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02|回复: 19

卫生部关于印发心血管病等三级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的通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需要创建三级心血管病医院、三级儿童医院、三级肿瘤医院、三级妇产科医院的同道们注意啦!卫生部专门为这些专科医院制订了评审标准,特转发供相关人员下载学习。

卫生部关于印发心血管病等三级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11-10-14  

--------------------------------------------------------------------------------

卫医管发〔2011〕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逐步健全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总结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制定了心血管病等三级专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可从卫生部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2011版)》是各地开展三级专科医院评审工作的主要依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前医疗卫生工作重点、医院管理实际和卫生政策导向,结合本地特点,遵循“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的原则,对《标准(2011版)》进行适当调整,报我部备案后实行。各地在工作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及时联系我部医疗服务监管司。

  联 系 人: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  陈虎、刘勇

  联系电话:010-68792731

  传    真:010-68792959

  电子邮箱:ygspjc@moh.gov.cn


附件1
三级心血管病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制度、措施及落实情况,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辐射带动作用等。促使医疗机构改进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标准是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基础上,增加和提升了具有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特点的内容。
本标准共7章67节,设置359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1节322条标准,用于对三级心血管医院实地评审及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
第七章共6节37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心血管医院的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心血管病医院,其余各级心血管病医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在本辖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二)临床科室一、二级诊疗科目设置、人员梯队与诊疗技术项目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三级医院标准。
(三)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诊疗技术水平在本省、或全国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领域学科优势明显;诊疗工作量与质量处于本省(区、市)或全国前列;重症病人占总病人的比例。
(四)医院有承担本辖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可提供急危重症诊疗服务(24小时/每天-7天/每周-365天/每年),并能接受外辖区转入患者服务。
(五)医技科室服务能满足临床科室需要,项目设置、人员梯队与技术项目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三级医院标准;重点科室专业技术水平与质量处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前列。
二、科学规范的医院内部管理机制
(一)坚持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二)按照规范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做到制度、师资与经费落实,做好培训基地建设。
(三)将推进规范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
(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
(六)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一)将对口支援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二)承担政府分配为社区、农村的培养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三)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
(四)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五)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会活动。
(六)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及相关服务流程。
(七)根据《统计法》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完成医院基本运行状况、医疗技术、诊疗信息和临床用药监测信息等相关数据报送工作,数据真实可靠。
四、应急管理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服从指挥,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二)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机制。
(三)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五)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
(六)建立医院应急管理的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五、临床医学教育
(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要求。
(二)承担本科及以上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
(三)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任务。
(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情况。
(五)指导和培训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诊疗水平,推广适宜卫生技术。
六、科研及其成果
(一)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经费,开展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效。
(三)医院有将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的激励政策,并取得成效。
(四)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要求开展临床试验。
第二章  医院服务
一、预约诊疗服务
(一)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对门诊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
(二)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操作流程,逐步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
(三)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
二、门诊流程管理
(一)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制度与程序。
(二)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人员按时出诊,遇有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应提前告知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有效就诊。
(三)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量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四)有制度与流程支持开展多学科综合门诊。
(五)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一)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与急救指挥中心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三)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四)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症、严重心律失常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就诊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五)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
(一)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者。
(二)急诊患者入院制定合理、便捷的收入院制度与程序。危重患者应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三)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管理,及时传递患者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贯医疗服务。
(四)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措施的知晓度。
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一)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措施,严格服务收费管理,减少患者医药费用预付,方便患者就医。
(二)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
(三)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加人员的权益,强化参保患者知情同意。
六、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医院有相关制度保障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其权利
(二)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置,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有记录。。
(三)对医护人员进行知情同意和告知方面的培训,主管医师能够使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
(四)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试验)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书面同意。
(五)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
七、投诉管理
(一)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二)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同时公布上级部门投诉电话。建立健全投诉档案,规范投诉处理程序。
(三)根据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四)对全体员工进行纠纷防范及处理的专门培训。
八、就诊环境管理
(一)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
(二)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
(三)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
(四)有保护患者的隐私设施和管理措施。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六)有创建“平安医院”的具体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有成效。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3 文点 +2 收起 理由
星梦78 + 3 + 2 很给力!很及时!

