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视频
问答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新媒体联盟
微信大全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会员交流区
›
热点关注(与医院感染无关)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公告区
+ 发布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主题贴
02-17 16:11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回帖
02-17 16:10
系统消息:
AI工具试用丨“斯斯”陪你做感控,有问必答!(赚金币啦)
#AI工具#
01-07 16:18
系统消息:
上传视频拿金币,快来上传你最喜爱的感控相关视频吧!
#👈点我了解详情#
01-06 15:55
小小牧童
:
竟然才知道,SIFIC论坛可以一键搜索【知名专家】的授课笔记资源啦!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01-02 17:30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306
|
回复:
7
[转帖]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火
[复制链接]
斜风细雨
斜风细雨
当前离线
积分
8137
发表于 2012-6-2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现实版《心术》永不下线
医药经济报 2012年6月22日 B08版
前段时间热播的《心术》引发了全民讨论,虽然该剧讲的是医患关系和医生坚守内心信仰的故事,但更多的时候,幽默的台词,演员的表演,都让人感觉医患关系不一定都让人心惊肉跳,想到的都是灰色和冷面孔。事实上,医生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而他们的内心情感同样能让人对这份职业产生更强烈的尊重。我们尝试用不同的笔触,展现真实的医生世界和不为人知的境界——
报道篇
“把他当成自家老人处理”
[剧情链接] 谷超华医生接收了一位病情危急的病人,为了在第一时间抢救病人,在病人家属未签字、未付费的情况下,谷医生以个人做担保,给病人立刻手术。但是,结果并不理想,手术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事后赶至医院的病人家属不依不饶,追究医院和医生的责任。最后,医院承担责任,谷超华医生受到处罚,并无奈辞职。
■李艳华
[事件回顾] 5月23日,69岁的王南良从常州到上海参加老同学聚会,在上海人民广场换乘地铁时突然昏倒,被120急救车送至闸北区中心医院。来到医院后,病人血压下降,出现呼吸困难、全身湿冷、神志模糊等心源性休克症状。急诊科医务人员及时抢救,迅速转至心内科。心内科王志华医生接诊后,通过急诊心电图检查,诊断出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梗塞的血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死亡率达90%,必须马上手术。但是,病人家属不在场,手术费也没有交,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术并不符合规定。
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生命是第一位。这时,王志华打通患者女儿的电话,把王先生病情的凶险程度及手术所承担的风险详细告诉她,并对她说:“我们医院有做这个手术的能力,如果您同意,我立即给您父亲实施手术,等您到了医院以后再补签字。如果您想将父亲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我们也会协助转院,但转院中随时有生命危险。”王先生的女儿听完后问:“王主任,如果是您的亲戚,您会怎么做?”王志华明确告诉她:“如果是我的亲戚,我会毫不犹豫地立即让他手术。”“那么,就请您把他当成自家老人去处理吧!”王志华从电话中感受到了病人家属的充分信任,在陪同者的见证下,立即组织抢救。
手术室里,一场大营救开始了,心内科主任黄佐、副主任王志华带领治疗组医生为王先生进行了难度极高的手术,就在医生们为患者用球囊扩张的时候,意料之中的危险发生了,王先生的心脏突然发生室颤。医生们立即为他实施电击除颤等紧急抢救,王先生的心跳又恢复了……经过45分钟的手术,王先生的手术获得成功,被安全送达病房。
当病人家属赶到医院时,病人已经基本脱离危险。王先生的女儿非常激动地写信给上海市委书记**:“我一直在现场目睹一切,感慨万千。谁说如今中国人情冷漠?我见到的处处都是真情!谁说医生金钱至上?我见到的医生个个视病人如至亲,敢于承担巨大压力,敢于在当今医患矛盾丛生的时代承担责任。”
