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08 10:3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3 17:36
01-03 09:00
01-02 17:30
查看: 1804|回复: 5

提醒大家:不可忽视抗菌药物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抗菌药物所致药热的几个问题(上海长征医院  廖晓辉)
抗菌药物的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滥用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所谓“药源性疾病”也越趋多见,其中“药热”便是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我院感染科在近两年内因“发热原因未明”收治的住院病人中,有近15%的病例最终确诊为抗菌药物所致的药物热(以下简称抗菌药物热),而在住院期间因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发生药热者更不鲜见。然而,多年来我们在参与院内外“发热原因未明”会诊过程中,多次发现某些比较典型的抗菌药物热病例,由于未引起经治医生的注意和重视而没有得到及时确诊。由此,有必要提醒大家:不可忽视抗菌药物热!

  有关抗菌药物相关药热的病案报告常见诸于各种药学、药理杂志,但以药热为专题的系统论述尚不多见。本文综合有关资料,并结合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体会,阐述抗菌药物热的几个问题。

  1 药热的概念

  广义地讲,使用某种药物后所发生的发热反应,均属于“药热”的范畴,它包括了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类型。狭义地说,药热是指因药物的化学结构及患者的特异体质,在用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异性的发热反应,它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特异体质者,药物和发热两者之间不会因用药剂量大小或时间长短构成因果关系。本文着重讨论变态反应性药热,即狭义的药热,但有必要首先对非变态反应性药热的成因作简要介绍。

  非变态反应性药热的类型及成因如下:①病原体释放致热源。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病原体被大量杀灭后,释放出的抗原物质、内毒素等引起发热等症状,与药物本身无关,称之为雅里希-赫克斯海默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见于抗菌药物治疗梅毒、沟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回归热等。这类反应很像药物变态反应,但是多数病例在继续治疗过程中,反应逐渐消退,不同于中毒和变态反应;②外源性致热源的作用。包括两种情况:第一,使用了被致热源污染的药物或液体,严格地讲这不应归类于药物热。第二,大多数细胞因子的基因工程产品,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在使用之初或整个使用过程中可见发热反应。另外,注射菌苗或蛋白质疫苗所致发热亦属此列;③继发于组织损伤的不良反应。药物损伤红细胞、肝细胞后,引起的溶血或肝炎可产生发热;④内生致热源的释放。常见于药物肌内注射所致的无菌性炎症;⑤其它,如应用甲状腺制剂后的组织代谢加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因血管收缩和散热减少、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命)中毒相关的中枢性发热,等等。

  2 抗菌药物热的发生机制

  抗菌药物(包括其它药物)所致药物热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药热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菌药物是微生物分泌的有机物质,为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一旦与体内的载体物质如白蛋白、变性DNA或细菌代谢产物结合,形成“载体-半抗原”复合物后则具备了抗原性,可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包括针对自身成分在内的免疫应答。与药热有关的这种变态反应以Ⅲ型,即免疫复合物型多见,也可能为Ⅱ型或Ⅳ型变态反应。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药热为变态反应的推测:①药热与抗菌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可表现为速发性,也可以是迟发的;②药热的发生率与抗菌药物用量无线性关系;③停药后的较短时间内药热消失;④某种抗菌药物仅在少数病人产生药热,可能与特异体质有关;⑤药热常与皮疹同时出现。资料表明,绝大多数抗菌药物可致药热,常见的有: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大多数头孢菌素、链霉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利福霉素、两性霉素等。

  3 抗菌药物热的临床表现

  3.1 发热 一般出现在投药后714d,短则1 d(有人报告最短为1h),长则数周。热型大多为弛张热、稽留热,或微热。不伴皮疹者体温多于停药后23 d内降至正常,皮疹严重者发热可持续较长时间。

  3.2 发疹 药热伴发疹者过半数。皮疹可呈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

  3.3 肝、脾、淋巴结肿痛 少数病人伴肝脾肿大,系药物性脏器损伤的表现。淋巴结肿痛较常见,多为浅表性,易被发现,热退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失。