查看全部评分

贡献排行榜: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发不完,继续:
第三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一)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二)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
(四)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等)。
(六)职能管理部门要落实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一)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二)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三)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一)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
五、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一)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与使用要求,并严格执行***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
(二)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一)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一)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二)实施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九、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一)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及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
(二)有激励措施,鼓励不良事件呈报。
(三)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分析。
十、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一)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二)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一)有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二)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任务。
(三)医疗、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四)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将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有相关的保障组织、部门职责与协调机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
  (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确保患者安全的体制,按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隐瞒和漏报。
  (五)医院、职能部门、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六)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参与能力。
  (七)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三、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院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文件)规定,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按规定报批。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开展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五)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六)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体外循环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四、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将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二)根据本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院执行文件。
(三)医院对相关临床与医技的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四)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五)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六)医院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七)用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按规定上报卫生部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做到正确、可靠、及时。(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的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二)根据现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或方案。
  (三)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或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四)用制度与程序管理院内、院外会诊,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诊疗活动,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
  (五)运用国内外权威指南与有关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现有医疗资源,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规范,培训相关人员,并在临床诊疗工作遵照执行。
  (六)提高非心血管专业处理急危重症的技术水平。
  (七)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的因素,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订诊疗和手术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再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均应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四)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
(五)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
  (六)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七)做好患者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相应的医疗文书中。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有对“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进行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四)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五)有麻醉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
  (六)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并有效执行。
  (七)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麻醉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八、体外循环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合理,满足医院功能任务需求。
  (二)建立体外循环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并能有效地执行,定期评价质量,持续改进。
  (三)实行患者体外循环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
  (四)患者体外循环前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五)实施体外循环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体外循环单上。
   (六)体外循环安全保障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体外循环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
  (七)实行体外循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
  (八)建立体外循环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
  (九)科主任、护士长、技术员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体外循环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者体外循环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九、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重症医学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重症医学科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者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三)有分级查房制度与执行程序,对医师与护士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管理,达到《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对重症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患者诊疗活动由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主持与负责。
  (四)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三个阶段的ABCD 四步法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
  (五)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患者的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专职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规范传染病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二)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不得推诿或者拒绝接诊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三)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四)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以及有关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做好院内及责任区域内的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十一、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中医诊疗科室的设置应符合卫生部《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等要求。
  (二)按照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等服务。
  (三)医院根据医疗资源情况设置中药房与中药煎药室,应符合卫生部《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要求。
  (四)科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中医药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根据中医诊疗理念、中医科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医疗文件书写、诊疗质量与安全监控指标,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
    十二、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部门设置以及人员配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与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
  (二)经医院合理遴选的药品有适宜的贮备,确保药品质量,随时可供临床使用。
  (三)正确、安全地贮存药品;药品调剂、制剂配制及临床静脉用药调配符合相关规定,保证在安全、清洁或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四)有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规范处方(用药医嘱)开具、抄录、审核、调配、核发、用药交代和监测等行为。
  (五)医师、药师、护士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六)医师、药师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并有相应监督考评机制。
  (七)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之中。
  (八)配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九)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院药物安全性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结果。
    十三、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 24 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二)有实验室安全程序、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遵照实施并记录。
  (三)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读检验结果。
  (四)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五)有试剂与校准品管理规定,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合法。
  (六)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
  (七)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比对和质量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麻烦,想一次多发一点也不行,继续吧!
十四、病理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病理科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二)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三)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
  (四)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
  (五)临床病理医师能解读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服务。支持下级医院解决病理诊断问题。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十五、医学影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学影像(包括普通放射、CT、MRl、超声、核素成象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 24 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二)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三)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四)有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受检者防护制度和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十六、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二)设立输血科或血库,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开展自体血回输的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
  (四)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五)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和相容性检测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六)输血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七)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
  (八)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开展室内质控,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七、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二)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三)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五)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活动。
  (六)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七)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隔离工作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医务人员能获得并正确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管理符合要求。
  (八)科主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能有效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将医院感染情况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比较;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十八、介入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提供急诊服务(24小时/每天-7天/每周-365天/每年)。
  (二)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诊疗科目及人员的执业资质。
  (三)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规范技术操作,开展质量控制,定期质量评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
