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视频
问答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新媒体联盟
微信大全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评审迎检与管理工具
›
管理经验分享
›
用人之道:毛泽东看叶剑英的“大关节” ...
公告区
+ 发布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主题贴
02-17 16:11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回帖
02-17 16:10
系统消息:
AI工具试用丨“斯斯”陪你做感控,有问必答!(赚金币啦)
#AI工具#
01-07 16:18
系统消息:
上传视频拿金币,快来上传你最喜爱的感控相关视频吧!
#👈点我了解详情#
01-06 15:55
小小牧童
:
竟然才知道,SIFIC论坛可以一键搜索【知名专家】的授课笔记资源啦!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01-02 17:30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282
|
回复:
6
用人之道:毛泽东看叶剑英的“大关节”
[复制链接]
缭绕
缭绕
当前离线
积分
16842
发表于 2008-6-21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用人之道:毛泽东看叶剑英的“大关节”
毛泽东与叶剑英
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且谋虑缜密。
据档案记载,毛泽东是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送叶剑英那两句话的。原话是:“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说这个人大事不糊涂。”据薄一波回忆,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毛泽东插话说:我曾送给叶剑英同志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看来,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这两句话,故流传甚广。
这两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诸葛亮掌军理政之谨慎,史家有共识;吕端的“大事不糊涂”,或许知其详者不多。查《宋史•吕端传》,宋太宗想以吕端为相,不同意者说吕端糊涂,太宗却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何谓“小事糊涂”?无非是在不关涉原则大道、只涉及个人利害得失的问题和事情上,不斤斤计较,大抵有所谓盛德若愚之风。诸如不满吕端的人四处散布他的谣言,吕端知道后的态度是:“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再如,他和名臣寇准同列参知政事之职,且排名在前,吕端主动提出“请居准下”。不久吕端升任宰相,“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值印,同升政事堂”。这正是他“小事糊涂”的一面。何谓“大事不糊涂”?就是在关系朝廷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有舍我其谁之慨。比如,朝廷要捕杀叛将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道后坚决反对,建议把李母安置好并给以优厚待遇,即使李继迁不降,也能笼络住他的心。宋太宗死时,内侍王继恩担心有才干的太子继位妨碍其专权,同李皇后合谋另立。吕端觉察其奸,把王继恩看管起来,去说服李皇后不要改立。太子继位,垂帘召见群臣,独吕端不拜,他让人打开帘子,上殿看清楚确是原先的太子后才退殿下拜。可见,
在小事上糊涂,有柔,有宽,有退;在大事上不糊涂,有刚,有严,有进。刚柔相济,宽严并用,进退得当,才能有利于大局,干成大事。也可以这样说,在小事上糊涂一些,更有助于看明白、想清楚、做成功大事。
毛泽东借吕端评价叶剑英,主要是指他能够在大关节处看清要害,做事情从大局出发,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按薄一波的说法,叶剑英最大的贡献有两件事:一件是1935年长征途中,将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的电报报告毛泽东,保证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计划北上。另一件就是在粉碎“四人帮”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和擘画。除此两件外,叶剑英一生中还有其他一些可为称道的“大事不糊涂”之举。如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挺身而出,率部保卫蒙难广州的孙中山。1926年北伐军打下南昌,蒋介石让他做其嫡系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叶剑英予以拒绝。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他通电反蒋,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7月,在中共中央秘密策划南昌起义的紧要关头,叶剑英获知汪精卫、张发奎将诱骗贺龙、叶挺上庐山,加以逮捕以阻挠起义的消息,便火速下山同贺、叶商量对策,保证了起义顺利进行。从红军时期开始,叶剑英长期在我军总部负责参谋工作,多建帷幄运筹之功。抗日战争时期,在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他“单刀赴会”,更有“舌战群儒”之举。“文革”初期,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搞乱党和国家的局面,叶剑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大闹怀仁堂”。九一三事件后,叶先是配合周恩来,后襄赞邓小平,经受了党内艰难的政治局势的考验。凡此等等,说明他能够作出薄一波说的两大贡献,绝不是偶然的。叶剑英曾在一首《题画竹》诗中说“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可视为他在大关节处最能彰显政治品格的生动写照。周恩来生前曾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称誉叶帅,大体也是这个意思。
