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视频
问答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新媒体联盟
微信大全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会员交流区
›
热点关注(与医院感染无关)
›
医患共担不合理用血风险?
公告区
+ 发布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主题贴
02-17 16:11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回帖
02-17 16:10
系统消息:
AI工具试用丨“斯斯”陪你做感控,有问必答!(赚金币啦)
#AI工具#
01-07 16:18
系统消息:
上传视频拿金币,快来上传你最喜爱的感控相关视频吧!
#👈点我了解详情#
01-06 15:55
小小牧童
:
竟然才知道,SIFIC论坛可以一键搜索【知名专家】的授课笔记资源啦!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01-02 17:30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177
|
回复:
4
[动态]
医患共担不合理用血风险?
火
[复制链接]
xinanw
xinanw
当前离线
积分
1225
发表于 2011-10-2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输血安全隐患仍无法杜绝的今天,公众应该对选择科学的输血方式有一个观念上的彻底改变。成分输血就是一种可靠的选择,因为输血过程中“多一种成分,就多一分危险”。甚至在部分专家眼中,成分血的价值已然超越全血,让其优势丧失殆尽。
□本报见习记者 刘畅
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成分输血的概念至今,成分输血以其节约血源、针对性强、更为安全等特点,在我国临床上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
然而,作为临床用血的主要措施,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合理输血在内的科学用血方式,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然受观念认识偏差、操作不规范等因素的困扰,导致过度输注红细胞、“安慰血”、滥用血浆等现象时有发生。
外科病人不合理用血,部分医护人员输血抢救专业知识缺乏,成为非科学用血现象难以杜绝的直接原因,并由此放大了我国医院在输血环节的种种风险。
各地频发的“血荒”,与之也不无关系。
“脆弱”的全血
山东省淄博市某医院曾发生这样一起案例。医院急诊科在处置一名外伤出血病人时,却发现血库没有全血,只有成分血,而输全血必须提前预约。医生为了输全血,一等就是3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的生命飞快地流逝。
此事件进而引发了争议。部分医生认为,患者失去的是全血,就应该补充全血,输入成分血并不合适。
“实际上他们没有明白血液中各个成分之间的作用。这主要是临床医生对输血相关知识更新不及时造成的。”回忆几年前的这个案例,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颇为感慨。他同时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这种情况应该少之又少,虽然仍难免有个别医生对成分血存在不理解。
事实上,从1998年10月我国正式实施献血法以来,成分输血在临床方面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经过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的三甲医院中,99.8%的输血都采用成分血,只有极少数的病人需要输全血治疗。成分血的价格虽然普遍高于全血,但由于可以符合受血者的实际需要,从而降低输血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全血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根据保存条件不同,凝血因子会很快丧失。“对于一般出血病人,输入血小板就可以了;针对贫血病人,可以输红细胞。如果再输血小板和血浆,不但浪费血液资源,也增大了受血者的负担。”汪德清说。
按照《血站基本标准》中的规定,从血液的保存时间上来看, ACD和CPD(两种抗凝保存液配方的英文缩写)抗凝剂采集的全血及各种红细胞液态保存期仅为21天。也就是说,在全血为期很短的保存时间内,很多凝血因子、白细胞、血小板在逐渐丧失,因此无法称其为纯粹意义上的全血。
据介绍,如果在采血之后将各种成分分离,仅红细胞就可以保存35天,血浆通过冷冻可以保存一年之久。根据不同的时间、成分、特点设定不同的保存条件,可以最大限度保存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活性,更好地治疗病人。
“血液是稀缺资源,如果不充分利用,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汪德清说。
成分输血
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施救了一名总出血量高达3万毫升的高龄产妇。手术过程中由于无法凝血,外科医生只靠填塞纱布为产妇止血。然而,一个创面刚被堵上,另一处创面又冒出血来。医生将止血纱布不停地填入盆腔,直到产妇的整个盆腔被纱布填满。
有临床医师由此认为,成分输血可能只适用于治疗血液病,而类似上述案例中的大出血,一定要用全血来维系患者生命。
在临床治疗中,3万毫升的输血量非常罕见。汪德清表示:“尽管产妇当时所输的血液类型已经无法得知,但面对大量出血的病人,只要把(输血)成分组合好,一样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这需要医生掌握大剂量输血的相关知识。”
迅速及时的大量输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大量输血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其死亡率高达40%~75%。因此,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并实施预防性搭配输血,对抢救的成功至关重要。
解放军三??六医院检验输血科主任敬华认为,除了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的患者输血时会依情况使用全血外,对其他患者的治疗应全部采用成分血。敬华对大出血患者一定要用全血来维系生命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
“某些术后大出血患者,如果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输全血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敬华告诉本报记者。
据他介绍,如果急诊手术中患者突然大出血,从输血科收到通知到把调配好的成分血送至手术台,通过绿色通道只需要2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手术室的医生需要暂停手术,主要为病人止血即可。
