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视频
问答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新媒体联盟
微信大全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会员交流区
›
热点关注(与医院感染无关)
›
41位医生做患者体验就医艰辛探寻医患紧张根源 ...
公告区
+ 发布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主题贴
02-17 16:11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回帖
02-17 16:10
系统消息:
AI工具试用丨“斯斯”陪你做感控,有问必答!(赚金币啦)
#AI工具#
01-07 16:18
系统消息:
上传视频拿金币,快来上传你最喜爱的感控相关视频吧!
#👈点我了解详情#
01-06 15:55
小小牧童
:
竟然才知道,SIFIC论坛可以一键搜索【知名专家】的授课笔记资源啦!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01-02 17:30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625
|
回复:
15
[原创]
41位医生做患者体验就医艰辛探寻医患紧张根源
火...
[复制链接]
川页
川页
当前离线
积分
11182
发表于 2012-4-17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发布日期:2012-04-15 来源:都市快报
3月26日,清晨6点半。当走入已在此挥洒了16年汗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协和门诊大楼,骨科主任翁习生隐约察觉,今天有些不一样。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没穿白大褂。
这栋沉积了90年历史的“东方医学王国”没有回答他。翁习生快步加入排队挂号的长龙。
他开始了北京协和医院推出的“做一天患者”体验活动。
这一活动要求,在3月下旬,以科主任、职能部门处长、护士长为代表的41位医务人员,或扮演病人和家属,或现场追踪病人,分头进入门诊、急诊、病房及手术室等医院“要塞”。
他们也撞开了另一些“要塞”,譬如如今,俨然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
14元的普通门诊号被炒到300元
翁习生来得远远不够早。几百米长的队伍,绕挂号大厅一圈,把他逼到拐角。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他感到一丝凉意。排在队伍里的他不敢跟病人搭讪,怕一开口就被识破了。但病人们的议论,声声入耳。
一位病人说,昨天早上起个大早,4点半就来排队了,没想到还是没排上;
一位病人说,连续几天来排专家号,还在附近的小旅馆租房子住下,辛辛苦苦挤到窗口一问,还是没排上。
此时,号贩子穿梭在人流中,熟练地兜售着手中的“专家号”、热门诊室号,甚至毫不避讳地把自己的“商业机密”和盘托出:“我们有专人负责排队,现在排在队伍最前边。您把就医卡给我,到时我带着您顶上就行了。”
翁习生所属的“专家号”,原本只要14元一个,但在号贩子手里,被炒到了30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热门科室的号,一个起码200元。
翁习生苦笑,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些挂号心切的患者,乖乖地把手中的就医卡交给号贩子。
按捺着焦灼心情的患者们秩序井然
随着人流,沿着眼前的这间挂号大厅缓慢挪动,出乎翁习生意料,忍耐着病痛折磨,按捺着焦灼心情的患者们,秩序井然。这让他油然而生一丝感动。
此刻,他有机会好好地打量这栋简易的平房。上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协和门诊大楼,起初预设的接待量是每天1000人次,但随着协和名气增大,就诊人数以几何级疯狂增长,如今,平均每天8000—10000人次,高峰时更达到12000人次。于是,才有了后来这间挂号大厅。“临时搭建起来的,其实就像个棚子。”翁习生说。
从加入队伍,到进入“棚子”,再差不多到排到挂号窗口跟前,翁习生一共花了50分钟,比他想象的要短些。
他心里清楚,这一方面说明,挂号工作人员效率高;另一方面,他亲眼目睹,这样的“高效率”,还因为热门诊室的号挂不上,许多病人扭头就走。
他还挑出了其他的刺:“挂号大厅里写明,乳腺内科等科室在西院,有些病人没有看到,还继续在东院排队。这不能怪病人,是我们没有尽好告示义务。不知道那些戴红袖章的保安,能不能用喇叭喊喊,提醒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川页
