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1221|回复: 179

[原创] 意见征求稿: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火...
发表于 2008-6-2 20:06: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IP:上海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起草:胡必杰,刘荣辉

评分

参与人数 3 +20 威望 +4 收起 理由
safihu + 2 及时发布新规范。
柳莹依 + 10 精品!

查看全部评分

贡献排行榜:
发表于 2008-6-2 21:03:57 | 查看全部 IP:黑龙江齐齐哈尔
指南非常详细,先下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1:23:21 | 查看全部 IP:安徽亳州

回复 #1 icchina 的帖子

:victory: 下载学习.:handshake 胡教授您辛苦了___中国感控的领路人!!!:ok :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2:03:35 | 查看全部 IP:上海宝山区
请大家对本指南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
不管大或小,不管采纳与否,我都会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同时,希望更多的热心专家参加编写由本学会名义发起的医院感染相关指南、建议、共识的活动。
具体详见:https://bbs.sific.com.cn/viewthread.php?tid=6435&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2:22:07 | 查看全部 IP:山东德州

回复 #1 icchina 的帖子

偶先学习,再说话,不然有乱说之嫌。:P

[ 本帖最后由 婉若秋水 于 2008-6-2 22: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2:25:59 | 查看全部 IP:安徽合肥
先下载学习!:victory: :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2:41:32 | 查看全部 IP:湖北武汉
指南的内容很全面,操作性很强,对临床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有2个问题我想请教:1.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CDC指南写的是更换时间不低于48小时,玛丽医院是每周更换1次;2.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这条由于硬件的原因现在似乎很难落实.另外,有一次听司徒教授讲课,好象提到负压病房与自然通风的效果比较,提示自然通风可以稀释空气,降低感染的危险.现找到一篇文献也提到此观点.

Natural Ventil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Airborne Contagion
A. Roderick Escombe1,2,3*, Clarissa C. Oeser3, Robert H. Gilman3,4, Marcos Navincopa5, Eduardo Ticona5, William Pan4, Carlos Martínez5, Jesus Chacaltana6, Richard Rodríguez7, David A. J. Moore1,2,3, Jon S. Friedland1,2, Carlton A. Evans1,2,3,4
1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Immunity,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London, United Kingdom, 2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Clinical Tropical Medicine,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London, United Kingdom, 3 Asociación Benéfica PRISMA, Lima, Perú, 4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altimore, Maryl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5 Hospital Nacional Dos de Mayo, Lima, Perú, 6 Hospital Nacional Daniel Carrión, Lima, Perú, 7 Hospital de Apoyo Maria Auxiliadora, Lima, Perú
Background Institutional transmission of airborne infections such as tuberculosis (TB) is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especially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 where protective measures such as negative-pressure isolation rooms ar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Natural ventilation may offer a low-cost alternative.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ates,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Methods and Finding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eight hospitals in Lima, Peru; five were hospitals of “old-fashioned” design built pre-1950, and three of “modern” design, built 1970–1990. In these hospitals 70 naturally ventilated clinical rooms where infectious patients are likely to be encountered were studied. These included respiratory isolation rooms, TB wards, respiratory wards, general medical wards, outpatient consulting rooms, waiting room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These rooms were compared with 12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negative-pressure respiratory isolation rooms built post-2000. Ventilation was measured using a carbon dioxide tracer gas technique in 368 experiments.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experiment, infection risk was estimated for TB exposure using the Wells-Riley model of airborne infection. We found that opening windows and doors provided median ventilation of 28 air changes/hour (ACH)(开门窗每小时换气的中位数是28次), more than double that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negative-pressure rooms ventilated at the 12 ACH recommended for high-risk areas, and 18 times that with windows and doors closed (p < 0.001). Facilities built more than 50 years ago, characterised by large windows and high ceilings, had greater ventilation than modern naturally ventilated rooms (40 versus 17 ACH; p < 0.001). Even within the lowest quartile of wind speeds, natural ventilation exceeded mechanical (p < 0.001). The Wells-Riley airborne infection model predicted that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rooms 39% of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would become infected following 24 h of exposure to untreated TB patients of infectiousness characterised in a well-documented outbreak. This infection rate compared with 33% in modern and 11% in pre-1950 naturally ventilated facilities with windows and doors open.
Conclusions Opening windows and doors maximises natural ventilation so that the risk of airborne contagion is much lower than with costly, maintenance-requi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ystems. Old-fashioned clinical areas with high ceilings and large windows provide greatest protection. Natural ventilation costs little and is maintenance free, and is particularly suited to limited-resource settings and tropical climates, where the burden of TB and institutional TB transmission is highest. In settings where respiratory isolation is difficult and climate permits, windows and doors should be open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airborne contag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2:45:13 | 查看全部 IP:河南郑州
学习!对今后科学化管理ICU有了有力措施,谢谢!!:lol

二、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入住ICU病人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或何种感染?或感染分类?
对转出或死亡病人的房间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供参考,请指正: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2:46:59 | 查看全部 IP:上海宝山区
原帖由 一缕阳光 于 2008-6-2 22:41 发表
指南的内容很全面,操作性很强,对临床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有2个问题我想请教:1.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CDC指南写的是更换时间不低于48小时,玛丽医院是每周更换1次;2.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这条由于硬 ...

非常好的建议。好多的细节问题,在编写中我们也经常琢磨,究竟如何表述更科学、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2:50:58 | 查看全部 IP:上海宝山区
原帖由 zhangfh 于 2008-6-2 22:45 发表
学习!对今后科学化管理ICU有了有力措施,谢谢!!:lol

二、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入住ICU病人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或何种感染?或感染分类?
对转出或死亡病人的 ...

