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统计检验结果时存在的10种自我欺骗行为: 1、把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进行处理,任何关系中“P<0.05”都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如果各受试组间基线差异有利干预组,便不调整这些基线差异值。 3、不要把数据是否呈正态分布作为检验的目的。如果你做了以上试验,有可能陷于非参数检验中,这可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 4、忽略退出对象(中途退出)和无应答者,因此分析只涉及完全遵守治疗方案的研究对象。 5、假设能够根据两套数据,计算出一个值(Pearson相关系数),就认为具有“显著性的r值”能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 6、仅因为离群值(在你的图表中,明显偏离其他大部分点的点)扰乱了你的计算,就把它们排除在外。或者仅因离群值有助于你的结果,即使看起来好像是错误的结果,也把它们纳入计算中。 7、如果组间差异的可信区间包含零差异,就在结果中遗漏这些可信区间。另外一种稍好一点的做法是,在文章中简单提及可信区间,但在画图和得出结论时略过不提。 8、原计划历时6个月的试验在4个半月就显示了组间差异的显著性,于是便停止试验开始写作;同样地,如果在6个月时结果出现“接近显著性”,便将试验再延长3周。 9、如果对结果不感兴趣,便让计算机重新计算,察看某个特定亚组是否显示不同结果。 10、如果按照计划的方式分析数据没有得出想要的结果,便借用其他检验方法再计算。 希望大家在写作论文时,不要犯这样类似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