能在大关节处显品格,需有谋有断,有动有静。如果一路走来,总是风风火火,缺少内敛,就可能像毛泽东常常引用的《后汉书•黄琼传》里的那两个比喻一样,“峣峣者易缺,噭噭者易污”。叶剑英为人随和,平时谨言慎行,善谋善思,很懂政治艺术,素有“参座”称谓。观叶帅言行,常常让人想起北宋末年爱国名将宗泽的诗句:“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胸中有数且从容应对,关键处便见出英雄本色。此外,叶剑英才兼文武,学识丰富,也素为人称道。好学深思,可以励志、致知、正德、养性、增智、促行,有如此修养,就不会莽撞行事,更不会计较小事或小题大做。
作为元帅诗人,叶剑英对大事的许多思考,常寓于诗中,留下不少名句。1965年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赋诗云:“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一句“眼底吴钩看不休”,沉淀了对当时国际紧张局势的深刻思考。同时创作的《七律•远望》,更以其“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的精当比喻,传达出对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走向和前途的担忧。此诗也引起毛泽东的关注。这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毛泽东一字不差地把叶的《七律•远望》书写下来送给孩子,连在什么时候刊登在哪家报纸上,都记得一清二楚。1966年“文革”初起,叶剑英在一首《虞美人》词中说,“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严关过后艰难在,思想幡然改”,也颇见他在那种特殊情况下的“大关节”处所作的深邃而辩证的思考。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文才和见识的称道,有一个材料不得不引。1975年5月3日,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引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几句,称三国时孙权“是个能干的人”,并要叶剑英当场背诵了全首词。毛泽东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此人(指叶剑英)有些文化,他看不起吴法宪。就是吴法宪不行。”这段话有三点值得体味。一是毛泽东有意把“生子当如孙仲谋”改为“当今惜无孙仲谋”,似乎生出了人才匮乏的感慨;二是让叶剑英背诵辛词,当众流露出“此人有些文化”的欣赏之情;三是称道叶剑英看不起吴法宪,肯定了叶在对待林彪集团的这个大关节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事实上,林彪事件前,毛泽东就想到了当时“靠边站”多年的叶剑英。1971年8月28日在长沙同刘兴元、丁盛、韦国清、汪东兴谈话时,他重提1935年的电报一事,明确说:“叶剑英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林彪事件后,毛泽东让叶剑英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无疑是关键时刻的一次任命。叶不负重托,同周恩来等一起妥善处理了林彪事件发生后军队中的遗留问题。此后,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并在1973年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3年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叶剑英率先向毛泽东建议说:小平同志回来了,我提一个要求,让他来参加和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于是,毛泽东这年12月12日主持政治局会议时,特别提出: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当委员。又说:我提议,全国各个大军区司令员互相调动。你(指叶剑英)是赞成的,我赞成你的意见。我代表你说话。
1974年周恩来住院后,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四人帮”,叶剑英在邓小平的工作安排上屡屡建言,得到毛泽东多次赞赏。例如,1974年10月20日,毛泽东在长沙同人谈到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时说:“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邓做第一副总理兼总长,这是叶(剑英)的意见,我赞成照他的意见办。”这年11月6日,李先念在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北京的工作时说到,“小平的问题(邓做第一副总理兼总长曾受到“四人帮”的阻碍---引者注)解决了,一致拥护毛主席的指示”,毛泽东则说:我拥护叶剑英同志的意见。在1975年1月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扩大会议上,叶剑英曾两次提出他不再主持军委工作,要邓小平主持。为此,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写信向毛泽东告了一状,说叶剑英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毛泽东把王洪文的信束之高阁。1975年6月底,王洪文被派往浙江、上海“帮助工作”,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由叶剑英或邓小平主持。叶剑英再次体现了他在大关节上的政治智慧。
7月1日,他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因年老多病,精力不胜,提议请小平同志主持以利党的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在叶信上欣然批示“同意”。正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和叶剑英等人的配合下,邓小平在这年的7、8、9三个月主持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由上所述,叶剑英在“文革”后期,对党内健康力量的形成,对抵制“四人帮”的干扰,确有不可或缺之功。毛泽东的识人之明和对叶的信任之深,倚寄之重,也毕现于情辞。在他看来,“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富有政治智慧和决断胆识,足可谋大局、当大任、托大事,也就是说,在大关节上靠得住,能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讲,
所谓“大事不糊涂”,根本上是做人的胸襟气度、做事的识见能力均站在了历史的高处。