  (四)有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器材来源可追溯。介入诊疗器材使用符合规范。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十九、临床营养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营养科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由有资质的人员从事临床营养工作,执行《食品安全法》、《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指南。
  (二)有“住院患者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为住院患者提供适合其治疗需要的膳食。
  (三)对住院患者实施营养评价,接受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的营养会诊,提供各类营养不良/营养失衡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记录。
  (四)开展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在出院时提供膳食营养指导;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临床营养学信息,参加住院患者座谈会,听取并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
(五)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重点患者全程营养诊疗服务的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二十、其他特殊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为患者提供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其他特殊诊疗服务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规章标准的要求。
  (二)由被授权的、具备法定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其他特殊诊疗服务。
  (三)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执业医师出具诊断报告,解读检查结果;建立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相关制度,并进行质量控制活动。
(四)符合环境保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五)开展诊断核医学(脏器功能测定和体外微量物质分析等)活动时,应符合GBZ 120-2002《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中的要求。
    注:本节适用于脑电图检查室、肌电图检查室、呼吸功能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室、内窥镜检查室、诊断核医学(放射性分析、体内检测)等特殊检查部门
    二十一、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病历(案)管理符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
  (二)为每一位在门诊、急诊及抢救、留观、住院患者书写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的病历,按现行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保护病案及信息的安全,防止丢失、损毁、篡改、非法借阅、使用和患者隐私的泄露。
(四)有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五)采用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 ICD-9-CM-3 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六)严格执行借阅、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制度。
  (七)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一、确立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一)院领导履行对护理工作领导责任,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协调与落实全院各部门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二)执行三级(医院-科室-病区)护理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护理垂直管理体系,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
(三)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落实责任制,明确临床护理内涵及工作规范,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责任制护理。
(四)实行护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岗位职责明确,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有护士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同工同酬。
(二)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有护理单元护士的配置原则,有紧急状态下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预案。
(三)以临床护理工作量为基础,根据收住患者特点、护理等级比例、床位使用率对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调配。
(四)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并结合护理难度、技术要求等要素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评优、晋升、薪酬分配相结合,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
(五)有护士在职继续教育计划、保障措施到位,并有实施记录。
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
(一)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有质量可追溯机制。
(二)依据《护士条例》、《护士守则》、《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与《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规范护理行为,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按照《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要求落实到位。
(三)临床护士护理患者实行责任制,与患者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服务。
(四)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到位,患者安全措施有效,记录规范。
(五)遵照医嘱为围手术期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术前和术后护理。
(六)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治疗、用药等护理措施,及时观察、了解患者用药和治疗服务的反应。
(七)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输血治疗服务。
(八)保障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的有效使用。
(九)为患者提供心理与健康指导服务和出院指导。
(十)用临床路径与六个单病种质量的监控标准,按流程提供符合规范的护理服务。
(十一)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
(十二)建立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和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四、护理安全管理
(一)有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组织,相关安全职责明确,有监管措施。
(二)有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信息的制度,改进措施到位。
(三)有护理不良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改进机制。
(四)有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如跌倒/坠床、压疮、管路滑脱、用药错误等。
(五)有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六)有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开展培训与演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
(一)有手术部(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
(二)有消毒供应中心(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
(三)有新生儿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
(四)护理部有介入诊疗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急诊科(室)护理质量指标监测与改进效果评价的记录。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一)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无院中院。
(二)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框架内开展诊疗活动。
(三)由具备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不超范围执业。
  (四)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发布医疗广告。
  (五)有完整的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职工熟悉本岗位职责及相关规章制度。
    二、明确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实行管理问责制
  (一)建立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实施院长负责制,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
  (二)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各级管理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决策执行机制,履行职责,实行管理问责制。
  (三)各科室、部门责任明确,院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履行协调职能。
  (四)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参加管理知识教育与技能的培训。
  (五)建立医院运行基本统计指标数据库,保障信息准确、可追溯。
    三、依据医院的功能任务,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医院的功能与任务符合本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二)医院规模和发展目标、经营方针与策略,与医院的功能任务相一致。
  (三)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进行定期评价。
  (四)医院的近期执行计划能传达、落实到全体员工。
  (五)有科学的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医院建筑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和消防规范,满足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流程科学、环保节能、安全运行的要求。
    四、人力资源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配置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管理的需要。
  (二)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的认定、聘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建立专业技术档案。
  (三)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
  (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学科带头人选拔与激励机制。
  (五)贯彻与执行《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与完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急预案、处理与改进的制度,上岗前进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五、信息与图书管理
  (一)有以院长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负责信息管理的专职机构,建立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与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医院信息系统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包括决策支持在内的技术支撑。
  (三)医院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符合国家及卫生部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按照政府的要求,支持卫生信息的区域共享和交换。
  (四)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患者隐私。推动系统运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落实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五)有针对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梯队,应与医院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需要相匹配。
  (六)根据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国内外各种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文献,开展多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一)执行《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等相关法规制度,财务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置到位,财务管理体制、经济核算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经济活动。
  (二)有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
  (三)实行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债务规模,降低财务风险,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四)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提高收费透明度;完善医药收费复核制度;确保医药价格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准确。
  (五)执行《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及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执行药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和相关价格政策。
  (六)建立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有工作制度与计划,对医院经济运行进行定期评价与监控,审计结果对院长负责。
  (七)按照《预算法》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关于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监督和绩效考评。
  (八)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以综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突出服务质量、数量,个人分配不得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
    七、医德医风管理
  (一)执行《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尊重、关爱患者,主动、热情、周到、文明为患者服务,严禁推诿、拒诊患者。
  (二)有医德医风建设的制度、奖惩措施并认真落实。
  (三)有制度与相关措施对医院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通过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进行监控与约束。
  (四)医院文化建设要逐步建立起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根植于本院理念并不断物化的特色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与规范体系。
    八、后勤保障管理
  (一)有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医院职工服务”的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二)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
  (三)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和治疗饮食,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保障饮食卫生安全。
  (四)有健全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转移、登记造册和操作人员职业防护等符合规范;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
  (五)安全保卫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要求符合规范。
  (六)重点环境、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室符合相关标准。
  (七)医院消防系统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开展定期演练;灭火器材、压力容器、电梯等设备按期年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八)后勤相关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按技术操作规程工作。
  (九)医院环境卫生符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无烟医院的相关要求,美化、硬化、绿化达到医院环境标准要求,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十)对外包服务质量与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九、医学装备管理
  (一)医学装备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规章、管理办法、标准的要求,按照法律、法规,使用和管理医用含源仪器(装置)。
  (二)有医学装备管理部门,有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有设备论证、采购、使用、保养、维修、更新和资产处置制度与措施。
  (三)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优先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的医疗设备;相关大型设备的使用人员持证上岗,应有社会效益、临床使用效果、应用质量功能开发程序等分析。