川页
当前离线
积分
11182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患者认出医生扮演
当场拍手叫好
在翁习生排队挂号的前几天,他的同事们,也都用各自的方式,做了一天的“患者”。
除了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表演天分。3月22日上午9点,病理科副主任梁智勇拉上科里一个年轻同事帮忙,一个扮演中风患者,一个扮演患者家属。他们的精湛“演技”,骗过了许多医护人员。挂号、被分诊、租用轮椅……2个小时里,他们先后穿梭医院急诊、门诊、老楼3个区域的5个地点。
他俩计算了一下时间:平均每10分钟排队一次,每次排队8分钟。
除了“表演”天分,还要有耐心。药剂科副主任朱珠,用了一下午时间蹲守。3月22日中午12点30分到5点30分,她扮演妇产科患者,“潜伏”在妇产科门诊就诊区。
她特别注意到就医患者的人数变化:每位来就诊的患者,平均有2-4位家人陪同,这使得原本过窄的楼道更拥挤不堪。如何分流和引导,正是需要改进的细节。
协和医院有50个科室,几千号人马,很难认全人,这使得科室主任们的扮演,不太容易被同事识破。
也有人露出马脚。3月21日上午8点30分,扮演呼吸科患者的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强,在脱下白大褂,前往内科门诊“就诊”时,很快被不少患者认出。
迎着患者们的惊讶,高志强赶忙解释,这是医院推出的“做一天患者”体验活动,希望大家保密。不少患者当场为医院的这一举措拍手叫好。带着这份感动与鼓舞,高志强顺利体验了接下来的环节。
还有的科室主任,选择跟踪患者就诊全过程。3月16日上午,一位急性脑梗阻的病人在路边晕倒,50分钟后,被送往协和急诊科。营养科主任马方跟踪了他的就诊流程。和病人家属一道,马方跟随着这位病人,接受完神经科的大夫检查,又辗转至内科会诊。
体验报告里,马方写道:“因为流感病人很多,1小时后才得到会诊。”
挂号难真的是无解问题?
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患者,终究还要回归医生角色。
结束排队挂号体验的上午,翁习生有个普通门诊。和往常一样,8点钟上班,工作到差不多中午一点,他还没吃上饭。
看完40多个病号后,有位没挂上号的外地患者带着X光片,找到翁习生,请他帮忙看看。翁习生给他加了号,并叮嘱他尽快做手术。
平时每天早上6点一刻从家里出发,7点左右到达医院,翁习生见到的是排队长龙已经消失、人群分流到各个挂号窗口后的情景。3月26日这天50分钟的挂号体验,比翁习生预期的时间短,却产生了比他预期更深长的触动。
为什么患者挂不上号?挂号难是否真的无法破解?为什么号源这么紧张?
亲身体验后,翁习生再次发问。虽然在此之前,他已两次对挂号难大动干戈。
第一次,是2010年,他刚上任不久。一次科室会议中,有医生提出,能不能多加点号?翁习生当场拍案叫好,并提出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后两个月一轮,科室里的主治医生不限号,病人随到随治。
第二次,是2011年1月。翁习生自费印制了1000张“联谊卡”。他把联谊卡揣进白大褂的兜里,每诊治一个病人,就递上这张印有他手机号码的卡片。
“亲爱的朋友,我们因看病而相识,但我更愿意相信友谊。从即刻起,无论您(包括您的亲友)有任何骨关节问题,也无论您身在何处,均可提前一个工作日预约我的门诊,以免去您麻烦、漫长的排队挂号之苦。”联谊卡上的几句叮咛,正如贴心的老友。
截至目前,翁习生的联谊卡已经发出去两批,将近两千张。在出诊日,他平均每天要接待40多位门诊病号,其中就有15位左右是通过联谊卡预约的。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川页
川页
当前离线
积分
11182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倡导医生再多加一些号
翁习生明白,相对医疗资源紧张的大环境,自己的力量,仍显得绵薄。
2007年,新华社播发报道《全国人民看病上协和》,而今,这被人们戏称为“全国人民看病挤协和”。
就诊的患者,70%是外地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上协和历经90年铸就的金字招牌,让千里迢迢来到协和的他们觉得,无论如何也心甘了——协和对他们而言,不仅意味着重获健康的生机,也意味着一份安全感,更意味着传说中怀揣着一颗“父母心”的医者的亲切对待。
病人的信任,曾让翁习生获得职业尊严与荣耀,虽然这也让他不堪重负。他用极快的语速,向本报记者重复了一遍他每周的日程安排:周一上午门诊,周二全天手术,周三下午门诊,周四上午是协和例行的全科大查房,下午特需门诊,周五追加手术,每天都要查房,每周至少开8台手术……
尽管如此,体验过后,翁习生想把自己的发条再拧紧一些。他说,大环境的医疗资源紧张,他无法改变,但他想从自己做起,倡导自己的科室,以及其他科室的医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天多加一些号,每天多看一些病人。