[思考] 真实的《心术》故事虽然圆满结束,却也引发了诸多思考:按照常规,手术前必须得到病人家属签字并预付押金。但很多时候,临床医疗往往会遇到突发、紧急事故,是先救病人再谈签字和付费的问题,还是等家属来了签完字再手术?选择前者,医院在法律政策上说得过去,不存在任何可挑剔的差错,医疗风险大大缩小。但是,病人极可能错过最好的救治时间而失去生命。选择后者,手术成功当然皆大欢喜,一旦手术后果不理想,没有按照常规办事的医务人员就会被推到医疗纠纷的风口浪尖。
医生如何在确保病人安危的同时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听听法律人士和心理专家的建议——
邹合强(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律师):相关法律规定,危及到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下,如果家属不在场或不愿意签字手术,医院的医务部门和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可进行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这样的程序,即便结果没有把病人抢救过来,也不能因为家属未签字而让医院和医务人员担责。但是,如果是技术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如用药不合理或抢救方法不当,家属不在场或拒绝签字,事后出现不好的结果,可以通过医疗鉴定程序来处理。通过鉴定,确定是诊断方法或治疗方法错误的,医院和相关医务人员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跟“知情同意”是两码事。
游小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做手术前要求家属签字,这是保护医生的一种措施,这样,风险就转移到病人和家属身上。如果医生在没有家属签字的情况下手术,说明医生的道义感很高,但存在风险。医生作出决定前应该衡量好风险和面临的结果,包括对自己心理上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万一手术不成功,手术结果对医生的自信心会有极大影响。二是医生决定做手术,本意是好的,但若不被理解就会打击医生,可能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过度提防患者。当然,如果按照硬性规定,危急情况仍等待病人家属签字再手术,病人生命等不及,医生也会受到谴责,被病人追讨损失。
所以,面对危急情况,先手术再签字或签完字再手术,都会让医生处于两难境地。我的建议是,医生首先应该按照常规办事,病人家属不在现场,可以通过打电话来确认,尽量请几个旁人公证,这样风险就会减小,对医生的心理伤害也会减少。
亲历篇
救赎
[剧情链接] 刘晨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然而,自己的女儿却身患重症,在自己职业和家庭中,他永远坚持工作第一,虽然有时候妻子会抱怨,抱怨他以一个医生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从骨子里,她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在陪女儿透析的时候,刘晨曦接到紧急回医院救人的命令,她仍然“放行”了。其实,医生在手术台上是医生,而生活中,他们也有可能是患者。
■羽衣甘蓝
父亲近年来的健康状况堪忧。我好几年没有回家了,似乎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那次听到父亲病情变化的消息时,我正在出门诊。像是被点了穴一样,瞬间无法继续思维和言语。按照我的心,立刻放下所有的一切飞回去。但,现实是,外面一大堆病人等着,儿子临近考试也需要我照顾。关上门,一个人在诊室里面呆了几分钟。然后,长长呼出一口气,强打精神继续门诊。
我曾经帮很多人脱离苦海,很多人病愈之后千感谢万感谢,用有些人的话来讲,我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坦白讲,我不认为自己有他们说得那么伟大,只是在尽一名医者的本份罢了。但由于专业的限制以及个人努力不足,我对某些疾病一窍不通或是只懂些皮毛。就父亲此次的病,我束手无策,无力感如决堤般蔓延,甚至有霎时冲动想要放弃所有的积累和梦想,辞职回家乡,随便找个医院呆着,只为能够相伴服侍。只是想想,也只能想想。
家人有些不甚理解。他们说我这么多年的忙忙碌碌,拯救了他人,又为自己的家人做了多少?又让自己的健康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值不值呢?
