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1. 大多数感染不一定表现症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尤其是给病人换尿片、处理病人粪便,或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血液、口腔粘膜、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
2. 配备使用方便、数量足够的水龙头。至少在儿科、急诊、皮肤科、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留观室或病房、ICU等重点部门,需配置脚踏、肘式或感应式非接触式水龙头开关。
3. 使用皂液替代固体肥皂,但不必使用抗菌皂液。
4. 尽量配备擦手纸,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5. EV71对酒精擦手液不敏感,而含氯制剂对手皮肤刺激性太大,碘伏消毒会将皮肤染黄,对于实在不方便洗手,接触不同病人时可采用更换手套办法,但此非好方法,因为通常建议换手套还需要洗手。
二、 教育、督促病孩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 经常洗手,尤其是进食前和便溺后,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 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能提供煮沸消毒的设施供病人陪护使用.
3. 每日对玩具(尽量不带到病室,建议禁止带)、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4. 为促进卫生习惯,在留观或病区,建议每8个病人至少配置1个水龙头;(建议每个病房)
5. 避免与其他病孩密切接触;
6.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7. 轻症病孩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居家隔离的,医院要和患者住址所在地疾控机构做好衔接;居家消毒要落实,问题是轻症病人管不住,要出去怎么办?我问了广东疾控的林主任,说病孩关不住的,要出去和小朋友玩的,增加密切接触者,关键是家长要有责任心)
8. 病孩陪护人员离开病区前应彻底洗手.
三、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消毒、隔离措施
1. 根据发热病人的门诊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表;
2. 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尤其是厕所的清洁卫生;
3. 注意蚊蝇防范;
4. 留观室、病区的床头柜、床架、餐具等生活用品、玩具,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浸泡15min后,清水擦干;每天2次以上(斟酌)。
5.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每次使用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15min后,清水擦干;注意腐蚀性。6.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15min)后才能继续使用;
7. 保持地面整洁、干净,病人流量较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
8. 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漂白粉覆盖,作用120分钟后清理;(建议先清理后按9条处理,污染地面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喷洒消毒60min)
9. 对于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病人的粪便可以直接经厕所排入污水系统,要加强污水排放的监测;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60min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浓度太低)含水分较多的粪便可直接加1/5的漂白粉搅拌后消毒60min、成形粪便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2份加于1份粪便中搅拌后消毒60min 。。
10. 不要为消毒目的而在门诊、病房的出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和喷洒消毒剂。研究显示此法不能有效降低环境微生物的浓度,反而有增加微生物污染的潜在危险;
11. 不主张给就诊的病人分发鞋套;
12. 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不要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13. 对于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必消毒,而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14. 患者衣、被单消毒: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医护人员污染的工作服(还应包括婴儿服、尿布、床单等,)可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四、 合理分诊和疏导,减少不必要的留观或住院
1. 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2. 合理设置就诊和留观场所,保障有效的通风,避免拥挤。
3. 要教育培训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允许他们对轻症发热病人的甄别,避免大量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病人均直接去县人民医院等就诊;
4. 对于候诊病人中高度疑似病人、高热或精神萎靡者,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
5. 提倡轻症手足口病而不需要任何治疗的病人,进行居家隔离、观察;
6. 制订和实施合理的留观、出观、住院和出院的指征,减少或避免不必要在医院暴露时间;
7.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五、 卫生保洁员和陪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疾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卫生保洁人员的培训。
|