  3.4 全身状况 如无严重的基础疾病,病人的一般情况常较好。发热时可有全身不适、畏寒、头痛、肌痛、关节痛及消化系统症状等,但精神状况相对较好。热退后上述症状消失。

  4 单纯性药热的诊断

  抗菌药物热并无公认和完整的诊断标准可循。伴药疹的药热比较容易引起注意而获得及时确诊,不伴药疹或其它器官损害的所谓单纯性药热则易被忽视,也难以早期诊断[3]。在许多情况下,即使考虑到药热的可能性,医生仍难以果断地定论。主要原因是此类患者大多是因为感染,尤其是伴发热的感染才使用抗菌药物,因此,那些用药后体温持续升高者,究竟系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抑或药热常常难以鉴别。以下几点有助于确诊单纯性抗菌药物热:①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于正常后再上升;②病人体温增高,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显著,一般情况较好;③感染灶已消失,多次血细菌培养阴性,且无新感染或二重感染的证据,无法进一步用感染性发热来解释;④严重感染,经合理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改善,白细胞计数下降,但体温仍居高不下或比治疗前更高;⑤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无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或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⑥抗菌药物使用中无法用任何原因来解释当前的发热;⑦试验性地停用抗菌药物后23天体温迅速趋于正常。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判别是否为单纯性药热,最令人信服的依据莫过于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其它种种考虑有时显得多余,但停药前必须经多次血培养阴性,以除外严重感染为。

  5 抗菌药物热的处理

  5.1 感染已控制的单纯性药热 停用抗菌药物,无须特殊处理。

  5.2 感染未控制的单纯性药热 当明确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时,病人所表现的发热反应即使包含了抗菌药物热的成分,一般也不会使人产生抗菌药物热的联想,只有在体温升高程度与感染状况不吻合时才会引起医生的警觉。处理此类特殊情况并无固定模式和方案。我们主张仍应当首先停用所有正在使用的抗菌药物,严密观察数天后再考虑是否重新选择抗菌药物,或使用免疫调节剂,或加强支持疗法。需要说明一点,由于某些不同类型抗菌药物,其分子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基团或表位,因此临床上类似于交叉过敏的所谓“抗菌药物交叉致热”现象颇为多见[4]。当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却不能有效控制“感染”(发热)时,要考虑到这种因素的存在。在处理上应注意①更换致药热可能性较小的抗菌药物,比如以合成或半合成抗菌药物取代抗生素;②换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如以氨基糖甙类取代头孢类;③简化其它治疗;④合并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5.3药热伴皮疹或其它器官损害 停用抗菌药物为首要。如皮疹不严重,又不伴明显的其它组织器官损害,可待其自行恢复,或辅以抗组织胺类药物,以减轻瘙痒等症状,但对药疹本身无效。药热伴严重皮疹或其它器官损害,应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宜大,疗程要长,同时采取各种保护被损器官细胞功能的治疗措施。http://www.miaoxh.com/yxlw_pl.asp?yxlw_id=10&cat_id=1

谢谢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0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浏览阅读了,归纳成一句话是:对于疾病治疗要做到有的放矢.若不则适得其反.感谢版主:zhangfh
所提供的学习资料!:ket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0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

很好的资料。确实药物热往往影响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

很好的资料,谢谢分享!药物热的确在发热不明中占一定的比例。准确地判断和采取果断地处理措施需要我们的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的胆量,呵呵,: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

谢谢张版主提供这么好的资料,学习并宣传到临床医生。: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

使用抗菌药物的对象往往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征象,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体温不降反升,临床医师首先考虑的是抗菌药物的升级使用。
在体温不降的情况下停用抗菌药物,不仅要有经验,还要有魄力,要取的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万一判断失误,有补救的余地。::look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点 +2 收起 理由
星火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