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7|回复: 8

守望医学高地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0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在著名的内科大查房中,以刘士豪、谢少文这样既做过内科医生,又精通基础研究的医学专家,经常会就一个临床病例或症状,从生物化学、细菌学一路讲到病理、生理,直至临床。而很多住院医生也因为在回答问题前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将临床与基础理论相联系,而受到导师的赞赏。
    194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评选了81位第一届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协和的林可胜、冯德培、李宗恩、袁贻谨、张孝骞、陈克恢和吴宪赫然在列。
    学科细分策源
    20世纪是医学科学细分与整合的时代,在中国,北京协和医院无疑是这场学科变革的领军者。以内科学系为例,当前国内医院现有的大部分主流三级学科,都是协和首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亚专科便在协和以专业组的形式体现,而中国医院大规模的内科细分潮的出现,晚于协和30年。
    然而,全国各医院的专科细分尚未完成,协和便又敏锐地觉察到学科细分在医学人才培养和患者诊疗中的局限性。2002年,协和率先在大内科系统中成立普通内科,为愈行愈远的三级学科提供一个交流和整合的实体平台,支撑临床教学和科研。从而实现了临床学科综合-细分-整合的螺旋式上升。
    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由著名医学家林巧稚教授亲自缔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愈发壮大。各临床专业组各司其职,与之对应的产前诊断实验室、妇科肿瘤实验室、内分泌实验室、辅助生殖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专注科研,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坚强支撑。
    刘士豪教授于1961年在协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分泌科。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进行钙磷代谢研究,并建立了代谢病房和实验室。50年来,协和内分泌科诞生了中国内分泌领域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史轶蘩教授。专科声誉极佳、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的内分泌科,临床及科研能力始终位居全国领先地位。
    如今的医院门诊楼六楼,狭窄的候诊区域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楼道里打扫卫生的保洁大婶告诉记者,内分泌科的患者多到看不完,“5点是不可能下班的,大夫看病到6点多很正常。”
    协和风湿免疫科的发展,更是体现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在中国本土成长的历史。50多年前国家派内科医生张乃峥赴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病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学成归国的张乃峥在全国首建风湿性疾病门诊,并开展相关检测。而后数十年的动荡并未磨灭协和人的决心,张乃峥教授在1980年终于建立了风湿免疫专科。
    现任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奉春教授在谈到1982年第一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年会时表示,“当时参会者很大一部分是内科主任,全国只有几十名医生真正将风湿病学作为研究专业。”会后不久,张乃峥教授开始在全国各地奔走,普及中国的风湿病教育工作。
    “当时张教授认为中国的风湿病学科太弱小,科班出生的医生太少,担心医护力量不能承担起医疗任务。”张奉春谈起科室的老主任时,始终带着崇拜又敬畏的语气,“按照我们长期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应有1万个风湿病医生,其中60%为科班出身。”
    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成立以来,历任主任委员均为协和风湿免疫科的教授。从开创学科、建立医学会分会,到培养人才为风湿病学队伍的建设添砖加瓦,协和风湿免疫科在中国风湿病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于2011年初出炉了两份榜单,北京协和医院以专科声誉80.00、总分84.73的绝对高分位居“2009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榜首。而另一份选取了27个专科进行评比的“2009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协和有13个专科进入前五名,5个专科摘得榜首位置。
    战略选择迷径
    同样一份榜单,也揭示了协和的隐忧。在“2009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协和一些在国内起步较早的学科未获入围。而且,尽管北京协和医院在“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获得第一,且评价标准之一的“专科学术”得分比第二名多出近30分,但“科研学术”项的得分仅为4.73分。
