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的划分原则
第一种划分原则,根据《外科学》(第七版)、《手术学全集总论卷》、《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规定,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Ⅰ类切口是无菌切口, 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 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缝合的无菌切口; 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 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Ⅱ类切口是可能沾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沾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沾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Ⅲ类切口是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 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有些腹内手术如某些胆道手术、肠梗阻手术等手术切口亦属此类。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 一般定为下一类。
第二种划分原则,根据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文件,手术切口分类标准为四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第三种划分原则,根据《卫生部关于修订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84号),手术切口分为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Ⅲ类切口。0类切口是指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等。此分类主要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腔镜手术的广泛应用,0类切口算是另外的一种手术切口类型增加到定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