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修订讨论稿
(2010年10月05日版)
一、相关定义
医院废物:在医院产生的所有废物,包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生活垃圾: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无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和与医疗活动无关的生活垃圾。按照再生利用的原则又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二大类。
二、分类原则
本次分类与现行的医疗废物管理文件保持延续性,并始终贯彻BAT/BEP的核心理念:
1.通过分类,将医疗活动中产生的普通废物和医疗废物彻底分开收集,在医疗废物的源头做好减量排放工作;
2.医疗废物经过合理的分类后,根据其材质和污染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无害化处置方式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处置技术优先考虑:A.重复利用;B.循环再生;C.非焚烧处理;
3.减少铜、铁、铝等金属、含氯元素物质和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终末焚烧处理量,降低POPs排放量。
4.放射性废物因其特殊性,不纳入该分类目录中。常见组分、收集、处置及管理参照卫生部《GBZ 133-2009 医用
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执行。
5.本分类目录仅指对医疗废物的分类。
三、释义
1.高分子类感染性废物如果采用非焚烧方法处置应单独回收;如果采用的是焚烧的方法,此类废物可与其他感染性废物混放。与血液、体液有直接接触的一次性高分子器械、用品属于此类。透析器与血液接触后,在透析结束时已被冲洗而无血液残留;透析管路不与血液接触,因此均不列为医疗废物管理。
2.实验室产生的培养基、菌种、毒种保存液,直接与病原体有关,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高风险,因此要求必须在产生地进行压力蒸汽灭菌,且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应进行生物监测,达到合格的要求。而临床送检的细菌培养的标本在被培养之前不具备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高危险,因此不需要进行压力灭菌后再处理,直接做为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包装袋即可。
3.废弃的尿液或脑脊液、胸腹水等废物,在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疗机构可直接倒入下水道。无污水处理系统的应消毒后倒入下水道。其他标本,如血液、血清、分泌物和粪便等标本可直接放入黄色包装袋;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尿垫、绷带及其他各种敷料,按一般感染性废物直接放入黄色包装袋,送集中处置单位。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球、棉签不包括用于抽血、注射及配药时消毒、止血的棉签和棉球,因为此类废物未被血液、体液污染或者污染量极小,因此将此部分棉球、棉签不列入医疗废物管理。
4.甲类传染病病人(包括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不明原因传染病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指MRSA、泛耐的鲍曼不动杆菌、泛耐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置。除上述传染病人以外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因不具备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不被列入医疗废物管理。
5.损伤性废物分类方法不变,锐器盒最好采用厚纸板或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如不锈钢。锐器盒整体颜色为黄色,在盒体侧面注明“锐器”;锐器盒上应印制医疗废物警示标识;锐器盒规格尺寸可根据用户要求确定。
6.婴儿尸体应按尸体管理办法送殡仪馆焚烧处理;胎盘和未成形的引产胎儿应按病理性废物处置。
7.批量报废的药品均由药剂部门集中回收;少量的药品和在药物管理和药物制备的过程中污染的材料, such as syringes, needles, gauges, vials, packag如注射器,针头,仪表,药瓶,包装可放入感染性废物中收集。 It raises serious safety problems, bot
8.使用后的化学试剂、消毒剂在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疗机构可直接倒入下水道。无污水处理系统的医疗机构,应集中回收交指定部门处置。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化学废液回收仪对病理、组织实验室的甲醛、福尔马林、二甲苯等进行回收再利用。
9.所有放入黄色包装袋的医疗废物,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回收处置。各地应根据自身现有的处置方法,按照国家的医疗废物分类原则,制定自己的分类目录,进一步明确分类方法,使分类目录与处置方法真正衔接,做到各种分类都要有对应的最佳的处置方法。
10.在医疗活动中产生的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各种一次性物品属于生活垃圾,因其不同于其他非医疗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特别是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的废物,需经过一些规范的处理过程方可回收,因此也需要加以管理。
11.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及在医疗活动中产生的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各种一次性物品的处理应由处置单位按照回收类别进行分类,医疗机构只负责将废物按照不同的处置方法进行分类收集。收集方法为放入黑色包装袋,交集中处置单位。
医疗废物管理项目组
2010/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