毛泽东弥留之际,有一个让人寻味不尽的细节。当时,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分组与他告别。毛泽东此时头脑还清醒。当叶剑英走近床前时,他动了动手臂,叶未察觉。叶剑英告别完走到病房门口时,毛泽东吃力地以手示意,让工作人员招呼他回来。毛泽东睁开双眼,嘴唇微微张动,似乎有话要说,但只能用一只手紧紧握住叶的手。
叶剑英后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主席一定要交待什么事情,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回去呢?为此,他想了很多。
〔作者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 100017〕
世上之事纷纷绕绕,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什么都想做得最好,什么都想弄得清清楚楚,哈哈,我这样的人其实做科研很好啊!:$ 只是才疏学浅,只好在小医院里混混啊!看了这篇文章,觉得虽然我们离伟人是那么遥远,但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这何尝不是一种于己于人都很有利的心态吗?古人就想到啦!
[
本帖最后由 缭绕 于 2008-6-21 00:4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文点
+2
收起
理由
沧浪之水
+ 10
+ 2
精品文章,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朽
老朽
当前离线
积分
10534
发表于 2008-6-2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事上糊涂,有柔,有宽,有退;在大事上不糊涂,有刚,有严,有进。刚柔相济,宽严并用,进退得当,才能有利于大局,干成大事。也可以这样说,在小事上糊涂一些,更有助于看明白、想清楚、做成功大事
所谓“大事不糊涂”,根本上是做人的胸襟气度、做事的识见能力均站在了历史的高处。
政治家的气度,军事家的胆略,革命家的胸怀,思想家的思维
。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婉若秋水
婉若秋水
当前离线
积分
16492
发表于 2008-6-2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缭绕 的帖子
学习啊.做到装糊涂有时也比较难,小事上装糊涂,藏起狐狸尾巴:P 更利于大事上突然发势啊,用最接近现实的眼光解读历史.
这就是读史使人明智啊:P :L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当前离线
积分
19431
发表于 2008-6-2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缭绕 的帖子
精品文章,谢谢分享!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同一个道理。
[
本帖最后由 沧浪之水 于 2008-6-21 20:47 编辑
]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当前离线
积分
19431
发表于 2008-6-2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一生唯谨慎
毛泽东同志评价叶剑英时用了两句诗:“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说他像诸葛亮一样一生谨慎,像吕端一样大事不糊涂。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是个大智若愚的人。这里,我们谈谈诸葛亮与谨慎。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一生谨慎。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是说刘备知道诸葛亮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正是诸葛亮的谨慎赢得了刘备的信任,也正是诸葛亮的谨慎使他一生中很少有失误,从而赢得千古流芳的美名。
我们要汲取前人的智慧,就应当学习诸葛亮的谨慎。这里说的谨慎,不是谨小慎微,而是谨言慎行。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俗话说,人生如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中就强调了谨慎,但有的人却置若罔闻,如刘青山、张子善之流。刘青山口出狂言:“老子拼命打下了江山,就是要拼命享受!看谁个狗娘养的能把老子怎么样?!”张子善压制民主,搞家长统治,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结果呢,就是他们被依法处决。刘青山、张子善作为反面典型,教育了一代人,使大家谨慎行事,从而少犯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干部落马,不谨慎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掌握一点权力,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有的做出一点成绩,就不可一世、践踏制度;有的道德滑坡,见利忘义;有的信念迷失,贪图享乐。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忘记了“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不懂得防微杜渐,结果,“小不谨,则大事去矣”,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不可不察。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伦理学家,他关于谨慎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个人的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名誉,被认为是他此生舒适和幸福所依赖的主要对象,对他们的关心,被看成是通常称为谨慎的那种美德的合宜职责。”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谨慎是一种美德,二是谨慎的职责是维护幸福。幸福是每一个人珍惜的,应当用谨慎来保护它。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谨慎败由骄。谨慎,才能头脑清醒;谨慎,才能廉洁自律;谨慎,才能抵御风险。
谨慎是人生的智慧,我们应当像诸葛亮那样:一生谨慎。
[