    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介绍,“科研学术”的分值,由医院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奖项以及2009年SCI文章影响因子的分值组成。
    曾经领先的学科发展逐渐落于人后,在院内的某位老教授看来,这与身兼学科带头人责任的科室领导“只顾个人学术,忽视人才梯队的培养,未为学科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关。而缺乏对学科带头人的管理、考核,也造成了学科实力下降,院方未能及时督促学科带头人做出适当调整。
    协和原心胸外科曾诞生了吴英恺、黄家驷等医学大家,但始终未获得系统发展。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拆分为心外和胸外两个学科独立发展之后,其实力仍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一些医生将原因归结为三条:“床位少,没有实验室,某些历史原因。” 因“要不到床位”而学科发展受限的窘境,其实广泛存在于协和的大部分科室。
    除了规模受限,当前的医学科研评价体系“重基础轻应用”的导向也令坚持“研以致用”的协和人“很受伤”。据吴明江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协和内部便设立奖项,鼓励医生进行结合临床的探索性研究,对医疗工作中救治重大疑难病例成功的医生进行奖励。这体现了协和在科研导向上的坚持。
    医院的长远发展依靠学科建设,若学科后继无人,则建设无从谈起。但目前协和的绩效考核和分配体系,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选择,为未来学科发展带来隐忧。
    “现在的毕业生都很愿意来麻醉科:压力相对小,但收入几乎是全院最高。”协和麻醉科罗爱伦教授对此也十分无奈,“现在的趋势是男孩选外科,女孩选心理、放射、超声等科室,选内科的无论男女都明显减少。”即使是选择了内科的医生,近年离职比例也有所升高。
    风湿免疫科的主治医生王迁说,“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理想主义者支持建立,但之后应有良好的制度让医生中不那么理想主义的人,能够投身医学。”
    今年5月张贴在医院布告栏中的一则“关于儿科院内招聘医师的通知”,让人感慨:“原来‘冷门学科’在协和也不能幸免。”
    正如耳鼻咽喉科主任高志强教授所言,目前国内的生活及学术环境已比80年代时优越了数倍,医学更是从国际学术会议时“只能坐着当听众,没有人在乎中国的意见”发展成“可用英语与世界各国专家互通研究进程”。从协和离职的医生,多数只是更换了医院“另立山头”,继续从事医疗工作。这些当年万里挑一被选中到协和工作的医生,今日会选择离开,与协和的“人才平台”过于拥挤、评价机制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协和的激烈竞争由来已久,曾任协和外科学系主任、胸外科主任的徐乐天教授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早在开院之初,院内对于总住院医生职位的竞争就非常激烈。“未能在同期学生竞选中脱颖而出的,大部分会选择更换医院工作。”徐乐天停顿了一下无奈地说,“都是年轻人,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呢。”而随着拔尖人才的累积,90年历史的协和医院,目前院内仅在职的教授、副教授已达576名,人才竞争已呈现白热化。
    离开,也许会获得更广阔的天地,但留下,却不知路在何方。虽然人才的流动利于提高中国医学的整体水平,但却破坏了协和学科发展的人才储备梯队。其实,这些“万里挑一”的人才只是需要一个更广的平台。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鬼才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学问贵在一个“精”字。一分智慧+99分勤奋=成功。切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门的诠解】门是双向的,推门者常将对方碰得鼻青脸肿;拉门者照顾了自己,也服务了别人。洞开的门,人们毫无兴趣;紧闭的门,人们浮想联翩;半开的门,最易勾起人们的窥视欲。对于大人,关上门才觉得安全;对于儿童,打开门才不会害怕。门的作用发挥得怎样,并不由它自己做主,关键是看谁在用怎么用。心情好 身体好 哪都好。

协和的门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和的发展迷经让人感慨无限,但其中这句话很令人欣赏“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理想主义者支持建立,但之后应有良好的制度让医生中不那么理想主义的人,能够投身医学。”
在感控上战斗的朋友们是不是也是理想主义者中的一员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鬼才 + 5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和输送人才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和人很令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问题,值得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3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和的做法值得学习,希望都象协和那样,我国的医学就会加速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3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理想主义者支持建立,但之后应有良好的制度让医生中不那么理想主义的人,能够投身医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