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6|回复: 10

滥用抗生素让世界忧心忡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细菌性传染疾病卷土重来
     疫苗、抗生素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然而,几乎与此同时,许多可怕的毁灭性新生或再生性传染疾病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出现,某些传染性疾病又有卷土重来的势头。例如,目前全球已有17亿人感染了结核杆菌,约有2000万结核病病人,现在每年新增加结核病病例800万,死亡300万人,高居传染病死亡人数之首。细菌性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抵御细菌袭击的抗生素。
耐药性使某些细菌“刀枪不入”
     事实上,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的仅仅60年间,很多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例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50多万人死亡。 各国学者对上述现象大为震惊,他们研究发现——耐药菌的出现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并且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开发的速度,如不遏止,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也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人们面对细菌性感染束手无策的黑暗时代。

抗生素滥用已席卷全球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46477份儿童病历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前抗生素使用的频繁度极高,平均每个儿童一年间接受3次抗生素处方,其中有一半的抗生素是用于处理中耳炎等问题的正常使用,而有12%是用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等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感染治疗。在美国,医生每天的抗菌药物处方中有50%是不必要的。美国在1982年~1992年间死于传染性疾病的人数上升了40%,死于败血症者上升了89%,其主要原因是耐药菌带来的治疗困难,仅1992年全美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法国每年大约有900万~1000万人次罹患咽炎,其中90%的人在患病期间服用抗生素,而实际上,只有约22.2%的咽炎属于细菌感染,其他均为病毒感染,服用抗生素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此外,医生也常对鼻炎、支气管炎等多为病毒感染的疾病错用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位居我国医院用药榜首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严重的国家之一,WHO在国际范围内调查显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约30%,而我国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就连门诊感冒患者都有75%应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2002年,我国医院用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达到了345亿元人民币,以26.5%的市场份额高居医院用药大类中的榜首(在全球范围内,抗感染药物市场销售额约占药品销售额的15%左右,位居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的第二位)。
    这种抗生素滥用造成我国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除了上面提到的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外,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20多年,可其耐药率已经达60%~70%。 据近5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武汉、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每年药物总费用中,抗生素约占30%~40%,一直居所有药物的首位。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凯福隆、头孢三嗪等第三代的头孢类菌抗生素的应用已日趋普遍,抗生素品种的选用明显超前。
WHO呼吁:遏制抗生素滥用
     目前,WHO已呼吁全球各国采取紧急措施,杜绝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1997年欧盟专门拨款建立了一个跨国的微生物感染耐药监测网,以规范耐药菌的测试方法和判断标准,并且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面对抗生素耐药性这一全球性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是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欧盟委员会禁止了杆菌肽锌、螺旋霉素、弗吉尼亚霉素和泰乐菌素磷等4种抗生素在欧盟范围内使用,自1999年7月1日起禁止用于家畜、家禽饲养。  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意识到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为了有效制止抗生素的滥用,2004年7月1日起,抗生素再次被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目前卫生部正在起草《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这是卫生部首次用行政手段去指导与控制医生对某类药品的使用,也是我国首次为某一类药品制订使用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活动的通知》,正是为号召不只是专业的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普通的民众和患者也要有合理使用的意识。(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中心研究员)  


[ 本帖最后由 鹊翔阿亮 于 2008-7-4 21:4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抗生素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临床使用的药品中,抗生素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如不加以注意,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对机体造成损害。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抗生素:抗生素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一种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所有细菌,只有使用对引起感染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因此应根据患儿的临床情况及结合有关化验结果正确选用抗生素。

2、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各种给药途径各有其优缺点及应用指征,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采用口服给药,宜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的制剂。有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口服后极少吸收入体内,故不能用口服法治疗全身性感染,但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肠道感染。对严重感染则应采用静脉给药。  
3、合理掌握剂量:抗生素的剂量一般可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但应根据患儿的生理、病理状态而适当调整。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肾脏、肝脏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较低,药物半衰期较长,因此出生1个月内宜按日龄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时亦应根据肾功能受损情况调整剂量。

4、掌握疗程:一般抗生素宜使用致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3-4天。如果急性感染在用药48-72小时后临床效果欠佳,可考虑调整用药。但应注意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停停用用,也不能过于频繁调换抗生素,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用药后短时间内症状未见好转,就盲目认为该药不灵,而频频调换其它抗生素,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的反复,延误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则有导致二重感染的可能。二重感染又称继发感染,是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一种新的感染,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胃肠内敏感细菌被消灭,造成菌群失调,致使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继发感染。

5、合理联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原理各不相同,作用环节不同,毒性反应也不一样,任意联用抗生素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合理联用,才能增加疗效,降低毒性。

6、不能片面追求使用新药、进口药。抗生素疗效好不好,主要决定于细菌对所选的药物是否敏感,否则,再新再贵的药也无用。

7、在使用抗生素期间,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有可疑现象,如皮疹、荨麻疹等,要及时采取措施,或减量或停药,或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切勿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目前将抗生素盲目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现象相当普遍,应引起广泛注意。

[ 本帖最后由 zhangfh 于 2008-7-5 06:21 编辑 ]

抗生素应用6要点.pdf (125.75 KB, 下载次数: 42)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星火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鹊翔阿亮 的帖子

谢谢阿亮,学习了,好多天不见你了。: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4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鹊翔阿亮 的帖子

:handshake :ok 学习啦,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谢谢!: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各医院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太严重了。忧心忡忡: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幸福 的帖子

谢谢关心!其实我一般都有上来看贴的。只是比较忙,所以回复少点!: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的资料,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能改变这个现状吗?????:fun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鹊翔阿亮 的帖子

忧国忧民还要忧抗生素.唉:L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30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 下栽学习了:haha :ha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