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1770|回复: 17

各医院的菌种可以相互交换进行科研吗?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8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大漠驼铃声 于 2012-10-18 18:23 编辑

由于科研需要,会在一段时间内收集某一或者几个地区的某些临床培养出的菌株,一直也很迷惑,这样的菌株可以随意提供并应用于一般医院和实验室课题研究吗?非典好象起源于一敬业学生的个体研究传播哦.怎么操作才能既不会造成可能的危险,又能真正支持普通级别的科研?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8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举的例子是生物安全实例,这跟科研本身无关。说明基本的培训,生物安全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到位。
菌种交换很常见,比如市级给省级,省级跟国家级之间的交流。医院和CDC等等。这些本身没有问题。前提在于转运过程要切实遵循菌种转运制度,生物安全守则等法律法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还没有制定进行科研项目,我想应该可以分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可以的,只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是可以这样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交换本身没啥问题,更有利于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水平提高,关键是不要像楼主说的那样,好心办坏事,这就需要从相应的流程保障上做文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蓝鱼超版的观点。
您考虑的主要是关于菌种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WHO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对“菌(毒)种的运输”有详细指导。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认真参考该部分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对微生物不太明白;第二没有科研能力和意识。不好参与谈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省细菌监控网医院是定期将菌株送到质控中心的,只要有组织或者采取行政手段,并有一定的相关手续符合规范,可以共同享用,但是一定注意转运途中的安全,确保菌株的有效性很重要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不违反原则安全的情况下,交流是没问题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可以啦,呵呵,不过要做好防护、防扩散、扩散后处理等。因为运送的常常就是最复杂,最耐药的菌。简单的大肠、肺克,估计也没有人运送,嘿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这个想法挺好的就是不知道操作起来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科研需要,某些临床培养的菌株可以相互提供,但是不得随意,应该有一整套的审批手续,最起码要经过医务处/科或者是科研处/科同意,并严格做好从包装、运送到拆包等环节的的管理,操作者应根据这些菌种的危险性做好相应的防护。我从网上搜索到一个相关资料,转载如下,希望对大家开展方面工作有所帮助:
                                         一个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
                 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试行)
《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研究制定》项目组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十日
目  次
前    言…………………………………………………………………………………………2
引    言…………………………………………………………………………………………3
1 范围……………………………………………………………………………………………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4
3 术语和定义……………………………………………………………………………………4
4 长途运输………………………………………………………………………………………5
5就地转送………………………………………………………………………………………6
6 运输安排………………………………………………………………………………………7
7 包装的开启方法………………………………………………………………………………7
参考文献…………………………………………………………………………………………8
前    言
本规范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敏、康孟佼、姜瑞波、顾金刚、黄兵、刘光远、周宇光、朴春根、叶强、张月琴、程池等。

引    言
微生物菌(毒)种的运输是资源共享与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生物安全要求又是资源共享与研究的前提。国内目前尚无病原微生物的运输相关方面的资料、规定,广大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纲性的资料做指导,本规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规范可应用在微生物菌(毒)种运输前的包装、运输过程及到达目的地的开启全过程。

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技术规程规定了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的包装、运输及开启的步骤和要求,本技术规程适用于该两个类别微生物菌(毒)种的包装、运输及开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4757.5        包装   运输包装件   跌落试验方法
GB/T 7350             防水包装
GB 1947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国务院令第424号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长途运输 long-distance transport
    需要车、船、飞机等方式进行的微生物的远距离运输。
3.2 
就地转送 local transport
指将微生物或含微生物的样品、容器从一个实验楼携带到另一个实验楼等的短距离移动,一般不需要交通工具。

