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3019|回复: 21

紧急求助:多重耐药菌的来源?—8、9、17楼应助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7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细雨润竹 于 2012-9-22 21:19 编辑

各位老师早上好,现在我院外科择期手术病人中,有一例今天(9月17日)要行胆囊手术的患者,9月16晚上检验科报告尿检是ESBLS----大肠埃希菌,这个病人是9月13日入院。但是在9月13日,他们科也是报告一例坐骨结节囊肿术后病人的抽出液,检验出ESBLS----大肠埃希菌,各位老师·,除了加强消毒隔离、手卫生、单间隔离、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其余的我还有关怎么做?如何去调查耐药菌的来源?
      还有他们不是一个医生管理,也不在一个病房。拜谢老师了{:1_7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要手术,那手术室也要做好相应的处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已经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理解是:看送的什么培养?根据所送培养,对其所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产生的医疗废物双层黄色垃圾袋密闭后与其它医疗废物一起处理,做好宣教,做好相相应标识,家属护理时严格手卫生。其它的如您前面所说及您 后面的老师补充俺认为就可以了。至于耐药菌的来源,俺也没有做,所以没有发言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来源要做细菌同源性分析,这个不实际,还是老老实实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吧,另外择期手术最好等感染控制后再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愚见这两例ESBLS----大肠埃希菌无关联,不需要调查耐药菌的来源,只需要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在院感科来说,主要是针对感染途径知道临床而如何采取控制措施,如:根据传播途径传去隔离方式、严格医务人员标准预防和手卫生规范防止交叉感染、提示临场合理用药、持续监测、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第一例患者还需根据临床表现判定是否为尿路感染。如果,在留尿培养同时临床无异常,尿常规正常,个人认为还需考虑标本采集、送检、培养过程有无不规范,如果有可能要注意标本污染问题。如非感染且非标本污染可能,要考虑携带可能,也需要隔离。此外,第二例患者术后血液标本为大肠杆菌,是几份血培养,何时入院,入院后临床表现如何?需首先判断感染来源,如果为社区,则目前不存在暴发。只要做好这2个患者的消毒、隔离就好。当然,也必须密切关注后续情况。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 收起 理由
星火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术室也应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我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预防措施,对您是否有参考价值?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预防措施
一、患者安置
1、尽量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制时同种同源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设立接触传播的隔离标志——蓝色。
二、医务人员防护
1、进入隔离病房戴帽子、口罩,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病房物体表面时需戴手套,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取手套后洗手或手消毒。
2、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有明显接触时,需穿隔离衣,离开隔离病房时脱去隔离衣,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
3、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时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三、患者转运
1、尽量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及转运。
2、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房进行诊断、治疗,应事先通知相关科室采取隔离预防措施,接收科室的器械设备在患者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消毒。
四、环境及医疗设备消毒
1、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病房环境如床栏杆、床旁桌、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及地面,每天定期用500㎎/L的84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病房固定使用保洁用具,使用后的抹布、托把必须消毒处理。
2、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用的仪器在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清洁和消毒。
3、患者出院后病房要进行终末消毒。
五、医疗废物处理
1、隔离病房内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在病房内用双层医疗废物袋密闭包装、利器放入利器盒。
2、患者用过的被服密闭包装,注明标记,由洗衣房回收后交洗涤公司处理。
六、解除隔离
连续三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 收起 理由
蓝鱼o_0 + 3 及时应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指点,现在的两例的微生物送检,一个是尿培养,一个是手术后切口引流液。病人产生的所有废物完全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special163 发表于 2012-9-17 08:23
调查来源要做细菌同源性分析,这个不实际,还是老老实实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吧,另外择期手术最好等感染控制后 ...

知道了,谢谢老师的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来源的分析可以考虑同源分析,如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很多微生物室常规配置。看看两个病例之间有无同源性,另外在环境和医务人员手上进行采样,看看进化树有无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smuzhousha 发表于 2012-9-17 08:49
个人认为,第一例患者还需根据临床表现判定是否为尿路感染。如果,在留尿培养同时临床无异常,尿常规正常, ...

老师您好:首先第一例这个病人临床没有不适症状,考虑为社区的,已经进行隔离了。第二例的标本不是血培养,是切口的引流液,8月27日,体温正常,29日9时手术,18时发热40°,到31日体温波动在38.5——39°之间,基本上没有临床不适症状。现在已经实消毒隔离等各种措施了。

就是不知道如何查找感染源?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1160281693 发表于 2012-9-17 09:37
下面是我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预防措施,对您是否有参考价值?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预防措施 ...

谢谢老师的分享,已经下载学习了,有一个问题,老师每天定期使用含氯消毒液是500mgL还是1000mg/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鱼o_0 发表于 2012-9-17 10:16
对于来源的分析可以考虑同源分析,如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很多微生物室常规配置。看看两个病例之间有无同 ...

感谢老师的指导,只是我们属于基层医院,没有您说的脉冲场凝胶电泳,采样明天早上进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怡儿 发表于 2012-9-17 10:11
谢谢老师的指点,现在的两例的微生物送检,一个是尿培养,一个是手术后切口引流液。病人产生的所有废物完 ...

1、寻根溯源:这想法值得肯定,感染管理重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良好的解决之道。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例的微生物送检,一个是尿培养,一个是手术后切口引流液”——坐骨结节囊肿术后切口引流液采样,那么无疑这是一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检出该条例致病菌当源到院内环节。另一例尿培养,个人认为应更进一步追溯以明确是采样污染、定植抑或是感染,如果是后二者,最好在去污染措施见效、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指南中关于术前防控措施中有明确规定哦)。
3、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楼上各位老师已有分享,但关键点在消毒隔离以及解除隔离指征掌握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草原星空 + 2 理性分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怡儿 发表于 2012-9-17 10:31
谢谢老师的分享,已经下载学习了,有一个问题,老师每天定期使用含氯消毒液是500mgL还是1000mg/L?{:1_17: ...

每天定期使用的含氯消毒液是500mg/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诊断、消毒隔离的问题楼上老师已有详细回答,但我要提醒的是:针对SSI的防控,最好是治愈其他部位的感染,现在患者查出原有尿路感染,就应该和患者及家属谈清楚,是否继续今天手术?并存在术后感染的问题,同时提出对他这个病的治疗、防控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雨润竹 发表于 2012-9-17 10:49
1、寻根溯源:这想法值得肯定,感染管理重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良好的解决之道。
2、具体问题、 ...

谢谢老师的指导,虽然只是刚刚开展,好多医生不支持,但是,我想还是要做下去,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