“从来没有因为血配不上而耽误了抢救,这种情况也不太可能出现。”敬华表示,通常手术都会在术前提前配血或准备患者自体血作应急准备,上述情况只会出现于急诊抢救等突发事件中。
血源安全
在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的机采室里,记者看到两台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正在运转,一名供血者正在配合输血。“这台机器就是专门用来单项采集成分血的,比如只需要采集血小板,机器会将血液中的红细胞、血浆等其他成分回输给供血者。”汪德清介绍。
记者了解,这种设备每台价格约为50万元,多存在于医院、血站等较大规模的采血单位,采血车、献血屋一般难以配备。
目前,成分血的采集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采集全血后再将血液成分分离,以及使用分离机直接进行单项采集。如果使用单项采集技术,只需一名献血者就足以采集传统采全血方式下10名献血者所提供的单项成分。
汪德清向记者解释:“比如需要一个单位的血小板,采全血的方式需要10名供血者提供;而单项采集技术只需一名供血者就可以满足。而且,单项采集来的成分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同时,如果将全血中的成分分离出来,不但需要处理时间,而且多名供血者的血液成分混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受血者的感染风险。
血液采集工作完成后,还须对血液质量进行检测。敬华告诉记者,在比较大的中心血站,一般分别采用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将艾滋、梅毒、乙肝、丙肝及转氨酶等各项规定必须检测的指标分别检测两遍。检测当中任何一种试剂的检测出现异常,问题血液就会予以报废,以确保安全。
除了上述五项常规检测指标,采集的新鲜血液可能会带有其他一些病原虫,如果直接使用,将直接传染给受血者。而在冷藏一段时间后,可以将病原虫杀灭,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反而得到提高。
“少输”原则
当记者问及成分血分离技术会不会在偏远地方的血站难以实现时,汪德清不认为有存在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因为“这项技术很简单”。
虽然成分输血占全部输血量的90%以上,但依然存在需要输全血的个别案例。例如某些较为稀少的血型,血站不将其再作分离,直接保留全血。美军有WALKING BLOOD BANK(移动血库),在战前对供血的士兵作好各项筛查,一旦遇到需要输血的情况,这些特殊士兵就可以及时提供新鲜的血源。
“这些士兵既有作战能力,又可以解决血液难以携带和长时间保存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汪德清说。
成分输血技术曾在普及的过程中遭到很大阻力。然而经过大量实践,被证明是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血液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有实验表明,对出血者输血时,先输晶体液、胶体液,再输成分血,比直接输全血的效果更为显著。数据和事实也告诉人们,输全血的风险比输成分血的风险更大。
“多一种成分,就多一分危险。现在对成分输血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大家对成分输血还存在误区。”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成分输血可以解决目前临床输血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尤其在治疗血液病领域,对成分血更加依赖,但输血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在我国,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尚有几十种已知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以及目前医学领域无法探知的疾病,都无法从血源进行筛查,各项疾病的窗口期也是目前输血安全领域的重大难关。
“和成分输血相比,输全血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敬华坦言。
“其实我们天天都是提心吊胆地在给大家输血,尽管把控很严,但还是有把控不了的因素。输血安全如果像一个水桶,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就是水桶的短板。”针对安全用血,汪德清强调:“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一定要输,那就输自体血。”
数据显示,我国医院每年用血量以10%的速度递增,2010年用血量达到4000多吨。尽管无法获得国内更全面的数字,但由于用血不规范引发的疾病风险和事故并不鲜见。
当大量失血和严重贫血影响生命体征稳定时,输血是救人;当少量失血或轻微贫血、生命体征稳定时,输血则可能害人。迄今为止,因输血带来传染病及免疫异常的风险依然无法避免。
由此,输血成为一把双刃剑:救人、害人,全在一“念”之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沧海一粟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雨点儿
小雨点儿
当前离线
积分
10714
发表于 2011-10-2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避免浪费资源。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红豆豆
红豆豆
当前离线
积分
2998
发表于 2011-10-2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倡自体血液的回输,减少用血不规范引发的各种风险疾病!严格掌握临床用血流程!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hxj123456
hxj123456
当前离线
积分
2474
发表于 2011-10-2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液及血液用品确实有隐患,但医学有其局限,有些血液的疾病未知,这都是隐患。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
当前离线
积分
19425
发表于 2011-10-2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理输血就可以救人,滥用输血,可能在救人的同时也害了人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血资源。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反馈联系:sific2007@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