他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医生也不例外。
勇于挑刺曝“家丑”
带着排队挂号的体验,翁习生在3月26日举行的科主任沟通会上,作了体验报告。同时作报告的,还有参与门诊体验组和急诊体验组的10位医院中层干部。
一个有趣的细节打动了翁习生。会上,一位科室主任揪着一块路牌“开炮”:挂号、CT、核磁共振检查室分散在3个地方,结果在某个路口,最醒目的一块指示牌指向员工食堂,其他两个检查室的指示却很难看到。
他的言下之意是:员工吃饭,有患者便利重要吗?这个细微的体察,引起会场一片会心的笑。
许多人发现了同事身上的闪光点。在微博上,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于莺爆红。她用嬉笑怒骂,展现了一位急诊科医生的真实工作状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次,国际医疗部副主任宋一民就在急诊室蹲点。他最大的感触是,急诊工作环境虽然嘈杂焦躁,但医护人员工作时,依然快乐而勤勉。
“神经科大夫问诊很仔细、态度和蔼;护士抽血、输液的技术好;放射科大夫拍片、出报告很及时”,这是营养科主任马方的就诊体验。
在体验报告里,这些科室主任没有回避问题。“跟踪病人反复划价交费6次,非常耗时”“交费时只有一个窗口开放,排队耗时15分钟”“病人因看不上心内科的号转挂急诊”等家丑,都被他们一一曝出。
协和老一辈妇产科专家宋鸿钊,曾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展现了协和为医的六个字:自省、专注和慈悲。他说,对于为医者来说,自省不断优化着他的关注领域,专注决定了他的关注深度,慈悲则是背景和色彩。这样,最后产生的不仅是一种清醒的理智,更是医者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一天患者”,不仅是专注体验患者病痛哀伤的慈悲,也是协和的医生们自省的方式。他们用自省和内心对话,发出对医患关系和谐的渴望与呼唤。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川页
川页
当前离线
积分
11182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体验
才能真切感受患者艰难
在体验交流会上,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患者很辛苦!”
因为十多年前的一场“事故”,当天,神经外科主任王任直的体验报告,似乎格外引人注目。
这场事故是患者家属引起的。当时的报道说,2001年,一位患有巨大脑垂体瘤的患者,经抢救无效后,在医院死亡。7月25日,死者的亲属以找X光片为由,来医院吵闹。
为了不影响病人休息,王任直请他说话小点声。没想到,死者的儿子当场从护士台上抓起玻璃镜,劈头盖脸向他砸去。
粉碎的玻璃扎进了王任直的左臂,血流如注。当时的报道,用了“手臂被毁”一词来形容,并说,王任直最为担心的,是今后还能否上手术台为病人做手术。
痊愈后至今,王任直重操手术刀。十年过去了,他内心的伤口是否结痂?他是否已经忘却和宽恕?
在体验报告中,王任直简洁地记叙:“3月23日上午8点到11点40分,和科室同事冯铭等扮演消化科患者,在内科门诊就诊体验。耗费3个多小时,先后经历挂号、候诊、就诊、预约无痛胃镜等环节。后因无痛胃镜检查预约已至七月而放弃治疗。”
他特别写道,以后,要在“吃、喝、拉、撒、睡”上下工夫,让患者及家属舒适满意。围绕这个目标,他一共提出8条建议,是提出最多建议的发言代表之一。
3月27日,拥有十几万粉丝的协和整形美容科副主任王晓军发布一条微博,记录她参加沟通会的感悟:“到协和医院看病的患者真是太辛苦了,拥挤不堪的环境,有些就医流程的繁琐,还有时常挂不上号的无奈。只有体验了,才真切地感受到患者就医的艰难。”
总有一天
人们会真正尊重认可医生
遗憾的是,“换位思考”带来医生对患者的切肤理解,却无法弥合他们内心的无力感。
就在协和医生们体验的当口,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一位未成年患者持刀砍死27岁的实习医生王浩。鲜血染红了王浩的白大褂,也彻底葬送了他想成为一位好医生的梦想。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随后,在某网站一个有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4018人对此感到“高兴”。
这样的结论,让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就在记者发稿的前一天,北大人民医院的邢志敏医师在诊室被刺,蒙面的行凶者逃之夭夭。
协和医院宣传处的一位工作人员难掩气愤:“不把医生当人看,想砍就砍,这样对待医生,还能要求医生把要砍自己的人当亲人一样对待吗?”