  (四)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定期对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五)对医疗仪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为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六)有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的仪器设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七)加强医用高值耗材(包括植入类耗材)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和低值耗材的采购记录、溯源管理、储存、档案管理、销毁记录、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的管理。
    (八)科主任、工程师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与风险管理监测的结果。
    十、院务公开管理
(一)按照《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医院应向社会及患者公开信息。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医院内部开展院务公开工作。
(三)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与院务公开。
    十一、医院社会评价
(一)医院定期收集院内、外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动力,改进工作,持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二)按照患者的服务流程,社会公众对其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设计与确定医院社会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实施社会评价活动。
(三)建立社会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数据库,以确保社会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
(一)资源配置
1. 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
2. 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
1. 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 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
3. 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
(三)治疗质量
1. 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
2. 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
3. 住院患者死亡与自动出院例数。
4. 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
5. 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6. 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四)工作效率
1. 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
2. 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 床位使用率。
4. 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
1. 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 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
1.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 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 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 资产负债率。
5. 固定资产总值。
6. 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例。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五年)
1. 国内论文数 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 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2. 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开放床位。
3. 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开放床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二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总费用。
1.        急性心肌梗死 ICD-10:I21-I22
2.        充血性心力衰竭ICD10: I50.0
3.        心绞痛 ICD10: I20
4.        高血压病(****)ICD10: I10-I15
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 I47.112
6.        心房纤颤ICD10:I48.X04
7.        预激综合征ICD10:I45.602
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CD10:I49.501
9.        风湿性瓣膜病ICD10:I05.0-2,I06.0-2,I07.0-2,I08
1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ICD10:I71
(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总费用。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ICD-9-CM-3:36.1
2.        二尖瓣瓣膜置换术ICD-9-CM-3:35.23-24
3.        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ICD-9-CM-3:35.21-22
4.        主动脉部分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换术 ICD-9-CM-3:38.44
5.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ICD-9-CM-3:35.53001
6.        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ICD-9-CM-3:35.81001
7.        大动脉转位矫治术ICD-9-CM-3:35.84001
8.        新生儿小婴儿复杂心脏手术,每年不少于200例,死亡率<3%
9.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手术,死亡率<7%”
(三)住院重点介入: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总费用。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ICD-9-CM-3:36.06, 36.07
2.        冠状动脉造影  ICD-9-CM-3:88.55-57
3.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ICD-9-CM-3:37.8
4.        ICD植入术ICD-9-CM-3:37.94
5.        射频消融术ICD-9-CM-3:37.34001
6.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ICD-9-CM-3:00.63
7.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ICD-9-CM-3:35.52001
8.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ICD-9-CM-3:35.53003
9.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ICD-9-CM-3:
10.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ICD-9-CM-3:
(四)麻醉
1.        麻醉总例数
2.        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
3.        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
4.        麻醉复苏(Stewar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
5.        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
6.        麻醉分级(ASA病情分级)管理例数
7.        体外循环例数
(五)住院患者安全类指标
1.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心包压塞、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代谢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
2.择期手术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3.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
4.因用药错误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率。
5.输血/输液反应发生率。
6.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
7.医源性气胸发生率。
8.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
9.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三、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 ICD-10:I21.0-I21.3,I21.9
1.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的时间。
2.到达医院后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
3.实施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到院后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到院后实施PCI治疗的时间;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转院的时间。
4.到达医院后使用首剂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的时间。
5.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
6.住院期间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
7.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
8.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
9.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10.患者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
(二)急性心力衰竭 ICD-10:I05-I09,I11-I13,I20-I25,伴I50
1.到达医院后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
2.到达医院后使用首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时间。(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
3.出院时继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CEI/ARBs。
4.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
5.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6.患者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ICD 9-CM-3  36.1
1.        实施手术前的风险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        符合手术适应症与急症手术指征。
3.        使用***内动脉比率。
4.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2)术前(切皮前)一小时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3)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5.        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时间。
6.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时间。
     7.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
     8.切口Ⅰ/甲愈合。
     9.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10.患者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四)心脏瓣膜置换术 ICD 9-CM-3  35.21-28
1.        实施手术前的风险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        明确诊断,手术适应症评估与术前准备。
3.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2)术前(切皮前)一小时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3)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        手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再手术时间。
5.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与时间。
6.        为病人提供心脏瓣膜置换术健康教育内容与时间。
7.        切口Ⅰ/甲愈合。
8.        住院23天内出院。
9.        病人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五)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 ICD 9-CM-3  35.8101
1.        实施手术前的风险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        确立诊断,手术适应症选择。
3.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2)术前(切皮前)一小时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3)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        手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时间。
5.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与时间。
6.        为病人提供先心病术健康教育内容与时间。
7.        切口Ⅰ/甲愈合。
8.        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六)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ICD 9-CM-3  37.35
1.实施手术前的风险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起搏器安置术适应证。
3.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2)术前(切皮前)一小时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3)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起搏器效果评价。
5.手术后发生并发症与时间。
6.为患者提供起搏器安置术健康教育内容与时间。
7.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七)射频消融术 ICD 9-CM-3  37.34
1.        实施手术前的风险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        RFCA适应证。
3.        RFCA效果评价。
4.        RFCA术后并发症与时间。
5.        为患者提供RFCA健康教育内容与时间。
6.        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ICD 9-CM-3 36.06  36.07
1.        实施手术前的风险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        PCI适应症。
3.        术前药物准备。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评价。
5.        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与时间。
6.        住院期间药物使用。
7.        出院后药物使用情况。
8.        为患者提供冠心病以及支架治疗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时间。
9.        住院天数与费用。
    四、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一)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
(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
(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
(五)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
(六)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APACHE II评分)%
(七)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APACHE II评分)%
(八)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
(九)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五、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一)抗生素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二)注射剂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三)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四)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五)常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可提供药敏试验种类比例
    六、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
(二)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
(三)血管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四)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2
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改进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支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规范诊疗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制度、措施及落实情况,以及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辐射带动作用等。促使医疗机构改进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患儿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本标准是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和提升了具有儿科专业特色的内容。
本标准共7章74节,设置417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8节380条标准,用于对医院实地评审及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
