以每天都很担心。

先说说96年之前的事情。在90-93年之间,国内发生了大约10余起严重的新生儿室重大交叉感染事件。查出来的细菌和病毒有金葡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和肠道病毒等。影响最大的是93年10月发生在沈阳妇婴保健院的那起,死亡22个新生儿,但处理最重的不是沈阳的,而是南方另外一家妇幼保健院的交叉感染,院长被判三年徒刑,副市长撤职,但这起事件至今没有公开报道,所以我也不好说是在哪里,问问老一点的老师吧。
拜推广母婴同室的福,国内产科的新生儿室后来逐步取消之后,新生儿重大交叉感染事件就基本上绝迹了。为什么?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消除了医务人员传播的可能。想想看,如果一个医务人员身上也带了某种细菌和病毒,却在没有任何免疫力的新生儿室穿来穿去,这是一起多么可怕的事情?
也许正是由于这么多年都没有新生儿交叉感染了,所以这次发生在西安的事情,才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里我要纠正一个概念,就是院内感染与交叉感染的关系。院内感染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产生症状的感染(潜伏期)。但是,由于新生儿的感染都是在院内获得的,所以所有的新生儿感染都属于院内感染。但是交叉感染是指病人与病人之间,或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发生的感染。由于新生儿感染的病因多数都是从母体内带来的(如产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所以新生儿的院内感染与成人的院内感染,对于预防院内感染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后者完全是医院的责任,而前者不一定是医院的责任。现在嫖娼的人这么多,大家都怪医疗技术不高有什么用?比如新生儿梅毒、新生儿淋病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吗?理解了这点就好。展开的话题我就不说了。
厘清了这个概念,我们回国头来看西交的这起感染。的确,这次事件处理的很匆忙,凸显有关方面在毒奶事件后章法全乱的窘态,这只能说是西交的不幸了。但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前面的已经说了很多,第一,应该及时上报,第二,应该从制度上找原因,从技术上找原因,从管理上找原因。当然,也得找找自己的原因。
管理上的责任无论如何是推不掉的,至少跟西交(大学)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下面的人受苦受难。现在大学合并之后,医学院的日子都不好过,都巴不得把医学院变成自家的医院,所以平时没有做足功课的,这次正好补课,还等什么时候?所以我觉得从处理的速度与力度看,这方面的原因可能占了一大块。
技术上的原因是自己的。如果真的是50张床,为什么收94个病人?不发生感染才怪。所以科主任被处理并不冤枉,被冤枉的是下面的医生和护士。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
第三,制度上我们该把新生儿与成人看成同一个群体吗?上面已经说了,所有的新生儿感染都属于“院内感染”,但与院内获得的交叉性感染和院内获得的其它感染,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在“上报”这个问题上,是否要同样对待?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不一样,所以每家新生儿室的死亡率是不一样的,这个不好比较。可以说,与当地的产科质量有关,与兄弟医院和兄弟科室没有可比性。除非官方公布西交附一这8例患儿的孕周、体重等因素。否则,根本无法判断医务人员在这起事件中是否有责任。
诚望有兴趣的朋友纠正!
我这里主要谈新生儿交叉感染问题。我不觉得新生儿院内感染医生有很大的责任(尤其是病原菌很分散的院内感染),原因就如我前面讲过。但防止交叉感染,责任绝对在医院和医务人员。请再次注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防止新生儿交叉感染比成人要难。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儿抵抗力低下,甚至可以说没有抵抗力,早产儿尤其如此。所以从感染的三要素出发,“易感人群”这个词,对新生儿而言,所有的新生儿都是易感人群。但足月儿的抵抗力比早产儿要好得多。比如,如果有某位护士在新生儿室打个喷嚏,早产儿可能会受到感染,但足月儿不一定会感染。这就是他们二者在免疫能力上的根本差别。这次西交事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由于早产儿容易发生感染,几乎所有的重大新生儿交叉感染事件,都是先从早产儿、低体重儿开始的。如果西交这次事件真的是一起交叉感染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他们把问题消灭在了比较早的阶段。如果再拖1-2天的话,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防止交叉感染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控制传播途径。由于感染新生儿的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和医务人员的手,所以新生儿室的空气净化系统就有别于一般的病房。这也是为什么要对新生儿室安装层流的原因之一吧。第二个就是要接触新生儿的人员(包括家属)洗手了。由于新生儿的饮食来源相对简单、单一,所以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的交叉感染,目前我还没有听说过。但要强调一点的是,消化道病毒在新生儿室传播时,并非以消化道为主,而是以空气传播为主的。第三个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新生儿使用的器物:如爽生粉、肥皂、水龙头、尿布(现在一次性尿布进入国内后,经尿布传播的交叉感染已经不再听说)、奶嘴等。前面的几种东西,国内都有过报导。查查文献就可以了吧。国外早有报道,新生儿恒温箱、面罩也是交叉感染的原因之一。另外,对早产儿进行抽血化验,一般的婴儿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早产儿就发生过真菌感染!而且真菌感染几乎全部发生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从来没有发生在附属于产科的新生儿室!
母婴同室为什么会降低交叉感染?这个文献上已经讨论多了。母婴同室的好处至少将孕妇与产妇分开了,另外,新生儿也不再集中于一个大房间里。剩下的唯一一个集中机会就是洗澡。现在好点的医院都不再设立集中的洗澡室,而是两位产妇或4位产妇合用一间洗澡室。好了,传播途径就谈这么多。
