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2247|回复: 9

[动态] 学习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医疗服务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转载  

美国医生非常重视循证医学。UCSF Medical Center的内分泌专科医生总是根据最新文献荟萃,分析治疗病人及进行临床教学。每周三上午都会有一个文献讨论会,由第一年内分泌专科医生提供一个病例及相关文献,教授们就其结论的可信性与可行性进行讨论。而在中国,临床医学更注重个人经验,与大规模临床荟萃分析相比,这是缺乏代表性与科学性的。

美国医生除了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之外,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体现了他们对病人隐私权的尊重。比如,不管时间多紧,医生与医学生都要向病人自我介绍,如果要旁观,也一定要先征求病人的同意。在给病人查体时,要求绝对不许另一个病人在场。HIV检查前要先征得病人的同意,否则医生无权检查。即使不提病人的姓名,医护人员也从来不在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讨论病人的病情。相比之下,中国医生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常常会忽视对病人隐私权的保护。美国能够做到一人一屋的待遇,有时病房中也有两到三个病人同住一屋的情况,但他们之间肯定有一个厚厚的帘子隔开。而在中国,门诊是几名医生共用一间屋子,病房中也是同性别病人混住在一间大屋子中,这种就医情况很难使病人的隐私权得到完全的保护。但是,中国医生不应就此而忽视病人的隐私权,而应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尽量尊重病人的权利。

医疗体系

美国医疗系统中有两种职业是中国所没有的,即医学社会工作者和家庭医生。这两类人是美国医疗保健体系得以高效正常运转的基石。

医学社会工作者主要负责帮助人们寻找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向那些有重病或慢性病的人提供支持,帮助无家可归者、吸毒者及受虐待儿童渡过难关,以及为病人寻找合法的卫生资源和经济援助。他们的工作丝毫不轻松,其工作对象多数来自于社会底层,需要耐心、同情心、一定的体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艺才能胜任。

中国非常需要引进美国的家庭医生制度,他们是整个美国医疗保健体系的看门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看病要先经过家庭医生的诊治,并由其决定是否需要转诊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在UCSF内分泌门诊,一个医生可以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回答一个病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进行疾病教育。

临床教学

美国的临床教学活动非常系统而频繁,每天早晨有病例讨论,中午有讲座,每周还有一次大查房。每天早晨的病例讨论完全由住院总主持,轮流由一名住院医挑一个病房中比较复杂的病例汇报,住院总适时打断,并提出问题,如下一步检查什么,此时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治疗等等。所有的住院医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住院总也会时不时地点名。每天的讨论激烈又精彩,大家群策群力总能列出十余条鉴别诊断,再根据病例的逐步揭示,而一一排除。每次讨论时都会有至少一个教授在场,但很少发言,仅仅是旁听,偶尔提一两个问题。在这种训练下出来的住院医可以很快在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

相比之下,我国的临床教学仿佛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而住院医水平有限,使得主治医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很少能挤出时间教学,住院医得不到良好的教学训练,就更加依赖主治医。临床教学活动多是教授们的一言堂,住院医生巡诊也退化成了教授讲课。久而久之,住院医生和医学生们都养成了只听权威发言的习惯,对同事之间的讨论意见毫无兴趣,因而对于病例讨论也显得非常不积极。此外,中国没有完善的继续教育系统,因而很难避免医疗队伍知识的老化。美国法律规定医生要在一定时间内修满足够的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否则便会被吊销行医执照。

另一个巨大差别是,美国住院医和医学生有更多的独立看门诊病人的机会。在普通门诊,主治医师很少第一个看病人,而是由住院医及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先问病史查体,再向主治医汇报。之后主治医一般也不会马上去看病人,是先与住院医或医学生一对一地讨论这个病例,从该病人身上最大限度地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这种实战的教育方式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减轻了主治医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诲人不倦。

点评

好的经验我们国家也应该引进。  发表于 2012-1-22 17:06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沧海一粟 + 5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老师的分享,看了《实习医生格蕾》、《内科医生豪斯》,很是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这种精神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0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不更新,将来令人担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0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改革才能改善医患关系,解决看病难和贵,我们才能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0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这个周末也看下《实习医生格蕾》、《内科医生豪斯》,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中国的医疗体制和模式也能和国外接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情不同模式也不同,搬到中国来就变成中国特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个同事的孙子在美国读医学院,他们学习时间很长,美国的医学生必须在就读普通大学后方可考医学院校,不像我们国家高中毕业就可以读医学院校,而且实习时间也比我们的医学生长,真的能学到很多知识。不是说国外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圆,但是,别人好的经验咱要是能“洋为中用”,恐怕对中国的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也是一种促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7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政府高层的卫生官员多出去学习,把国外好的经验转化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