第七章共6节37条监测指标,用于对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进行日常监测与追踪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三级儿童医院,其余各级儿童医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说明: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二)临床科室一、二级诊疗科目/专业设置齐全、人员梯队与诊疗技术项目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
    (三)儿科重点专业诊疗技术水平在本省、或全国儿科专业领域学科优势明显;诊疗工作量与质量处于本省或全国前列;重症病人占总病人的比例处于本省或全国前列。
(四)医院有承担本辖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儿科专业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可提供急危重症诊疗服务(24小时/每天-7天/每周-365天/每年),并能接受外辖区转入患儿服务。
(五)医技科室服务能满足临床科室需要,项目设置、人员梯队与技术能力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重点科室专业技术水平与质量处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前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二)按照规范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做到制度、师资与经费落实,做好培训基地建设。
    (三)将推进规范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
    (四)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患儿诊疗等候时间。
    (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
(六)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一)将对口支援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二)承担政府分配的为社区、农村培养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三)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
    (四)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五)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会活动。
    (六)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及相关服务流程。
    (七)根据《统计法》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完成医院基本运行状况、医疗技术、诊疗信息和临床用药监测信息等相关数据报送工作,数据真实可靠。
    四、应急管理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服从指挥,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二)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机制。
    (三)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
    (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五)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
(六)建立医院应急管理的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五、临床医学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
    (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要求,并能发挥作用。
(二)承担本科以上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三)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任务。
(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情况。
    (五)指导和培训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诊疗水平,推广适宜卫生技术。
六、科研及其成果
    (一)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经费,开展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效。
    (三)医院有将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的激励政策,并取得成效。
(四)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要求开展临床试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医院服务
     一、预约诊疗服务
   (一)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对门诊和出院复诊患儿实行中长期预约。
   (二)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可操作流程,提高患儿预约就诊比例。
   (三)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
二、门诊流程管理
(一)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儿就医体验。有急危重症患儿优先处置的制度与程序。
(二)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人员按时出诊,遇有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应提前告知患儿监护人或近亲。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患儿有效就诊。
(三)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儿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四)根据门诊就诊患儿流量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五)对疑难患儿有开展多学科综合门诊的制度与流程。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一)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三)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儿,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儿。
   (四)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儿童急性创伤及重要脏器急性功能不全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儿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儿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五)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
(一)完善患儿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儿。
(二)为患儿提供办理入院、出院手续便捷服务和帮助。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为急诊入院患儿制定合理、便捷的收入院制度。危重患儿应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三)急诊入院实行患儿由急诊科诊疗过渡入院或直接进入科室抢救与办理入院同步方式。
(四)加强转诊、转科患儿的交接,及时传递患儿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儿提供连贯医疗服务。
(五)加强出院患儿健康教育和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水平和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措施的知晓度。
    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一)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措施,严格收费服务管理,减少患儿医药费用预付,方便患儿就医。
(二)公开医疗价格收费标准,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
(三)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加人员的权益,强化参保人员的知情同意。
    六、维护患儿的合法权益
(一)医院有相关制度保障患儿监护人或近亲充分了解其权利。
(二)应向患儿监护人或近亲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置,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有记录。
(三)对医护人员进行知情同意和告知方面的培训,主管医师能够使用患儿监护人或近亲易懂的方式、语言与患儿监护人或近亲沟通,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
(四)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试验)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儿监护人或近亲书面同意。
(五)保护患儿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
七、加强投诉管理
(一)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儿监护人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二)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同时公布上级部门投诉电话。建立健全投诉档案,规范投诉处理程序。
(三)根据患儿监护人和医务人员投诉,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对全体员工进行纠纷规范及处理的专门培训。
    八、就诊环境管理
(一)为患儿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
(二)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
(三)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
(四)有保护患儿的隐私设施和管理措施。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六)有创建“平安医院”的具体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有成效。
第三章  患儿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儿身份
(一)对就诊患儿施行唯一标识管理。
(二)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等2项核对患儿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儿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儿监护人或近亲告知。
(四)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儿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无监护人或近亲陪伴的患儿等。
(六)职能部门要落实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一)在住院患儿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二)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三)接获非书面的患儿“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儿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儿、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一)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
    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一)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的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要求,并严格执行***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
(二)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七、防范与减少患儿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等意外事件发生
    (一)对高危患儿有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风险评估,要主动告知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有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八、防范与减少患儿压疮发生
    (一)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二)实施预防压疮的有效护理措施。
    九、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一)有主动通过网络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二)有激励措施,鼓励不良事件呈报。
(三)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分析。
    十、鼓励患儿监护人或近亲参与医疗安全
   (一)针对患儿疾病诊疗,为患儿监护人或近亲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二)主动邀请患儿、亲属或监护人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
   (三)主动邀请患儿监护人或近亲参与防止非医疗因素对患儿造成伤害的活动(防烫伤、防电击、防砸伤、防电梯故障、防婴儿被盗等)。
第四章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一)有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二)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任务。
(三)医疗、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负责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四)医院指定专职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管理活动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
(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按规定报告(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隐瞒和漏报。
医院管理层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六)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参与能力。
  (七)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三、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院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文件)规定,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按规定报批。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降低医疗技术风险或终止该技术。
   (四)开展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患儿与监护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儿安全。
   (五)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六)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将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纳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二)根据本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院执行文件。
(三)医院对相关临床与医技的人员实施教育培训。
(四)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五)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儿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六)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医务人员和患儿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实施临床路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七)用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按规定上报卫生部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做到正确、可靠、及时。(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五、新生儿科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建立符合规范的新生儿病室。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由有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儿提供规范服务。
(三)设备、药品配置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新生儿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
(四)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来保障患儿的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五)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对重点项目有预防与监控方案、有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得到切实执行。
    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
(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床数量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患儿需要。
(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设置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三)根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规模配备医护人员,确保正常医疗护理工作的进行。
(四)医护人员经过儿科及重症医学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五)各类急救设备、药品及物品齐全备用,位置明确。设专人检查、维修与保养,确保功能状态。
(六)有多学科联合查房和会诊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七)按照新生儿诊疗规范及指南进行各项诊断、治疗及新生儿疾病筛查。
(八)新生儿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新生儿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九)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并有记录。
    七、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的结果为患儿提供规范的同质化服务。