科室主任的体验报告让王晓军感触良多,但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她说,不想就医患问题做更多的评论,因为“医患双方的伤口,都需要时间来抚平”。
尽管如此,她也强调,这种不和谐,终将过去。
4月12日下午5点,翁习生送走一位临时来找他的病人。这天下午,他看了20多个病号,比规定的特需门诊量多出一倍。
谈及现在的医患关系,他说,自己也遇到过“医闹”、可能近在咫尺的威胁,让他感觉防不胜防:“为了自身安全,难道要戴着钢盔,全副武装出诊吗?”
行医26年,翁习生看到,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些医生“耍大牌”,不尊重患者;近些年来,则成了患者不尊重医生,媒体视野中的医生形象,也越来越负面。“但我相信,95%以上的医生,是善良的、负责任的,”翁习生说。
他不愿过多地苛责体制与社会舆论,正如他亲身体验排队挂号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不能再多加点号,看更多的病人。“与其盖更多的医院大楼,招收更多的医生,不如我们自己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和每一位患者沟通好”。翁习生说。
过去,因自己一位当医生的亲人鼓励,翁习生走上了行医道路。从老一辈协和人“医生世家”的身上,他看到了医术和医德的代代相承。现在,他最希望读高二的女儿以后学医。因为他相信:医生这个职业,总有一天会走出如今被误解和中伤的困局,真正得到患者的尊重与认可。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川页
川页
当前离线
积分
11182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个视角看医生
白衣天使也是人
会累瘫在手术台前试着用你的双眼 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
会累瘫在手术台前
试着用你的双眼
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
对摄影的热爱,比孙宁东的医生生涯要早一些。
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医学生,亲戚奖给他一台海鸥牌相机。此后的35年里,孙宁东下过部队基层,辗转洛阳、武汉多地,从卫生所长到广州空军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相机始终不离身。
5年前,他开始大量拍摄以医患为主题的照片,截至目前已有几十万张。这些照片定格了医患之间的平凡点滴,更为许多人打开一扇通往“白色巨塔”的窗口。
今年3月底,孙宁东第二个以医患为主题的影展《仁心仁术》走入广州社区。在这些真实而有温度的记录前,许多人停下了脚步。
外科医生的“火眼金睛”
上世纪80年代,刚分配到医院时,孙宁东的相机就派上了用场,病人康复前后对照、医院病理标本……后来,他开始把镜头聚焦手术室。
可是,当时医院的领导并不支持。看到他挎着相机进出手术室,领导问:“你刀子开好没有?”