本帖最后由 沧浪之水 于 2008-6-21 20:43 编辑
]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当前离线
积分
19431
发表于 2008-6-2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吕端大事不糊涂
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斤斤计较的,吕端却表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也正是由于他对这些人们通常关注的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问题的漠然,才留下了“糊涂”的说法。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那么的可贵,那么值得后人学习,难怪他的“糊涂”要受到人们的称赞了。
吕端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他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这样评价他:得到褒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气度。但真正使他名传千古的,还是由于他的“大事不糊涂”。这种不糊涂,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
一是安抚李继迁。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宋,在西北部边境上屡次骚扰。一次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没有保护好他的母亲,老娘当了宋军的俘虏。这个消息报到朝廷后,太宗就想处死这个老太太。当时寇准正担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副使,太宗单独召见了寇准,跟他商量此事,准备在边境上大张旗鼓.地把老太太杀掉,以惩戒那些与朝廷作对的人。
寇准从太宗处回去时,经过宰相的办公地,吕端猜想可能是要与他商议大事,就对寇准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没必要知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你应该告诉我。虽然不是军国大事,但寇准也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吕端说:这样做好像不太合适,请你暂缓处理,我去找皇帝说说。他来到太宗面前说了一通道理:从前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母,想要把他们在阵前用锅煮了,可是刘邦说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汤喝吧。做大事的人不会顾虑到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蛮夷叛乱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捉不住,那只能结下怨仇,更坚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不如在延州(陕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对李继迁实行攻心战,虽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亲总还在我们的掌握中。太宗连连说好:多亏了你,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后来,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时候中箭身亡,他的儿子归顺宋朝。吕端的高瞻远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太祖与太宗的交替过程中,曾出现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时期,吕端每天都陪着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当时得宠的宦官王继恩担心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结了参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掌管御林军)李继勋、知制诰(管草拟诏书)胡旦等人,图谋拥立楚王赵元佐(太宗的长子),一场宫廷政变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着。太宗一咽气,皇后马上就派王继恩召见吕端,计划逼着吕端同意立楚王为君。其实在他们刚开始谋划的时候,吕端已经有所耳闻了,现在听到皇后召他人宫,知道局势可能有变,就果断地把王继恩锁在了自己家的书房中,派人严加看守,然后人宫晋见。果然,皇后对他提出了立楚王的问题,吕端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先帝在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由于谋变的关键人物王继思已经被控制了起来,皇后一时也没了主意。吕端趁热打铁,率领大臣共同保太子(真宗)继位。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帘接受群臣的朝拜,吕端站在底下不肯下跪,要求卷起帘子来,然后登上台阶察看确实是真宗本人,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磕头跪拜。接着,又把那几个犯上作乱的分子发配到外地,彻底平息了这场争端,确保了政权的稳固。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事,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
[
本帖最后由 沧浪之水 于 2008-6-21 20:40 编辑
]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海内知己
海内知己
当前离线
积分
11196
发表于 2008-7-1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席高瞻远瞩、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伟人!!!:ok :ok :ok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反馈联系:sific2007@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