  (二)根据现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对疑难危重患儿、恶性肿瘤患儿,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儿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方案。
  (三)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四)用制度与程序管理院内、院外会诊,对重症与疑难患儿实施多学科联合诊疗活动,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
  (五)运用国内外权威指南与有关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现有医疗资源,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规范,培训相关人员,并在临床诊疗工作遵照执行。
  (六)为出院患儿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的的因素,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儿,进行管理与评价,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
    八、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儿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订诊疗和手术方案,依据患儿病情变化和再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均应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儿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四)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
  (五)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
  (六)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七)做好患儿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相应的医疗文书中。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有对“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进行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
    九、麻醉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儿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儿麻醉前应向患儿监护人或近亲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四)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五)有麻醉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儿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
  (六)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儿的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并有效执行。
  (七)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麻醉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儿麻醉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重症医学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患儿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儿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三)有分级查房制度与执行程序,对医师与护士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管理,达到《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对重症疑难患儿实施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患儿诊疗活动由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主持与负责。
(四)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三个阶段的ABCD 四步法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
(五)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患儿的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七)有职能科室的重点监管制度,有临床医技科室的优先支持制度。
    十一、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专职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规范传染病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二)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儿,不得推诿或者拒绝接诊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患儿。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三)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四)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以及有关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做好院内及责任区域内的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十二、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中医诊疗科室的设置应符合卫生部《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等要求。
(二)按照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等服务
(三)医院根据医疗资源情况设置中药房与中药煎药室,应符合卫生部《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要求。
(四)科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中医药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根据中医诊疗理念、中医科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医疗文件书写、诊疗质量与安全监控指标,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
十三、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进行康复治疗必要性的评价,并给予规范的指导。
(二)向患儿与监护人充分说明康复计划,并听取患儿与监护人家属愿望与意见
(三)记录功能康复的过程与训练的效果。
(四)正确评估康复治疗效果。
    十四、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部门设置以及人员配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与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
(二)经医院合理遴选的药品有适宜的贮备,确保药品质量,随时可供临床使用。
(三)正确、安全地贮存药品;药品调剂和制剂配制符合相关规定,保证在安全、清洁或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四)有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规范处方(用药医嘱)开具、抄录、审核以及用药交代等行为。
(五)医师、药师、护士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六)医师、药师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并有相应监督考评机制。
(七)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规定报告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之中。
(八)配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九)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院药物安全性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结果。
    十五、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 24 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二)有实验室安全程序、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遵照实施并记录。
  (三)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读检验结果。
  (四)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五)有试剂与校准品管理规定,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合法。
(六)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
  (七)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比对和质量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病理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病理科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二)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三)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
  (四)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
  (五)临床病理医师能解读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服务。支持下级医院解决病理诊断问题。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十七、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学影像(包括普通放射、CT、MRl、超声、核素成象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 24 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二)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三)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四)有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受检者防护制度和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十八、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二)设立输血科或血库,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开展自体血回输的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
(四)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五)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和相容性检测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六)输血前向患儿及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七)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
(八)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开展室内质控,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十九、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二)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三)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五)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活动。
  (六)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七)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隔离工作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医务人员能获得并正确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管理符合要求。
  (八)科主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能有效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将医院感染情况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比较;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二十、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的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提供 24 小时诊疗服务。
  (二)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诊疗科目及人员的执业资质。
  (三)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规范技术操作,开展质量控制,定期质量评价。
  (四)有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器材来源可追溯。介入诊疗器材使用符合规范。
  (五)环境保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符合规定。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二十一、临床营养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营养科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由有资质的人员从事临床营养工作,执行《食品安全法》、《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指南。
(二)有“住院患儿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为住院患儿提供适合其治疗需要的膳食。
(三)设有奶库,全面负责婴儿用奶的质量监督,根据需要统一配制婴儿用奶。
(四)对住院患儿实施营养评价,接受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儿的营养会诊,提供各类营养不良/营养失衡患儿的营养支持方案,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记录。
(五)开展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在出院时提供膳食营养指导;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临床营养学信息,参加住院患儿座谈会,听取并征求患儿及其家属意见。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重点患儿全程营养诊疗服务的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二十二、血液净化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部《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要求,满足医院功能任务要求。
  (二)有质量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理预案,落实措施,保障安全。
  (三)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程序,有完整的监测记录与应急管理预案。
  (四)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符合要求。
  (五)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六)执行《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血液透析患儿的安全,重点是定期对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处理和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放射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
  (一)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相关国家标准。
  (二)人员配置符合医院功能任务,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放射治疗医师及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取得相应资质。
  (三)有医学物理人员参与制定治疗计划,保证放射治疗定位精确与计量准确。
  (四)实施放射治疗,有明确的规范与流程,定期进行病例讨论,开展效果评价。
  (五)有放射治疗装置操作和维护维修制度、质量保证和检测制度和放射防护制度,并得到执行。
  (六)有放射治疗意外应急预案及处置措施,有能够执行的流程。
(七)有专人定期对放疗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并负责设备质量控制,检测应有记录。
  (八)科主任、护士长、工程师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并有记录。
    二十四、小儿门诊输液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建立符合要求的输液室,室内布局流程合理,设置输液接待区、输液等候区、输液穿刺区、输液大厅、隔离输液室、医护办公室、治疗室、处置室及辅助用房。区域划分、使用面积及设备设施满足医院病人及医院感染控制需要。
  (二)有输液室医生、护士及卫生员工作职责、各班次的岗位职责及输液室的各项管理制度等,并严格执行。
  (三)有完整合理的输液流程及相关安全防范措施。
  (四)配备抢救单元及相关设施,保持功能完好。
  (五)设置呼叫系统,有冷暖设施。
  (六)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七)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管理。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输液室质量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二十五、雾化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雾化诊疗环境布局合理,要求通风,相对安静、对流的诊室或通风的走廊,安全用电及用氧。
(二)根据诊疗工作要需情况及雾化给药的要求选择合理的雾化装置及相应的诊断治疗设备(如:射频雾化机,峰流速仪/简易肺功能仪等),有相关耗材。
(三)配备呼吸专业医生及经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的注册护士,有岗位职责。
(四)有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简捷的就诊、领药流程及诊疗规范。
(五)定期对患儿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及满意度调查,配备健康教育资料,协助哮喘患儿建立自我管理的方案,以便保证长期治疗和应急的处理。
(六)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并有记录。
    二十六、儿童保健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按照《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并制订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予以支持和保障。