孙宁东只好把相机收起来,偷***,同时立下“上班不谈摄影”的规矩。
但他对摄影的热爱从未止息。孙宁东带着他的相机,走遍全国各地。
5年前,成了主任医师的孙宁东,重新把目光投向手术室。不仅因为他现在的身份已可以自由进出手术室,更因为,他想用镜头,定格外科医生的酸甜苦辣。
“我认识的许多医学泰斗,直到退休,也很少有人留下他们手术时的身影,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如何工作。”孙宁东说,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他身边。
他注意到,外科医生的眼睛,往往十分有神,特别是做手术时,全神贯注,摄人心魄。于是,一开始拍摄以手术室为场景的照片,孙宁东首先聚焦在医生的“眼睛”上。
透过他的镜头,你可以看到,守望着病人生命的医生们,眼神平静专注;手术到了千钧一发之际,他们也会紧张地蹙眉,或者努力睁大双眼,试图看得更仔细……头顶上的无影灯,也仿佛一双双眼睛,映照着不知疲倦的他们。
一双低垂的双目,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不知能否醒来,年轻的女医护人员忍不住双手合十,默默祈福。
2006年9月28日,孙宁东的首个影展开展,名为《火眼金睛仁者心》。
为体会病人痛苦 自己给自己拆线
有手术时,全神贯注;没手术时,就端着相机去别的手术室。很难看出,精神饱满的孙宁东,曾是一位肝癌患者。
2008年9月,医院挑选一批医护人员赴南沙群岛执行任务。许多医生不愿意去,可孙宁东报了名。一来,他想给年轻医生带个好头;二来,想趁机去拍摄守礁的士兵。
孙宁东接受了例行体检。他的爱人郭阿姨是医院B超科主任,帮丈夫拍了片子。
“郭主任,你给我盖个合格的章呗!”孙宁东戏谑地对妻子说。
拿到片子一看,郭阿姨的身体僵直了,一下子沉默下来。她把片子递给丈夫:“你也是搞这行的,自己看。”
孙宁东宽慰妻子:“不就是发现个小东西嘛!”
事实上,他很清楚,命运跟自己开了个玩笑:作为肝胆外科大夫的他,救治过无数肝癌病人,没想到自己也患上了肝癌。
所幸,肿瘤是良性的,发现也早。9月23日,孙宁东接受了手术。
术后,孙宁东的伤口被打上钛钉。等到要拆线时,他抚摸着伤口,忽然想到:“以前我帮病人拆线,他们疼不疼,下手会不会重了?”于是,他拿过起钉器,自己给自己拆了一回线。
还躺在病床上时,孙宁东的一位癌症患者——74岁的王强到医院换药,意外发现孙大夫也成了病号。
此刻,他们不再是相对的医患双方,更像是同病相怜的病友。什么也没有多说,孙宁东一边打吊针,一边为王强写药方。
这一次,他成了被拍摄的主角——同样热爱摄影的女儿为他定格了这一瞬。
医生也是人 也会累得趴下
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孙宁东就重新站上手术台,回归一位普通外科大夫的工作。
“医生也是人嘛,手术台上,他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站上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不吃不喝,想尿不能尿,以至外科医生早晨不敢多喝水;手术台上高度紧张,手术结束后突然松弛,的确感觉很累。”这是孙宁东的真实工作状态。
这次影展期间,孙宁东发现,一组名为《又是夜深人静时》的照片,最受观众注目。
从相片中可以看到,医疗仪器上的时间,从凌晨4:40持续到5:49,一台普通的大型手术仍未结束。而手术没结束,所有人都不能离开手术室。
于是,两位身心疲惫的年轻医生,累瘫在手术台前。一位趴在窗台,另一位背对手术台坐着,双肘支撑在膝盖上,脑袋又支撑在双肘上,享受这难得的片刻休息。在他们背后,更多医护人员仍在紧张忙碌。
孙宁东的镜头,记录了许多医护人员点滴的生活瞬间,他们也要应对平淡琐碎的生活:在简陋的宿舍,两位护士一边取暖,一边捧着盒饭,那天兴许是有高兴的事,两人就着比平时丰盛的菜肴,似乎吃得很香……
“有幸在手术之余,我记录下了他们在手术室里的点滴故事。这些平常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用你的视觉,亲自去了解一下医务人员的酸甜苦辣,感受一下他们身边所发生的……”在影展的结语,孙宁东这样写道。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川页
川页
当前离线
积分
11182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录患者间的温情点滴
除了关注自己的同事,孙宁东的镜头,也投向患者。
一组名为《爱心老人》的照片,记录下来自河南农村的王新民大爷在医院的生活。
2010年5月,年过七旬的王新民因胃癌住进空军医院。起初,他对自己的疾病有很多担忧。孙宁东指着自己的伤口,安慰道:“我得过肝癌,这种癌号称‘癌中之王’,您那个,级别最多只算个‘营长’,我都挺过来了,您怕什么呢?”