最后谈新生儿感染的病原体来源。谁?医务人员、患者母亲和家属等。医务人员的鼻子、手都是最大的来源。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新生儿室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咽拭子培养和手、指甲培养,我想应该不算是过分的要求。就像定期检查外科医生的手一样,这应该是院内感染科的日常工作。 至少每4个月检查一次,应该是必要的。
孕产妇是最容易带给新生儿病原体的群体,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某些特殊的病原体携带者。国内发生的几起事件,几乎都是这样引起来的。某医院肺炎克雷伯杆菌交叉感染,来自于一位慢性气管炎、支扩患者,她先将病菌传给了邻床的患儿,后来又传给了新生儿室的医生,最后导致爆发,当然也传给了她自己的孩子;有一起金葡菌感染,起源于医务人员;沈阳事件的来源起源于一位孕妇患者。
探视人群中,最容易引起新生儿交叉感染的是儿童!所以,我们严格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一律不得进入产后区,无论有病无病。知道谁是携带者呢?为什么要单独禁止儿童进入产后区?因为儿童中的隐性感染者,是威胁新生儿的最大隐患。成人携带新生儿的易感细菌和病毒,相对要少一些。
对于母亲携带病菌的筛查,任务集中在产科,应该算产前检查的内容。问题是,没有切肤之痛的科室和医院,根本不会把这放在眼里。对于有上感、咳嗽、发热的患者,给了病人一间单独的房间吗?我想,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这起事件之后,我真希望管理者看看我的帖子。对于在新生儿室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如果患病了(包括普通感冒),有规定不得上班吗?没有发生过这类事情的医院,我估计也没有这类规定。
我们产科有个很严格的规定(至少在我医院是如此):凡是不在产房出生的新生儿,一律不得进入产后区,也就是说,只能委屈一下,叫患者把孩子抱回家或者寄放到儿科。看起来很不人道,但实在是出于无奈:防止新生儿交叉感染!
顺便说一句,前面有帖子说牵头组织讨论的专家是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华山医院是国内有名的“断子绝孙'医院,既无妇产科,又无儿科,由他们牵头处理这起事件,合适吗?难道国内搞新生儿的专家,全部要回避吗?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说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聊。谢谢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Times New Roman]DXY的有关讨论贴,还是值得一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Times New Roman]jingho:
1.加强预防院感的制度建设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特别是整体素质的培训.不应只停留在院感知识方面的培训.(现在一些培训只是走过场,让医护人员抄抄书,开卷考试.考完了事).
3.培训应从领导开始.领导是外行,对院感是不会重视的.(领导只注重外在建设,忽视内在建设)
4.改善科室条件,特别是在收住病人数已超过NICU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就应把病人向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转移(控制收治人数)
5.减少早产儿出生.
chenyinghui1975:
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是造成新生儿爆发感染致死的主要原因;
1,新生儿患儿病房收的患儿太多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2,部分新生儿护士不负责任造成。
3,病房主任和护士长不负责任,没把握住全局工作。没有行使自己的权利。他们有责任。应该做到防微杜渐。因此我支持医院首先将他们免职。
hard_worker: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这么多新生儿相继短时间内死亡,与治疗和护理应该有一定的关系,但应该调查清楚,因为,如果西安附属医院的新生儿科是三级转诊医院的话,则可能短时间内收治许多危重患儿,相继死亡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应该强调的是,新生儿科的医生和护士应该特别强调无菌观念,无论是体检还是护理,尽可能做到无菌操作。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此较重视,每检查一个患儿都洗手,而且要用酒精棉球搽听诊器,而且这已经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每个医生都无意识在做。同样护士的护理也非常注意
三、新生儿科出现交叉感染,和医生护士均有关系。每天我们交班,护士长都会时不时强调这些,而且会不时检查。这样长了,都根植到每个医护人员的潜意识中,都会注意的,所以发生的事故就少。所以,这件事处理护士长一点没有错,如果有院内交叉感染,应该严格处理护士长。
四、我想作为一个三级医院,工作这么长时间,治疗方案上应该没有问题,需要关注的是院内交叉感染,而一旦形成往往是耐药菌产生,所以,请华山医院来调查没有错。因为那里感染科实力强,对抗生素的应用较熟悉。我曾经在呼吸科听过感染科的人来会诊,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地道,不仅仅是抗菌谱,连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都分析的头头是道,非外行所能理解,这是层次的差异。
五、关于这件事,我们应该吸取一定的教训,院内感染来不得半点疏忽。我在临床也偶尔遇到一些院内感染的病例,要及时的联系感染科,切不可大意,以为是培养污染,错过治疗的好时机。另外,要及时和上级领导部门回报,隐瞒是不可取的。
希望经过这次事情,对我们大家都有帮助。坚决树立无菌观念,杜绝和减少院内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4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儿科出现交叉感染,和医生护士均有关系。每天我们交班,护士长都会时不时强调这些,而且会不时检查。这样长了,都根植到每个医护人员的潜意识中,都会注意的,所以发生的事故就少。所以,这件事处理护士长一点没有错,如果有院内交叉感染,应该严格处理护士长。
护士长的职责不轻呵!?理应承担责任!!!
新生儿死于院内感染暴发,是否医生的责任重大呢?手卫生的依从性差的是谁?
如果是奶粉里的X菌,是谁让喂养的呢?
:h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wshh1975 的帖子