  (二)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至少有一名高级职称的儿童保健医生。
  (三)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符合卫生部《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要求。
  (四)根据0-6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五)与基层保健机构建立必要的转诊制度,明确转诊患儿的诊断,给予专业的治疗建议和指导,必要时转诊到基层保健机构接受后续的治疗。慢性疾病和康复治疗的对象应与基层保健机构建立相互的转诊制度,定期随访和评估。
  (六)能够诊断本专业的疑难病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行为障碍性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语言障碍、睡眠障碍等,并具备相应的认知、行为、语言评估方法,能够将疾病和发育的特点相结合,给予规范的治疗和指导。
  (七)建立随访制度,对慢病进行定期的发育评估和疗效评价,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儿童保健质量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二十七、其他特殊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为患儿提供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其他特殊诊疗服务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规章标准的要求。
(二)由被授权的、具备法定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其他特殊诊疗服务。
(三)符合环境保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四)建立质量管理与患儿安全制度,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质量控制活动,解读检查结果。
(五)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并有记录。
    二十八、病历(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病历(案)管理符合《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
(二)为每一位在门诊、急诊及抢救、留观、住院患儿书写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的病历,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保护病案及信息的安全,防止丢失、损毁、篡改、非法借阅、使用和患儿隐私的泄露。
(四)有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五)采用疾病分类 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 ICD-9-CM-3 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六)严格执行借阅、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制度。
(七)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一、确立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一)院领导履行对护理工作领导责任,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协调与落实全院各部门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二)执行三级(医院-科室-病区)护理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护理垂直管理体系,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
(三)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落实责任制,明确临床护理内涵及工作规范,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责任制护理。
(四)实行护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岗位职责明确,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有护士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岗位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同工同酬。
(二)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有护理单元护士的配置原则,有紧急状态下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预案。
(三)以临床护理工作量为基础,根据收住患者特点、护理等级比例、床位使用率对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调配。
(四)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并结合护理难度、技术要求等要素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评优、晋升、薪酬分配相结合,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
(五)有护士在职继续教育计划、保障措施到位,并有实施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
(一)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有质量可追溯机制。
(二)依据《护士条例》、《护士守则》、《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与《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规范护理行为,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按照《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要求落实到位。
(三)临床护士护理患者实行责任制,与患者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服务。
(四)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到位,患者安全措施有效,记录规范。
(五)遵照医嘱为围手术期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术前和术后护理。
(六)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治疗、用药等护理措施,及时观察、了解患者用药和治疗服务的反应。
(七)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符合规范的输血治疗服务。
(八)保障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的有效使用。
(九)为患者提供心理与健康指导服务和出院指导。
(十)用临床路径与六个单病种质量的监控标准,按流程提供符合规范的护理服务。
(十一)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
(十二)建立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和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四、护理安全管理
(一)有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组织,相关安全职责明确,有监管措施。
(二)有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信息的制度,改进措施到位。
(三)有护理不良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改进机制。
(四)有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如跌倒/坠床、压疮、管路滑脱、用药错误等。
(五)有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六)有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开展培训与演练。
    五、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
(一)有手术部(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
(二)有消毒供应中心(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
(三)有新生儿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的规定及措施,护理部有监测改进效果的记录。
(四)护理部有介入诊疗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急诊科(室)护理质量指标监测与改进效果评价的记录。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一)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
(二)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框架内开展诊疗活动。
(三)由具备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患儿提供诊疗服务,不超范围执业。
(四)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发布医疗广告。
(五)有完整的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职工熟悉本岗位职责及相关规章制度。
    二、明确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实行管理问责制
(一)建立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实施院长负责制,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
(二)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各级管理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决策执行机制,履行职责,实行管理问责制。
(三)各科室、部门责任明确,院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履行协调职能。
(四)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参加管理知识教育与技能的培训。
(五)建立医院运行基本统计指标数据库,保障信息准确、可追溯。
三、依据医院的功能任务,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医院的功能与任务符合本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二)医院规模和发展目标、经营方针与策略,与医院的功能任务相一致。
(三)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进行定期评价。
(四)医院的近期执行计划能传达、落实到全体员工。
    (五)有科学的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医院建筑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和消防规范,满足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流程科学、环保节能、安全运行的要求。
    四、人力资源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配置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管理的需要。
    (二)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的认定、聘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建立专业技术档案。
    (三)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
    (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学科带头人选拔与激励机制。
    (五)贯彻与执行《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急预案、处理与改进的制度,上岗前进行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五、信息与图书管理
    (一)有以院长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负责信息管理的专职机构,建立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机制,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与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医院信息系统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包括决策支持在内的技术支撑。
    (三)医院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符合国家及卫生部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按照政府的要求,支持卫生信息的区域共享和交换。
    (四)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患儿隐私。推动系统运行维护的规范化管理,落实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五)有针对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梯队,应与医院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需要相匹配。
    (六)根据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国内外各种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文献,开展多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一)执行《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等相关法规制度,财务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置到位,财务管理体制、经济核算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经济活动。
    (二)有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
    (三)实行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债务规模,降低财务风险,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四)按照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有关政策,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无自立项目、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五)执行《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及相关规定,执行药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和相关价格政策。
    (六)建立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有工作制度与计划,对医院经济运行进行定期评价与监控,审计结果对院长负责。
    (七)按照《预算法》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关于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监督和绩效考评。
    (八)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以综合绩效考核为依据,突出服务质量、数量,个人分配不得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
    七、医德医风管理
    (一)执行《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尊重、关爱患儿,主动、热情、周到、文明为患儿服务,严禁推诿、拒诊患儿。
    (二)有医德医风建设的制度、奖惩措施并认真落实。
(三)有制度与相关措施对医院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通过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进行监控与约束。
    八、后勤保障管理
    (一)有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坚持“以患儿为中心,为医院职工服务”的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二)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
    (三)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儿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和治疗饮食,满足患儿治疗需要,保障饮食卫生安全。
    (四)有健全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转移、登记造册和操作人员职业防护等符合规范。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
    (五)安全保卫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要求符合规范。
    (六)重点环境、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室符合相关标准。
    (七)医院消防系统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定期开展演练;灭火器材、压力容器、电梯等设备按期年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八)后勤相关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按技术操作规程工作。
    (九)医院环境卫生符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无烟医院的相关要求,美化、硬化、绿化达到医院环境标准要求,为患儿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九、医学装备管理
    (一)医学装备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规章、管理办法、标准的要求,按照法律、法规,使用和管理医用含源仪器(装置)。
    (二)有健全的医学装备管理部门,有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有设备论证、采购、使用、保养、维修、更新和资产处置制度与措施。
    (三)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优先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的医疗设备;相关大型设备的使用人员持证上岗,应有社会效益、临床使用效果、应用质量功能开发程序等分析。
    (四)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定期对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五)对医疗仪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为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
    (六)有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的仪器设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七)科主任、工程师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定期通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与风险管理监测的结果。
    十、院务公开管理
    (一)按照《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医院应向社会及患儿公开信息。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医院内部开展院务公开工作。
    (三)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与院务公开。
