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震发生时,我在的医院离灾区很近,写了一些体会,大家多指教!
军队医院感染控制科在突发地震灾害中的职能作用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伤员救治任务十分繁重。我院是距离地震灾区最近的军队医院,灾情发生后,伤员源源不断送到医院。灾情就是命令,医院在履行平时和战时卫勤保障职能的同时,即刻成为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的主要力量。我院感染控制科作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职能科室,在2003年SARS爆发时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然而医院此次应对“5.12”突发特大地震灾情,灾情之严重,情况之紧急,时间之急迫,任务之艰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对我们履行感染控制职能作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感染控制科的工作范围、内容和任务重新定位,作出紧急调整。现就军队医院感染控制科在突发地震灾害中发挥的职能作用总结如下:
1、实施紧急救援
1.1发挥专业职能 应对突发事件 由于我院伤病员数量多,救治任务极为繁重。我院感染控制科全体同志与全院医务人员一起,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到达救治现场投入应急救援。迅速掌握伤情,实施正确及时的消毒、隔离措施,配合医院应急病区的筹组,为医院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坚实的保障与基础。
1.2快速反应 工作岗位前移 灾情发生后,我科同志打破常规,积极投入应急救援。工作的中心由常规状态下的以病房工作为主,及时转向伤员最多的区域,工作岗位前移。“5.12”当天晚上,因为余震频发,大量的伤员只能在医院的操场上救治,全科人员将挽救伤员生命视为首要任务,帮助搬运伤员,贴伤票,加液体,积极配合抢救危重伤员。同时还到新送来院伤员最集中的门诊部,哪里伤员最多,就在哪里参与救治。
1.3检伤分类 重点救治 无论发生何类突发公共事件,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是“人员伤亡”。救援医学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1]。此次地震灾区房屋倒塌严重,造成大量外伤患者,受伤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躯干和头部等部位,伤口多数为严重污染伤口,有的深达肌肉和骨骼。尤其是被压时间较长的伤员,伤口缺血坏死,创面严重感染。针对医院门诊部集中了大量的伤员等待救治,现场较为忙乱的现状。检伤分类,重点救治是我们工作重要的步骤,为提高救援效率,正确及时的判断伤情刻不容缓。我科全体同志分为两个组,主动协调配合门诊的医务人员逐一查看伤情,尽量将重伤员安置在一个区域,接受专科救治,为重症伤员的抢救赢得最佳时机。
2、发挥感染控制职能
2.1感染伤口筛查报告职能 感染控制,预防为主。在医院门诊我们就对受压时间长、伤口伴有严重缺血坏死的伤员伤口进行了初步的筛查,针对性收入不同的病区,伤员手术后,固定专人每天下科室了解伤员情况,对特异性感染的伤口,如气性坏疽、铜绿假单孢菌感染等,及时掌握伤情进展,主动向医院机关提交特殊感染伤员隔离、以及预防医院感染的报告,并对不同细菌感染的特点,分别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2.2伤情监测预警职能 加强对地震伤员总体伤情的监测预警,地震后开放性伤口较多,灾害现场急救条件受限,超过6小时后伤口易发生厌氧菌感染,此类感染与平时医院常见的感染不同,伤口的清创必须彻底,消毒后不能包扎,必须开放伤口。5月19日,一位受压152小时的伤员送达我院,伤员已在救援现场截去双下肢,肢体残端高度肿涨,伴腐烂恶臭,是典型的气性坏疽感染伤口。需要急诊手术。在手术现场,我科就伤员的伤情提出及时的预警报告和严格隔离措施,指导手术人员对再次截下的伤员下肢残端、医疗废物严格消毒,并做无害化焚毁,为医务人员快速、准确处置伤情和职业防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2.3感染控制技术指导职能 针对不同伤员的特点, 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不仅参与现场的应急处置,更注重消毒隔离防护及感染控制各个环节的专业指导。我们在医院收治伤员最多的科室进行现场消毒宣讲,适当消毒,不允许滥用消毒剂。重点提倡医务人员严格手卫生,下发给科室标准的洗手图示和快速手消毒凝胶,采用对环境污染小、安全有效的点而康空气消毒剂做重点病区室内空气消毒,对特异性感染的伤员单独隔离,实施标准预防。我们在病区巡视时发现有个收治伤员的科室位于病房大楼附一层,空气不流通,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感染,我们及时向医院机关提出了建议,伤员很快搬出此区域,避免了交叉感染隐患。
3、体会和思考
3.1普及灾害救援医学教育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2]。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我国是地球上灾害多发地区之一,猝不及防的灾害和灾情,常常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过程,对各级医务人员是一次严峻考验,如何提高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普及灾害医学系统教育,值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深思。教育内容应包括高级生命支持和技能培训 , 提高对多发伤、各类传染病、中毒、生化、生物、核辐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与抢救能力[3]。
3.2科室运行模式的及时转换 感染控制科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职能科室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充分发挥感染控制专业职能作用,及早到达救援现场,主动参与工作,及时查找发生医院感染的各类隐患,直接督导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3.3加强知识更新 提高业务素质 军队医院不同于地方医院,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是对医院应急反应能力的锻炼和考验。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应具备随时准备应急救援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感染控制岗位应在救援第一现场。一旦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就要做到反应迅速,措施得力。
参考文献
1、李宗浩,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 中华医学杂志, 2005,85卷[22]1520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3、张利岩,论灾害护理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2卷[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