谢!十分感激您的无私奉献,非常详细及时的好资料,您辛苦了!:handshake :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4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zhangfh 的帖子

次西安事件与奶粉真的无关!
深层次原因,因为时间太长,无法找到真正的病原菌,根据症状进行推断怀疑是某种病毒!但是在报告中,推断的是不能作为正式结论报告的!因此,也就无正式报告啦!
参与调查的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真正的院感专家(大家),请大家体谅这样的结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最近一段时间,新生儿室医院感染预防又会成为焦点,但愿能借此真正把新生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抓上去,也非常盼望领导对医院感染的重视不要停留在口头上,不要向一阵风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shh1975 的帖子

谢!十分感激您的无私奉献.: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析的很是透彻 下载了  在我们会议上说说  让他们都听听:lol 没有产权纠纷吧;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老师的无私奉献!:victory: :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wshh1975 的帖子

谢谢版主!分析得透彻.真心希望通过此次事件能引起医院领导及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一个层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wshh1975

版主所言既是,使我大开眼界,所获甚多,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发生在国内的三起新生儿柯萨奇病毒医院感染暴发的文献

上个世纪发生在国内的三起新生儿柯萨奇病毒医院感染暴发的文献,供各位参考。

新生儿柯萨奇病毒.rar

1 MB, 下载次数: 196, 下载积分: 金币 -2 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谢谢提供!:victory: :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shh1975 的帖子

谢谢,这两天我在找这些资料。
印象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登过一个诊断标准,应该在95年~98年,请帮忙查查看。谢谢!

能否查查这一篇?

2005年 21卷 6期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起止页码:332-333
围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特点
李娟[1] 魏秀清[2] 魏克伦[1]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新生儿科,沈阳110004 [2]牡丹江市妇产儿童医院儿科157000

[ 本帖最后由 gjs661 于 2008-10-8 20:5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下载了,怎么打不开啊,以前的课件也是,经常打不开,请指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3 年3 月27 日~ 4 月8 日, 我院妇产
科婴儿室发生一次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暴
发流行。14 例发病, 10 例死亡, 病死率
7114%。由于发病初期极难识别, 类似情况国
内较少报道, 故现总结分析如下, 以期有利于
今后的防治工作。

如果发生在现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谢谢提供!:handshake :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这篇?

原帖由 gjs661 于 2008-10-8 19:57 发表
谢谢,这两天我在找这些资料。
印象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登过一个诊断标准,应该在95年~98年,请帮忙查查看。谢谢!

能否查查这一篇?

2005年 21卷 6期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CHINESE JOURN ...



https://bbs.sific.com.cn/viewthre ... e%3D1&frombbs=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