    十一、医院社会评价
    (一)医院定期收集院内、外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动力,改进工作,持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二)按照患儿的服务流程,社会公众对其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设计与确定医院社会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实施社会评价活动。
    (三)建立社会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数据库,以确保社会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第七章 日常统计学评价指标
    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
    (一)资源配置
   1. 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床位、急诊留观床位。
   2. 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员数)。
    (二)工作负荷
   1. 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
   2. 年住院病人入院、出院例数,出院病人实际占用总床日。
   3. 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
    (三)治疗质量
   1. 手术冰冻与石蜡诊断符合例数。
   2. 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例数。
   3. 住院病人死亡例数。
   4. 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5. 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四)工作效率
   1. 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
   2. 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
   3. 床位使用率。
   4. 床位周转次数。
    (五)病人负担
   1. 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2. 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3. 每住院床日费用(元)。
    (六)资产运营
   1.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 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
   3. 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
   4. 资产负债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科研能力(评审前五年)
      1. 国内论文数 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 SCI 收录论文数/每百张床。
   2. 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每百张床。
   3. 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每百张床。
    二、住院患儿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住院重点疾病
    总例数、死亡例数、二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
1.支气管肺炎ICD10: J18.003
2.小儿腹泻病ICD10: K52.9
    3.先天性心脏病ICD10:Q24.901 (Q21.102, Q21.001,Q21.301,Q25.002)
4.川崎病ICD10: M30.301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 C91.0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10: D69.303
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CD10: G04.925 G04.923
8.癫痫ICD10: G40  
9.低出生体重儿ICD10: P07  P05.001
10.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11.新生儿呼吸窘迫ICD10: P22
1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CD10: N04
13.泌尿系统感染ICD10: N39.001
14.急性阑尾炎ICD10: K35
15.脓毒血症ICD10: A41.902
    (二)住院重点手术
     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费用。
    1.腹股沟相关手术:ICD 9-CM-3:53.0700、62.5001、62.5002
    2.咽喉部相关手术:ICD 9-CM-3:29.4001、28.6002、G47.301
    3.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手术:ICD 9-CM-3:35.7201、35.7101、38.8501
    4.消化系统相关手术:ICD 9-CM-3:47.0001、43.3001、 45.7606、46.8003、45.79018、46.81001、47.09005
    5.泌尿系统相关手术:ICD 9-CM-3:55.8701、58.4602
    6.骨科相关手术:ICD 9-CM-3:79.3001、81.6401、83.85
    7.神经外科相关手术:ICD 9-CM-3:02.3401、02.3402
8.小儿先天性疾病(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气管食管瘘、胆道闭锁、各类型肠闭锁、肛门闭锁)  
(三)麻醉指标
1.麻醉总例数。
2.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
3.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
4.麻醉复苏(Steward苏醒评分)管理例数。
5.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
6.麻醉分级(ASA病情分级)管理例数。
   (四)住院患儿安全类指标
    1.住院患儿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2.医院内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等意外伤害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3.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代谢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
    4.因用药错误导致患儿死亡发生率。
    5.输血/输液反应发生率。
    6.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
    7.医源性气胸发生率。
    8.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
    三、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住院)ICD-10:J13-J15,J18,不含新生儿及1-12个月婴儿肺炎
1.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        氧合评估。
3.        病源学检测。
4.        入院后患儿4小时内接受首剂抗菌药物治疗。
5.        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
(1)重症/ICU患儿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2)非重症患儿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3)目标抗菌药物的治疗选择。
6.        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7.        抗菌药物疗程(天数)。
8.        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9.        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10.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ICD-10:P22.002
     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符合入住NICU标准。
     2.主要合并症的监测(气漏综合征:动脉导管开放(PDA):感染:慢性肺部疾病等)。
     3.治疗方案选择符合指症(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经鼻CPAP:机械通气等)。
     4.为患儿亲属提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5.符合出院标准。
     6.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7.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三)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CD10: D69.303
1.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        治疗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诊断明确后给予激素治疗;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符合指征;
(3)血小板输注符合指征。
3.        治疗药物相关并发症与治疗。
4.        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5.        符合出院标准。
6.        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7.        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四)儿童哮喘质量监测指标ICD-10:J45.9
1.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        激素治疗符合指征。
3.        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4.        符合出院标准。
5.        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6.        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五)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
1.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        病源学检测。
3.        入院后患儿4小时内接受首剂抗菌药物治疗。
4.        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
(1)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
(2)目标抗菌药物的治疗选择。
(3)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4)抗菌药物疗程(天数)。
5.        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6.        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7.        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六)小儿间隔缺损质量监测指标ICD-10:Q21
1. 手术前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 符合手术、或介入适应症。
3.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2)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3)手术超过三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4)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 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时间。
5.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种类与时间。
6.为患儿亲属提供小儿室间隔缺损术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7.切口Ⅰ/甲愈合。
8.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9. 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七)先天性巨结肠质量监测指标ICD-10:Q43.1-2
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病理结果与手术指征的选择。
3.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2)手术前三天肠道准备;
(3)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4)手术超过三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5)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再手术。
5.输血量。
6.切口Ⅱ/甲愈合。
7.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8.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9.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质量监测指标ICD-10:Q65.0-1
1.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2.手术指征与术式的选择。
3.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1)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
(2)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3)手术超过三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4)术后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时间。
4.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再手术。
5.输血量。
6.切口Ⅱ/甲愈合。
7.为患儿亲属提供健康教育内容与时机。
8.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9.患儿亲属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九)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1.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
     2.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
     3.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
     4.择期手术在手术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5.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6.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
(1)肌腱松解术:ICD 10-CM-3: 83.1301
(2)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ICD 10-CM-3: 78.6001
(3)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ICD 10-CM-3: 53.0701
(4)睾丸固定术:ICD 10-CM-3: 62.5001
(5)阴茎成形术:ICD 10-CM-3: 64.4301
(6)室间隔补片修补术:ICD 10-CM-3: 35.6201
(7)房间隔补片修补术:ICD 10-CM-3: 35.6103
(8)扁桃体剥离术:ICD 10-CM-3: 28.2003
四、重症医学质量监测指标
    (一)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
    (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
    (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
    (四)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
    (五)重症患儿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PRISM、或NTISS、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六)重症患儿压疮发生率(PRISM、或NTISS、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七)重症患儿坠床发生率%
    (八)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
(九)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五、合理用药监测指标(试行)
(一)        抗生素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二)        注射剂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
(三)        药费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
(四)        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
(五)        常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可提供药敏试验种类比例
六、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试行)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
    (二)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
    (三)血管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四)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 于 2011-10-29 22:24 编辑

附件3 三级肿瘤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
附件4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
附件5 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
还是请大家下载吧,不要钱的,否则贴出来太长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想赚分呢!

三级肿瘤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doc

129.5 KB, 下载次数: 28, 下载积分: 金币 -2 枚

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doc

125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积分: 金币 -2 枚

三级眼科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doc

108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积分: 金币 -2 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这么辛苦的工作,传上来大家分享,真的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辛苦!太多的内容,真不容易,非常感谢你有这么大的耐力发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过并收藏了,真是辛苦老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下载了、好好学习和应用,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