很难回答此类“值不值”的问题。说是“救赎”似乎显得有些媚俗。但,从某种角度上说,也算是一种救赎吧。且,也许是更有效的救赎。
以前总是听人半开玩笑说,想要找个老师做老婆从此不愁自己孩子的教育,结果发现老师往往忙着教别人的孩子反而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是不用心,不一定是方法不对,至少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们往往会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但如果同样的话出自当老师的父母口中时,孩子们下意识地就会将其当成耳旁风。老师的同事们碍于面子等也会稍加纵容。结果,反倒耽误了孩子。
而医生们,似乎很多时候也会遭遇同样的尴尬。很多医生可能都会发现,自己在家里没什么“权威”。同样的事交代病人和身为病人的家人,前者多会乖乖遵照医嘱,令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后者则大多很难严格遵照医嘱,甚至宁愿相信一些虚假广告,结果贻误治疗。熟悉的同行在处理临床状况时,往往会掺杂些个人情感因素和顾忌,反而畏手畏脚,耽误了病人。
何谓有效的救赎?同样很难回答。如何在医者、病人家属、病人的角色身份中游走,排除干扰把握最佳的度,恐怕算是个世界难题了。如此,唯有做当下自己能做的事吧,意即当好医生救治病人,当好病人家属和病人配合医生的救治。
观察篇
信•望•爱——医者父母心
[剧情链接] “老大”刘晨曦的女儿很不幸,依靠血透维持肾衰病情。天赐良机,遇到一个绝佳的移植肾源,但只能用“偷”来获取。在人性道德、法律制度的关口,刘晨曦放弃了。放弃偷肾是对的,因为他是医生,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偷肾,对一个做好被惩罚准备的父亲来说,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肾脏对于已经死亡的人来说是无用的,对于小姑娘却是重生。
■实习记者 李豪
“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信,望,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这是六六在《心术》中的话。
曾经有一段50秒的公益广告,叫作《给哥哥的头发》,讲述的是哥哥因癌症后的化疗而失去头发,妹妹为了支持哥哥,剪下自己的头发,送给哥哥。现在回想起来,仍不得不为之动容。看到失去头发的光头哥哥和天真纯洁的小女孩,记者想起了初入某院儿科血液区时的画面——
轮转到儿科血液区,就能看到一堆光头小孩。因为儿童血液疾病最常见的就是白血病,而目前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化疗,化疗最显而易见的副作用就是掉头发,所以,很多小孩子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后都会变成光头,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
在这里,幼小的生命和年轻的父母很容易引起像笔者这样的同龄人的关注和思考,“说不定有一天,这里的主角就可能是我”,所以,在这里实习的日子,作为一个观察者,记者看着病房里发生的一点一滴,留心着医者和患者之间的交流。
害怕出门诊
血液区的小孩子已经是医院的常客,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医院住上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些小孩一直没有出院,打针、吃药早已习以为常。出于安全考虑,大人很少给小孩玩具,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每当有医生、护士送给小朋友贴纸时,小朋友就会开心很久,并向爸爸、妈妈炫耀,也特别欢迎你的出现,会对你笑。他们几乎认识每一个医生和护士,会跟医生、护士聊天,要他们陪自己玩。这些小孩子还小,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只知道时间一到,就要来医院接受治疗,所以,在暂时摆脱病痛的时候,他们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记者不禁想知道,整天面对这样一群小孩子的医者会是一位怎样的人。主任是华南地区该领域的带头人物,但是,他却不同于其他科室主任,体形显得瘦弱,但却颇有学者风范,他有着坚定的眼神和仁慈的面容。
一位患儿的母亲告诉记者,当初,她带儿子来医院看病,没有挂上主任的号,他仍然帮儿子看完了病,“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非常有爱心,没有架子,这样既有医术又有医德的医生真的很少见了。”那位母亲如是说。连主任自己也曾表示害怕出门诊,不是担心问题解决不了,而是害怕病人太多,处理不过来。
克服心理难关
除了出门诊,几乎每天早上,主任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逐个查房,一丝不苟。每离开一个病床,主任必用消毒液消毒手;每到一个病床,定用消毒液处理听诊器听筒,虽然增加了查房时间,但为孩子们的健康着想,这些事情必须要做。
跟父母交待孩子的病情时,一边是母亲不停地哭,父亲在旁安慰,一旁的小孩却无知无畏,跟旁边的医生、护士玩闹着。此时,你会觉得爸爸、妈妈更可怜,他们了解得比患儿多,他们要承受各种压力,他们要做好随时失去孩子的准备。因为急性白血病最好的治疗方法莫过于骨髓移植,可是供体很难找,找到了,人家还不一定捐,愿意了,家长不一定有能力承担巨大的费用,移植后还可能有排斥反应,最终移植成功了,也很难保证不复发。
