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下面这个场景:
坦桑尼亚山野里经常可以看到一只猴子呲牙裂嘴地和一群猴子对峙,可不一会,这只猴子就会被群猴打得落荒而逃。人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对峙的原因是这只单猴身后不远处有一片美丽的花儿。打胜的群猴将单猴赶跑后,便会狂奔向花,然后贪婪地吃起来,可不一会,它们便东倒西歪醉倒在地上,酣然入睡。就在这时,那只刚才被打跑的猴子急切地跑回来,远远地望着那些酣睡的猴子,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直到那些猴子醒来。 看完这段话后,我不由有些感慨,我们感控人与临床的角色是不是很象文中的单猴与群猴呢? 我们检查、我们监督、我们培训、我们监测、我们……,我们所做这一切,就是想要告诉临床,直觉、陋习后面有隐患,规范才能使自己和病人更安全。然而,我们在沟通时“吡牙裂嘴”引起了临床的反感?还是临床“不见棺材不落泪”?或者两者都有问题?怎样的沟通才能让临床觉得我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战友,而不是人群中的“克格勃”?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