3.3
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
    其定义及具体名单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主管部门发布的微生物名单。
4 长途运输
4.1 菌(毒)种以冻干在安瓿或保存在斜面上或其它合适形式提供
4.2 三层包装系统
4.2.1 第一层  
   该层用于容纳微生物;要防水,防泄露,外面包裹足够多的吸水材料,以便在发生泄露事故时能够快速吸收。
4.2.2 第二层  
该层要坚固、防水、防泄露,用于保护第一层,该层容器可以是铁罐、塑料罐、塑料袋、聚苯乙烯泡沫等。对该层包装的具体要求采用GB/T 15170标准。该层可以容纳数个装有微生物的第一层容器,二者之间要填充足够的吸水材料,这些材料可采用纤维填料、棉花、纸巾或商业化的吸水包裹。
4.2.3 外包装  
该层用于保护内包装,外包装可以是硬纸板箱、木箱、坚固的塑料箱等,应有标记和描述运输者、接受者和微生物的标签。
4.2.4 根据菌(毒)种种类及需要,为降低包装内的温度,在二、三层之间放置干冰或湿冰。
4.3 包装步骤
4.3.1 将样品放入第一层容器内,并封口;
4.3.2 将第一层容器放入第二层容器内;
4.3.3 在两层容器间填充吸水材料;
4.3.4 将以上两层放入外包装内;
4.3.5 将内容物详细清单(清单格式见附录B)放在第二层和外包装间;
4.3.6 将“感染性物品”标记(采用GB 190规定的标记)贴在外包装外,并在“感染性物品”标记上标明其生物危害程度。两面有“向上”和“易碎”的标记(采用GB 191规定的标记)。
4.3.7 外包装的标签上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4.3.7.1 接收者姓名、电话和地址
4.3.7.2 运输者姓名、电话和地址
4.3.8 保存的温度要求
为保持菌(毒)种活力,运输中应尽量使菌(毒)种处于适宜温度内。保持温度的方法有干冰降温法、湿冰降温法和液氮法。干冰或湿冰置于二层和三层包装间。
4.3.8.1 冻干菌(毒)种用干冰或湿冰即可满足温度要求,当采取湿冰时,要首先对第一层包装进行防水检验,步骤可采取GB/T 7350 的A类3级包装进行。运输时间应在72小时内。
4.3.8.2 未冻干菌(毒)种最好用液氮运输;也可以用干冰、湿冰,包装要求同上,运输时间要尽可能的缩短。
4.3.8.3 其它菌(毒)种按照保持其活性对温度的要求进行选择。
4.4包装好后要进行包装效果检验,采取GB/T 4757.5所规定的方法进行。
4.5 经检验合格的包装即可以运输,可以通过限时特快专递邮寄、航空、船舶或专人携带方式进行。
5就地转送
5.1 菌(毒)种以冻干在安瓿内或其它合适形式提供。
5.2 安瓿等菌种容器必须防水、防泄露。
5.3 用吸水性能良好的柔软包裹材料,包裹安瓿等菌种容器。
5.4 用各种填充材料将包装好的容器固定在防泄露的塑料或金属箱中,盖子要严密。
5.5 每个转送箱外都要有“感染性物品”标志,微生物数据表格和鉴定信息也应在箱外张贴。
5.6随箱应有消毒等应急材料。

6 运输安排
6.1 护送者资质要求
6.1.1 具备相应的微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安全知识;熟悉所携带微生物的特性
6.1.2 携带便捷的联络工具,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6.2  护送者要提前安排,确保做到:
6.2.1  准备必须的文件,包括微生物购买许可文件和微生物携带、运输许可文件等
6.2.2  运输路线最短,时间最快,避免货物周末或公共假日到达目的地
6.2.3  承运者具备相应的运输资质
7  包装的开启方法
包装开启必须在相应的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进行。
7.1 包装开启:
7.1.1穿防护服、带上手套等,先仔细检查外观,观察有无渗漏、破损等异常现象,如无异常则:
7.1.2 将外包装除去,仔细观察第二层包装,观察有无渗漏、破损等异常现象,如无异常则:
7.1.3 打开第二层包装,检查第一层包装,观察有无渗漏、破损等异常现象,如无异常则:
7.1.4 打开第一层包装,取出菌(毒)种。
7.1.5 如外包装和第二层包装同时有渗漏、破损等异常情况,并且安瓿等微生物容器已经破损,要立刻通知有关部门和菌(毒)种发放单位采取措施,并对包装、运输工具等微生物污染物进行消毒。
7.1.6     如外包装有渗漏等异常情况,但安瓿等微生物容器无破损;或安瓿等微生物容器已破损,但外包装无破损、渗漏情况,则无需追溯破损地点,可按照生物安全操作原则,对微生物污染物进行消毒。
7.2 污染的废弃物处理
7.2.1 将污染性废弃物划分为尖锐器具废弃物和一般性废弃物,根据种类不同,要将其放在不同的垃圾容器中,要求垃圾容器防渗漏,容纳尖锐器具的容器要能防穿刺。
7.2.2 根据微生物种类及废弃物种类,选择高压、干烤、焚烧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方法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参考文献
[1]WHO Biosafety Manual 2nd edition  2003
[2]CDC/NIH.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4th edition 1999
[3]包装、运输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相关链接:http://www.china-cicc.org/norm/San%E3%80%81SiLeiWeiShengWuJun%EF%BC%88Du%EF%BC%89ZhongBaoZhuang%E3%80%81YunShu-56.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0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2楼,顶起7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3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可以吧,只要在菌种运输过程中注意生物安全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3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生物安全是必须考虑的,其次方法的标准化亦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5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参与过此类工作,不好发表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担心区域间的防控污染是因为保存运送处理不当造成的,做科研是应该支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