成功实施手术后,王大爷回了老家。过了两个月,神采奕奕的他重新回到空军医院。在感谢孙宁东后,他又回到原来的病房——住院期间,王大爷和他的同室病友,也是一位癌症患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想鼓励自己的那位老弟,也坚强地战胜病魔。
孙宁东当然没有忘记捕捉这温情一刻:一双健康的手和一双蜡黄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在传递生命的能量。
通过影像让更多人尊重理解医生
近些年来,让孙宁东感到困惑的一点是,医院里所有医生的子女,几乎没有一个学医的。
1999年,女儿填高考志愿时,坚决不报考医学专业,理由是,看到爸爸“太累”;而最近,孙宁东问他隔壁科室的同事,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这位同事一口回绝了,“当医生没有安全感!”
孙宁东说,据他所知,去年,在广东省范围内,医生死于患者之手的恶性事件就有三起。医院里的医患纠纷,也曾与他近在咫尺,一言不合,医患双方爆发口角甚至肢体冲突。
酷爱拍照的孙宁东,怎么都不愿意记录下这些“精彩”场面。
在医院里,他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从医几十年来,他与任何患者都相处融洽,连口角都没有。但弥漫在同行之中的不安全感与无力感,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
过去,他用相机记录下病人的体征数据,为的是替病人存档;现在,孙宁东发现,这些数据也有可能成为“证据”,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我身边有医生遇到过,病人在医院说得好好的,后来突然‘倒打一耙’”。
有人问孙宁东,被确诊为肝癌的那刻,他是否惧怕死亡。孙宁东回答:“既然选择了医生,就是选择了奉献,你的生命就是和病人的生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即便有一天你不在这个世界上,你的生命也会在你的病人身上得以延续。”
而现在,对生命乐天达观的他也希望,“给医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让他们在拯救病人生命的同时,自己冒着搭上生命的风险”。
医生这个职业,曾带给他尊严,而今的医患关系,却让他多少感到一丝无奈。他只是比从前,更停不下手中的快门。他说,要疏解目前在某种程度上已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关键在于医患双方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以影像记录与传递,就是他的方式。
“我不想过多地去赞赏我的同事,我只想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予他们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医患关系本身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拯救生灵,治病救人,希望我的作品能使我们的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更加亲密、彼此成为朋友。”孙宁东说,这是他透过自己的镜头,最想展现的。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初学之人
初学之人
当前离线
积分
1525
发表于 2012-4-1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国家的医改还是不见成效呀,还是有太多的病人涌到3级医院看普通的病,而社区医院好像没能真正发挥作用。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川页
川页
当前离线
积分
11182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手记
相信迷雾终将散去
4月12日,凌晨5点18分,天色微亮。我加入协和医院挂号长龙的时间,比翁习生3月26日排队体验的时间早一些,我的体验感悟,却和他大抵相似。
我们都遇见了许多比我们来得更早的患者,也遇到了在长龙中来回穿梭的、卖号的、卖报的、卖马扎的人。
一位阿姨掂量了一下小贩手中的马扎,砍价:“去年才8块一个,今年怎么涨成10块了?”一对夫妇为了看上专家号,半信半疑地和号贩子走了。
和翁习生一样,我也清楚:即使此刻都身处等待的队伍,患者身体的病痛、焦灼与忐忑共生的期待,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6点21分,我赶上“末班车”,成为第一批得以进入挂号大厅的人群。
一个小伙子在窗口大声嚷起来:“我已经排在够前边的了,难道前面的人全都看妇科吗?”保安把他从等待的队伍跟前劝出来,和他耳语几句后,他离开挂号大厅,脸上余怒未消。
6点38分,我排到挂号窗口前。试着询问一下:消化内科、妇科、免疫内科等热门科室,都排不上了,连普通医生的号都没有。
一些已经“挂”出了经验的患者教我,要想挂上难挂的号,有一种方式,是到医院广场上找工作人员登记,排明天的号。这可以大大增加成功几率,但缺点显而易见:当天晚上十点前,必须回到广场“待命”,工作人员会不定时“点名”,被点到的,将能先于其他人挂号。但一旦错过了,预登记就作废。
这意味着,你要耗费一天一夜,特别是一个“严防死守”的夜晚,才能挂上号。
的确只有重复患者就医的轨迹,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不易。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医生的步履维艰。
我很难想象,“急诊科女超人”于莺是如何写出那些鲜活生动的微博的。协和急诊室里,焦躁、病痛,甚至伤逝,每天在这里交织;我也很难想象,两次向挂号难大刀阔斧“开刀”的翁习生,在听说自己的一个“专家号”在号贩子手里被炒出高价时,是怎样的心情。
在又有医生被恶性伤害的背景下,我找不到一丝新闻兴奋,更遑论一些医生,已视媒体如“洪水猛兽”。一位外科医生说:“一条报道用‘六****对哈医大血案感到高兴’作为标题,这不是加剧医患关系紧张吗?”
