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推出多措施但成效不明显
近年来,政府及医管局已着手增加医护供应,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政府决定于2012年起的三年间,增加第一年医科学士名额100个,即增至每年420个.医管局亦计划2011至2012年度,招聘约330名医生以及约1720名护理人员.另外,政府于2009年把护士学士名额由550个增加至590个以及将护理副学士名额由110个增加至160个.医管局也于2008年重开护士学校,提供公费资助的三年制注册护士高级文凭课程及两年制登记护士课程.两个课程在2011/12年度的目标是分别提供300个和100个培训名额.然而,医护的培训需要时间,供应量不可能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例如培训一名大学医科生成为专科医生,至少须11年的时间。
政府尝试从海外输入医生,以解燃眉之急.但是,该方法必须获得医委会审批.现时,医委会获授权可就外地医疗人士的个别申请审批为期不超过一年的有限度注册.经医委会审批及同意下,符合《医生注册条例》所订立资格的申请人无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可获注册为有限度注册的医生
输入海外医生无疑损害本地医生的利益,部分医疗团体大力反对.这些团体指出,海外医生未经执业资格考试,无法确保医疗质量.西医工会于去年十月进行的调查结果已表明,医生一面倒不同意海外医生可以解决公营医院的"逃亡潮".医委会因此承受巨大政治压力.虽然最终有9名海外医生获医委会批准在港工作,但是输入海外医生的政治阻力绝不能低估。
医管局也尝试缩减医生的工时,舒缓其工作压力.医生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65小时的比例,已由2006年9月约18%减至2009年12月底的4.8%.医院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的医生数目已由2006年平均每日的340人,下降至2009年的221人.通宵驻院医生获得即时补假的比例,也由2006年的64%增至2009年的82.4%。
公私医院人才争夺战仍将持续
但是,自金融海啸以来,特区政府提倡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当中包括医疗产业.回归初期,香港的私营医院大多经营困难,但是随着2003年自由行政策推出后,越来越多内地人来港使用医疗服务,尤其是来港分娩.由于香港医护供应紧张,私营医院大多缺少人才,须向公营医院"挖角".公营医院出现的"逃亡潮"中,无论是医生或护士,其中一个流失较多人手的专科领域便是妇产科。
即使公营医院尝试改善医护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但是,私营医院的薪酬福利待遇却更胜一筹.有人力资源顾问公司估计,今年私营医院的加薪幅度领先大部分行业,介乎6%至7.1%,其发放的年终花红金额更是各行业之冠,平均达2.1个月至2.7个月.公营医院面对私营医院的竞争,难以短时间内应市场情况,调整医护的薪酬架构,以挽留人才。
整体而言,相较其他先进地区,香港人口的医生比例偏低.根据医务委员会的统计,除去海外执业的香港注册医生,现时全港有11733名正式注册西医.按709万名香港人口计算,每千名人口的医生比例是1.6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9年,英国的比例为2.74;奥地利为4.75;新加坡则为1.83,全都领先于香港。
短期而言,香港不能大幅增加医护人手以及输入更多海外医生,所以公营医院和私营医院的"人才争夺战"仍会持续.香港的公营医疗系统正面临日益严竣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