在病魔面前,主任显得稳重而又勇敢。他经手治疗的患儿,最终因病不治时,他常常会难过好几天,甚至几个月都缓不过来。
3年前,有一个罹患T母细胞淋巴瘤的14岁男孩入院,因为自己上网查过资料,很清楚自身情况,入院时情绪低落,拒绝治疗。主任深知,这样一个小男孩要接受治疗,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难关,配合治疗。于是,他邀请香港做相关工作的义工来广州和小男孩沟通,鼓励,增强其信心,还联系其他治疗过的患者家属分享沟通。经过多次交流,男孩终于走出了疾病阴影,开始配合治疗,心情也渐渐晴朗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男孩病情稳定,出院了。一年后,病情恶化,住院几个月后,小生命离开了,科室里的医生、护士都很难过。而第二次入院时,这个小男孩已经非常乐观、开朗,时常还在开导自己的妈妈……
信,才有走下去的勇气。
望,才能让人有所期待。
爱,支撑着每个人前行。
医者父母心,是否为良医,智者见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斜风细雨
斜风细雨
当前离线
积分
8137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看电影《心术》,还是看到第4集。作为一个院感人的感受是,我们的院感工作做好了,安好了,便是晴天!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天,天蓝
天天,天蓝
当前离线
积分
3448
发表于 2012-6-25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人难,作医生更难,而且现在的医生更难作,稍微处理不好医患之间的事情,就可能会丢掉饭碗,身败名裂。但是总有阳光的一面,比如事例中出现的王志华,关键也是哪位老人的亲人懂事理,才使得我们医务人员作出的事情得到光大。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1285717300
1285717300
当前离线
积分
1109
发表于 2012-6-25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术一致反映较好,可惜一直没时间看,什么时候放长假集中精力好好看一下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叮叮1990
叮叮1990
当前离线
积分
1583
发表于 2012-6-25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与之相对应的病人呢?FAITH,HOPE,LOVE,我想应该是这三个,这是世间最重要的三样东西,缺一不可。信念,就是相信医生,“因为你不相信未来,你不相信世界,你不相信人间有爱,你就没有明天”;希望,就是生存的勇气;敬爱,就是对医生心存感恩。
我很高兴《心术》的结尾,不是彻底的玩世不恭、绝望和爱心的冷漠。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中国前景最美好的期待。在一个连基本的善良都要遭受折磨,正常的良知都不敢表露的社会里,我们已经饱尝信念、希望、大爱流失的恶性循环,而唯一的出路,只有是一个、又一个、再多一个的普通人,愿意在迷茫中再多坚持一会,再多宽恕一次,再多付出一点,重建社会的根基。哪怕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多给别人信任,多给别人希望,坚持下去,终将实现。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年轻的超人
年轻的超人
当前离线
积分
306
发表于 2012-6-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尊重伟大的医学工作者,正是他们默默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健康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细雨润竹
细雨润竹
当前离线
积分
11629
发表于 2012-6-25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每天提前20分钟开晨会,大家集体观看《心术》,每天一集,从管理角度借鉴意义和反思的成份可能更大一些,但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静静地想,所以每晚归家后俺还是回看一集的,喜欢这段话:
信,才有走下去的勇气。
望,才能让人有所期待。
爱,支撑着每个人前行。
医者父母心,是否为良医,智者见智。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斜风细雨
斜风细雨
当前离线
积分
8137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6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这段话,更喜欢这段话,
信,才有走下去的勇气。
望,才能让人有所期待。
爱,支撑着每个人前行。
医者父母心,是否为良医,智者见智。
我继续观看《心术》,也争取做到每晚一集,不管太迟,都要坚持看完。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反馈联系:sific2007@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