翁习生说,他现在,真如网络语言所说,“压力山大”。他也会害怕,但知道,若患者的刀真向自己挥舞,他注定“防不胜防”。
无论是采访于莺,抑或翁习生,抑或广州空军医院的医生兼摄影师孙宁东,谈到如何缓解医患关系,他们说得最多的,都是“沟通和理解”。
于他们而言,写微博、发联谊卡、以影像记录和传达,都是在向患者袒露心声。他们没有放弃,并且相信,迷雾终将散去。
此刻,回溯协和的“做一天患者”体验,既像是给凶手,以及那些对恶性事件感到“高兴”的人们一记温柔的耳光,又像是一句虽然轻,却发人深省的呼唤。但愿有一天,不再“就医难”;也但愿,有着一颗“父母心”的医者,能够不再心寒。
在协和医院的广场上,一对北京本地的老夫妇让我印象深刻。为了帮着从河北保定前来,患上间质性肺炎的弟弟挂专家号,全家一共出动了三个人。他们乘最早一班公车前来,两人排普通号,一人排特需号,连排了两天,还是落空了。
最后,他们抱着碰运气的想法,直接找到呼吸内科那位姓徐的专家,说明自己的难处。徐医生二话不说,就帮他们加了号。当天下午,病人已作完检验。
“医生真好!”这位姓赵的大爷并没有埋怨。老伴则在一边搭腔:“实习生小伙子也不容易,看他们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上个厕所还要小跑。”
——这就是将心比心后的理解。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yhy8562243
yhy8562243
当前离线
积分
14932
发表于 2012-4-1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和的这个“做一天患者”体验活动好,如果各个医院都开展此活动,都主动为病人着想,都主动发现问题去持续改进,那么医患关系也就不会这么紧张了。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无名2
无名2
当前离线
积分
1245
发表于 2012-4-1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一下有好处,医生也会更加理解患者的心情!也可以让社会来体验医生的工作,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细雨润竹
细雨润竹
当前离线
积分
11629
发表于 2012-4-1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流行的说法是换位思考,那么换位体检举措更能使医务人员切身体会到患者的艰辛——身与心、灵与肉的痛苦历程。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万子2
万子2
当前离线
积分
2729
发表于 2012-4-1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社会诚信已经成为践踏于脚下的泥土,又怎么能够要求医院是一片净土;当我们的人身安全已经无法保障时,又怎么能够要求医师是圣人。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依旧
月光依旧
当前离线
积分
8386
发表于 2012-4-17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事固然很好,换位思考,有利于我们改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但是,目前的医患,仅仅是服务的问题吗?我们换位容易,改变现状需要。。。。。。。。。。。。。。。。。。。。。。。。。。。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py0215
py0215
当前离线
积分
773
发表于 2012-4-17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国情:人口众多,当然病人也会多,而医疗资源匮乏,要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如此多的病人,困难可想而知。医生是人不是神,多一些理解吧。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guozhihua
guozhihua
当前离线
积分
3888
发表于 2012-4-17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一下有好处,医生也会更加理解患者看病的艰辛,同时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像翁习生所说“与其盖更多的医院大楼,招收更多的医生,不如我们自己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和每一位患者沟通好”,切实从自身做起,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的,医患关系也会有所改善的,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尊重我们医务人员的。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他山石
他山石
当前离线
积分
2303
发表于 2012-4-18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社会诚信已经成为践踏于脚下的泥土,又怎么能够要求医院是一片净土;当我们的人身安全已经无法保障时,又怎么能够要求医师是圣人。尽管如此,换位体验一下有好处,医生也会更加理解患者的心情!也可以让社会来体验医生的工作,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反馈联系:sific2007@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