很好!需要集思广益,毕竟这个文件描述的内容,与很多感染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的,是我们今后的行动参考。
对于您提出的几个方面,有没有具体点的建议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3:22:03 | 查看全部 IP:河南郑州

回复 #11 icchina 的帖子

在ICU的患者一般由其它病区或外医院转入,判断社区感染或医院感染比较容易?区分医院感染由转入科室带入较难判断?如果一入住ICU就及时采样做病原培养或药敏,就可以知道是否已有医院感染?也可以为隔离安置患者提供依据,或为降阶梯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我院层流中心ICU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时为是否在ICU医院感染争议,在一入住ICU就及时采样做病原培养或药敏后,就减少了争议。:L
中心ICU死亡率较高,终末消毒很常见;病人专人护理和物品专用很好,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供参考: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 23:47:11 | 查看全部 IP:上海
这个指南制定的比较实在,有几个疑问
1.“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后面也讲到了许多对携带者的处理,不知对携带者这样做是否

有必要? 抗菌药物时间用的长的话最后就有可能筛选出耐药菌,MRSA、多耐药铜绿、鲍曼等定值我觉得在ICU里还是蛮常见的。


2.“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不能拔除导管的怎么办?我觉得应该是“考虑拔除或更换导管”;

3.“留置深静脉导管,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下面是美国IHI预防中央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Bundle:
- Hand Hygiene

- Maximal Barrier Precautions Upon I-nsertion
- Chlorhexidine Skin Antisepsis
- Optimal Catheter Site Selection, with Subclavian Vein as the Preferred Site for Non-Tunneled Catheters
- Daily Review of Line Necessity with Prompt Removal of Unnecessary Lines     

         里面提到了一个非隧道式导管,这个是否也要考虑进去?

4.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这个问题美国指南里的确没有这样讲,他们只讲到更换时间不少于48小时,有分泌物或污物时及时更换。文献里讲的多的是48小时到一周的时间更换一次。






[ 本帖最后由 木瓜 于 2008-6-3 00:2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6:52:32 | 查看全部 IP:上海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

这点好像也比较难做到,是否要求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快速手消毒液?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倾倒之前和之后再加含氯消毒剂是否时机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7:04:09 | 查看全部 IP:上海

回复 #13 木瓜 的帖子

1、按照国外的最新理念,对于MRSA携带者应该去定植,也就是说是作为感染者一样处理。
2、赞同
3、国内目前还很少有非隧道式导管
4、国外的研究是不得频繁更换,最好不要短于72h,但没有统一标准,如果统一为一周2次应该没有问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8:17:04 | 查看全部 IP:上海崇明县
胡教授您辛苦了,先下载学习!: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8:19:06 | 查看全部 IP:河南郑州

回复 #1 icchina 的帖子

感谢胡教授出台的指南可操作性很强,为专职人员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2.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以上几条在基层医院很难做到,不好落实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8:20:22 | 查看全部 IP:湖北宜昌
原帖由 一缕阳光 于 2008-6-2 22:41 发表
指南的内容很全面,操作性很强,对临床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有2个问题我想请教:1.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CDC指南写的是更换时间不低于48小时,玛丽医院是每周更换1次;2.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这条由于硬 ...

“2.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我看这样修改:“开放性肺结核,洁净ICU应隔离于负压病房,普通ICU应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房。”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8:41:28 | 查看全部 IP:湖北宜昌
原帖由 zhangfh 于 2008-6-2 23:22 发表
在ICU的患者一般由其它病区或外医院转入,判断社区感染或医院感染比较容易?区分医院感染由转入科室带入较难判断?如果一入住ICU就及时采样做病原培养或药敏,就可以知道是否已有医院感染?也可以为隔离安置患者提供 ...

一、关于病原学检查:考虑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中对病原学检查有明确要求,因此在这里没有再次提到,不过这一点如你所言是很重要,因此有必要特意强调一下,因此将“病人管理”这一节的第一条改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感染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尽可能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大家以为如何?
二、关于终末消毒:在“物品管理”这一节增加第六条:“病人转科或出院以后,应及时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大家以为如何?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点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8:49:23 | 查看全部 IP:湖北宜昌
原帖由 木瓜 于 2008-6-2 23:47 发表
这个指南制定的比较实在,有几个疑问:
1.“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后面也讲到了许多对携带者的处理,不知对携带者这样做是否
有必要? 抗菌药物时间用的长的话最后就有可 ...

其他问题,高管已经做了非常好的解释,对“2.“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不能拔除导管的怎么办?我觉得应该是“考虑拔除或更换导管””,根据美国的指南,我这样理解,如果已经感染,通过导丝更换导管是不可取的,不但增加病人负担而且对阻止感染没有多大益处,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为“抗感染药物封管”,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欢迎继续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08:59:38 | 查看全部 IP:湖北宜昌
原帖由 gaoxd5 于 2008-6-3 06:52 发表

这点好像也比较难做到,是否要求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快速手消毒液?


倾倒之前和之后再加含氯消毒剂是否时机不对?

其实我的意见是把“否则”二字去掉,这一点参考的是美国雅礼协会“感染控制手册P29”里的东东:“量多的血液、抽吸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必须小心地倒入与排污系统连接在一起的下水道。并在倾倒有感染性液体之前和之后都在下水道加倒漂白液。”,目的在于对感染性液体更加强一下消毒。当然这个做法仍然是针对医院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情况,对于没有完善的污染处理系统的情况,怎么做观点还不明确,或许需要传统的办法“设置容器,添加消毒成份,然后搅拌再倾倒”,对此我们还有异议,因此也不在这里提倡,所以只能回避。那么大家的意见怎么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47626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